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明治宪法框架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从传统的权力一元政治体制模式分离出来;随着政治制度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选举权意识开始在日本国民中萌芽并获得发展,甚至对日本传统的"法律文化基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突变"。然而,制度的迅速推行并没有从整体上带来日本法律意识的本质改变,国民大众对法律理解与接受的滞后仍与制度的迅速推行不相匹配,国民的近代式权利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近代西方式权利意识并没有成为支撑日本政治社会的核心理念。由于大众缺乏宪法意识,明治宪法体制最终为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并将日本带向战争和崩溃。  相似文献   

2.
<正>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文明传入日本,在日本的知识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作为日本文化背景的东方文化与新来的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考察问题。在近代化与宪政模式的选择上,日本“求知识于欧美,欧化而不同化”,确定了适合日本的宪政模式。从日本近代立宪主义发展的基本轨迹看,其源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欧美立宪主义思想和制度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政治话语,根本上源于对西方宪制语境下的文化传统及价值标准的体察与适应。然而,自从梁启超试图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在凝聚国家"群"力的目的之下予以转译,法治之于中国的实践道路则呈现出与之完全不同的样态。西方的成功经验只是为中国指引了一个理想化的方向,而那种基于文化与制度的中国性认知,则为清末救亡语境下梁启超所进行的政治话语转译与实践提供了另一种叙事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贵和"观念与武士道精神、战后的象征天皇制以及"派阀政治"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文化特质,其内在冲突深深植根于日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风土人情之中."贵和"观念与武士道精神的内在冲突反映了和平主义、民族主义及军国主义等政治意识之间的矛盾;而战后的象征天皇制则承担了日本政治社会化功能,是保守主义政治文化中皇民意识和公民意识纠结与冲突的政治体制根源;作为当代日本政治文化典型特质的"派阀政治",既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渊源和社会心理基础.这些政治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基础的内在矛盾与冲突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日本的政治决策,表现为"脱亚"与"入亚"的政策摇摆及其国家定位与民族身份构建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在西方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分离奠定了西方的二元政治格局。国家与社会是有张力的,中国当前需要发展"强政府-强社会"模式,两者之间需要公共领域这个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6.
何玉 《中外法学》1984,(3):34-38
<正> 西方国家的监狱制度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这些国家一般都有完备的监狱法规。有的国家采用单行的监狱条例,象日本、英国、意大利、瑞典等;有的国家在刑法典或刑事诉讼法典中专门规定"监狱与犯人"的章节,象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监狱制度的规定也不尽相同。本文试以两大法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国、联邦德国、美国的监狱制度为主,对现代西方国家的监狱制度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总结了欧美、日本等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成败的历史经验,采纳西方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并加入中国历史上政治统治富有特色的经验而形成的,是其宪政思想的精华。其思想渊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又有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因素,是中外思想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饶传平 《现代法学》2011,33(5):24-36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法律史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1992年3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18个教学和科研单位的西方法律思想史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年会,并提交了十多篇论文。与会者就"改革开放与西方法律思想的振兴"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年会涉及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创立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1979年以前这门学科称之为"外国政治思想史"或"外国政治学说史"。1983年"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编定时,这门学科被定名为"西方法律思想史"。此后,各高等校院法律系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迄今为止,全国有27所高等院校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45—50人专门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学,有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其次,撰写了一批有一定深度的教材。其中包括:198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法律思想史》,1983年和1987年辽宁人民示版社出版的《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增订本,上下册),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政治法律学说》,1989年东北三省法学教材《西方法律思想史》,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法律思想史》自学教材。这些教材的普遍特点是打破了政治学学说的史的繁杂体系和框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国内国外同行的赞誉。第三,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有一  相似文献   

