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塞翁失马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相似文献   

2.
世人皆知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乐而乐」。予則以為,范公此言之前的一句也着實精警,且与这兩句不可分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憂其民;處江湖之速則憂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乃「天下为公一、  相似文献   

3.
遊刃有餘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音椅),砉(音虛)然響然,奏刀騞(音獲)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幕菥?“譆(同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同隙),導大窾(音款),因其固  相似文献   

4.
朝三暮四     
宋有狙(音居)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音絮),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相似文献   

5.
《卜居》是写楚怀王末期“屈原既放年三,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时的景况。屈原遭遇不幸,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故于《卜居》内,屈原愤然曰:“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此“妇人”当指郑袖无疑。郑袖者,怀王之宠姬,为时人目为“幸夫人”(《战国策·楚策二》)。她是个权变而又愚顽的女人,是屈原的政敌。屈原把她作为自己主要对立面而加以指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卜居》里另两问,“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历来注家多以为指贵人、诸侯。其实“大人”可指女性,此处即谓郑袖;故五臣注:“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对郑袖,屈原一称“大人”,乃揶揄之;一称“妇人”,更轻贱之矣。  相似文献   

6.
世相谈屑     
“红二代”这个词“红二代”一词,不知何人所创,近年颇流行,市井及菜鸟记者喜用之。查其语义源流,初为元勋后代之谓,后扩至一般老高干(新高干不在内)之后代。然细审之,此词实不通不妥,乃殊不科学之用语,故官方文献绝不采用。“红”指何人,父辈乎,二代乎?传代乎?“红”乃革命、革命者、革命传统之谓,然高干二代必红乎?而工农子弟不红乎?非工农子弟不红乎?若认可工农子弟、各阶层子弟亦红,何不也称为“红二代”?然绝不可以。若皆称之,则此词亡矣。  相似文献   

7.
五四之前 ,青年毛泽东为了寻求社会改造的“大本大源” ,而研究哲学、伦理学 ;因为揉合中西哲学思想而形成独具风格的社会改造思想。哲学、伦理改造只是社会改造的手段和路径。哲学、伦理学是人们“言动之准” ,“范人之行” ,是发挥“心力”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 ,才能“动天下之心”。“天下之心皆动 ,天下之事有不能为之者乎 ?天下之事可为 ,国容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1 ] 我们认为早年毛泽东这一探索成果对于后来他一生注重哲学研究 ,强调思想改造的作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等等有许多内在的联系。研究它有助于进一步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8.
云溪子 《小康》2006,(5):76-77
一日,儿子与其一位同学在吾跟前谈论工作之事,设想甚多,胆气颇壮,牢骚不少。吾曰:“青年人,不要好高骛远,还是实际些好。”儿子对曰:“老爸,我们的事,您还是少管为好。”吾颇不快:“哪有父亲不管儿子之理!”不想儿子迸出几句话来:“老爸,您是读书人,尚不知古今成大事者,多从小丧父!”接着,从孔夫子到今人,列举了一长串姓名。吾闻言七窍生烟,厉声道:“有父而成大事者众,汝为何不谈?”一番争执,吾胸中之气半日未消,夜里迟迟未眠。“有父母荫佑,乃一大福份!父亲难道成了子女成才的绊脚石?子女为何不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吾越想越气!夜深了,心才…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13,(6):49-49
【原文】 吴王夫差兴兵伐齐,掘为渔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欲以会晋。恐群臣之谏也,乃令于邦中曰:“寡人伐齐,敢有谏者死。”太子友乃风谏以发激吴王之心。以清朝时怀丸挟弹从后园而来,衣洽履濡。吴王怪而问之曰:“可为如此也?”友曰:“游于后园,闻秋蝉之鸣,往而观之。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其鸣悲吟,自以为安。  相似文献   

10.
佐人 《现代领导》2007,(3):39-39
《庄子》里有位“抱瓮老人”,这老头每天“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谓劳累至极,功效极低;可他习以为常.惯而安之.虽苦而不知其苦。当别人告诉他有种叫桔槔的汲水工具.可以省力高效时,这老头居然生气了,不仅不听劝告,反而说什么:“有了机械.必有机巧之事;有机巧之事,必有机巧之心;有机巧之心,人心就不纯了。我知道有这种机械,是以为可耻才不用的。”这位“抱瓮老人”把别人发明的机械取水法视为异端,习惯于抱瓮而不愿变革,这老脑袋保守如斯.不亦悲乎?  相似文献   