10.
日本,由于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为世界所瞩目。日本法学,也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学术领域。众所周知,传统的日本法学,是在日本古代社会的沃土上,承受中华法系的雨露滋润而成长起来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洋文化的利刃劈开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大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学说接踵而至。日本法学家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适应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法学进行渗透改造,裁剪熔铸,塑造出当代日本法学。因此,人们乍一接触这个领域,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惊诧的斑驳陆离的画面:它既蕴含着日本本土文化的因素,也可以追溯东方大陆古老法学的渊源,当然更多的是打上了西方法学的烙印,既可以从中看到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法律学说和流派,也可以从中寻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异端,甚至包括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张鸣 《政府法制》2012,(35):26-27
“选举”这个词,在中国卉代指的是科学考试选拔人才,到了近代,由于日本人的掺和,才变成了今天这种投票选领导人的意思。所以,当西方政治意义上的选举在中国落地的时候,大家一时间都不习惯,选举人怯怯的,被选举人慌慌的。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以全民公决的形式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宪法》,可以说这部宪法是俄罗斯联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宪法,放弃了"社会主义"转而采用西式的"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等宪法原则,这是将西方的宪政主义移植到社会主义土壤上的一次大胆尝试。然而具备了西方宪政特征的俄罗斯联邦宪法并不是对西方国家的一味模仿,同样有着本民族的遗传特征。由于特定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影响,有着强大权力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可以说影响到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历史背景在日本,西方意义上的法学研究是从国际法领域开始的。19世纪未期,日本遇到了许多在此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国际问题,例如:与俄国的领土争端,同西方列强缔结"开国"条约,1870年俄法战争时的中立地位,在明了事实真相而觉醒之后,谈判修改"不平等条约",等等。为适应解决上述问题的需要,日本对一本称为《万国公法》的著作进行了研究。该书是美国律师丁韪良(William Martin)所翻译的惠顿(Henry Wheaton)的《国际法原理》的中文译本。1868年,即《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四年之后,一部解释《万国公法》的著作在  相似文献   

14.
"人道主义干涉"在历史上并非新鲜事物,但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道主义干涉"的行动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人瞩目,尤其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人道主义干涉"虽为很多西方国家及其学者所倡导,但其无论在理论上,法理上还是在政治、机制方面都面临着难以跨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近现代两次移植西方民法文化的过程都是伴随着其时国内的启蒙运动展开的,后者的样态也影响了日本民法典的制定,并导致了其"混淆的性格"。在当代中国制定民法典的背景下,同属东方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民法典的制定历程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公司人格在产生过程中借助了西方社会独有的宗教、经济以及政治国家的力量,中国社会由于没有西方式的各种因素的助力,相反还存在公司人格成就的阻碍因素,因此,虽然移植了有关公司的诸多制度,但在公司人格的认识方面,我们依然只停留在"中体西用"的层面之上,有必要在目前的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对公司人格从理念上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7.
明清律例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对日本立法尤其是藩法有着重要影响。维新之后的明治 初期刑法全面移植了明清律例,不过很快就渐行渐远,到明治十三年,则完全移植了西方法。其中的原 因,在于文化、法律和政治上,幕末和明治初年的日本与中国趋于“同质”,但是随着全球的近代化发展 和中国的衰弱,“同质”转向“异质”,最终导致日本脱离中华法系。这番遭际也能给现代中国法制建设 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历史背景1868年明治维新前,日本一直处于封建制度下。约在维新前250年,幕府通过他属下的地方官员,统治了全国。而天皇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君主。在上述整个时期中,日本的政治哲学中就没有任何分权思想,因而也就没有从各地诸侯或"大名"的行政机构中分离出来的任何  相似文献   

19.
近代日本先于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夺,但却走上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依靠变法图强,迅速完成了社会转型和近代化。在法制的选择和重建上,成功地仿行法、德模式融入西方文明。其成果囊括在《新译日本法规大全》80册中,内容世代保留,沿用至今。回望百年前中国对日本法的“移译盛事”,对中国法制的现代化亦具现实意义:其一,新发掘史料具有当代价值;其二,还中国近代法制的原本意义;其三,在传承中构建中国的当代法制。  相似文献   

20.
<正> 反托拉斯法是美欧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法规,它对美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制定较早、比较有代表性的美国反托拉斯法,并旁及西欧与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