11.
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注释简明。第荀氏之书,语多僻词难释,而以虚词尤甚。欲求精当,戛戛其难,《简注》注释,尚多可斟酌者,辑而成篇,意在商榷。凡五十有二例。[编者按:选刊十五例。] (1)为善不积邪④,安有不闻者乎?(第4页) ④邪,同“也”。 此注欠安。刘淇《助字辨略》“邪”字条引此书例注曰:“此‘邪’字,耳辞也。言为善特不积耳,安有积而不闻者乎?”刘说是也。“耳”助词,表限止,今语而已之意。训耳,乃为下文诘问作势,杨树达先生注曰:此乃反诘之辞。  相似文献   

12.
燕京杂感     
日昨,阅外地报纸,见有一文,题曰《首都古貌破坏严重》!是吗?我不禁大吃一惊。这个标题,让我“如梦方醒”:啊!原来是这么回事了呀! 于是我就思索了:此乃新闻乎?还是“旧闻”呢? 若说是“旧闻”,何以到今天才这么标题示众,像是个新发现一般? 若说是新闻,那么这种“破坏严重”毕竟又是从哪一个“前不久”开始的呢? 我印象的判断,似乎不像“旧闻”,因为我从报章上的一贯宣传所获喜讯,总是这儿改建,那儿拆迁,总是一片新面貌,新气象,新都市现代的“换新颜”,从来没听说过一句“破坏”——更何况“严重”乎? 我在北京是个外乡人,第一次晋京也不过  相似文献   

13.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79,载本刊2005年第5期)80.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达巷党”:“巷党”即里巷,(《译注》第93页)“达”是里巷的名称。“执”,从事(于)。译达巷党有人说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真空中,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诱惑。意志薄弱者见诱心动,见财心痒,见色脑昏。而意志坚强者则自省、自警、自重,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怎样做一个意志坚强者呢? 一是应增强“自省”意识,过好亲情关。曾子说过:“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心乎?传不习乎?”要“见贤而思  相似文献   

15.
换换位想想     
云溪子 《小康》2006,(10):74-75
七情之外,更有另一种情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可缺少,那就是“体谅”之情。世人多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吾突萌奇想:天为何难老,而人生为何易老?毛主席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原来,天之所以难老,乃因其无情;人生易老,乃因其有情。人能为求不老而无情吗?否!人若无情,将不成其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导刊》2014,(6):52-52
咎犯夜哭 【原文】 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文公曰:“咎氏不欲寡人之反国耶?”对曰:“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也。且臣为君行诈伪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乎!”再拜而辞。文公止之,乃解左骖而盟于河。(群书治要·韩子)  相似文献   

17.
贪戒     
《小康》2017,(10)
<正>戒贪需先戒己心,洁行要从净心始;没有贪心,自然没有贪行;没有邪念,也就不会去搞邪门歪道;归根结底,戒贪的根本在“定心”,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为浮云遮望眼”据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曾有高僧委员发言道:贪腐者到寺院烧香礼佛,求佛保佑,是没有用的。闻此,感慨良多!我也曾经多次听说过,某某贪官到某寺院许愿求佑,某某污吏到某寺院捐巨款“赎罪”。悲乎!我以为,贪污腐化,触犯党纪国法,当以党纪罚之、国法惩之;贪腐者,轻者违纪、重者犯法,是自己的理想、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文与今文之争,史不绝书,毁誉参半。侪辈秉持古文不可废之观点,乃鉴于历代“古文运动”对社会文明进步之贡献也。中国古代“古文运动”,文不绝缕,代有辉光。孔子云:“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虽有蹈袭西周典章制度之志,但亦含法古兴文之意。百家争鸣之战国时代,司马迁和班固,“魏、晋以后,宋、齐、梁、陈迄于隋、唐之际,孔子六艺之遗,不绝于带矣。”(明代茅坤语)顺因时代发展之需,韩、柳崛起于德、宪之间。韩愈尊儒排佛,数触时忌。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浮华绮靡的骈偶之风,主张“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提倡“文从字顺”,与柳宗元…  相似文献   

19.
患鼠乞猫     
安清 《中国减灾》2011,(5X):59-59
<正>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华其睡狮乎?闻之当勃然兴;中华其病象乎?闻之当霍然起!”这是七十多年前李大钊发出的愤然呐喊和科学预言,也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宏图大略。今天,这个宏图大略由梦寐以求的理想将变成伸手可及的现实。 14年来,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如今再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不需靠“精神胜利法”,也不是某种不可企及的青鸟和憧憬,而是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