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宪法文本是一种价值与规范体系,其存在形式表现为文本之上、文本之下、文本之内、文本之外,构成完整的价值与规则体系.“82宪法”体现了让社会治理回归制度理性、弘扬人性旗帜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民众权利保护诉求的积极回应和满足,是对人的尊严、制度理性的恢复与塑造,3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通过宪法实现的.我们要肯定宪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尊重宪法文本,坚持宪法的基本立场,从文本出发思考、解释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宪法问题.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应当保障宪法的规范效力,以我国宪法文本为基础,建构解决我国问题的解释技术、解释程序、解释理论,关注实践中的宪法问题,突出宪法的调整功能与社会问题的宪法化,在宪法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宣誓制度在我国古已有之,在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实属水到渠成。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对于宣誓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宪法信仰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相较于宣誓仪式的程序表现,宪法宣誓制度的效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宪法宣誓的制度设计使得其无论在理论抑或实践中都招致诘难和质疑。我国传统仪式中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特点,为我国宣誓制度提供了效力来源。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效力需要通过提升国家公权力实施的规范性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实用性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宪法监督制度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宪法程序监督宪法实施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法治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和加强宪法监督制度,有助于发挥宪法调整社会生活的功能,确立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法地位;有助于稳定宪法秩序,维护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统一性;有助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意义上的宪政,应是以宪法存在(即立宪)为前提,以宪法的不断完善(即修宪)和宪法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真正实现(即行宪)为基本标志和基本内容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政,是伴随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开始的,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宪政之路。1982年宪法颁布和实施至今,是我国宪政建设的最好时期。今后我们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秘书长 修宪背景修宪程序与修宪意义 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是宪法发挥调整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宪法脱离社会生活的需求。则会导致宪法与社会生活的冲突与矛盾,直接影响法治发展的进程。 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要求,体现改革精神,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和1993年为了使宪法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改革的进程,先后进行了两次修改、为私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宪法依据。实践证明,1988年和1993年  相似文献   

6.
通过法律具体化宪法精神、原则和规定并加以实施一直被视作实施宪法的一种重要方式。宪法实施和法律实施都是将规范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实施活动。表面看起来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宪法特殊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目标,宪法实施与法律实施不能划等号。法律实施规范前提的不足和法律实施的结构性缺陷让法律实施难以独自保证宪法实施的质量和效果。何况宪法实施所依靠的实施方式、路径是多元的,除了法律实施,宪法还依靠直接实施和政治实施来确保实施的全面性与效果。不过,以法律实施推动宪法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法律实施要以宪法价值、原则和精神作为指导,以保障基本权利为最高价值目标,在健全保证宪法实施的体制机制中更好发挥法治化实施路径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7.
宪法观念是人们关于宪法的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人们对于现行宪法规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现行宪法的感情和态度,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民个人行为合宪性的评价和看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要求,还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宪法思想和理论,等等。一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实施就是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即把法律规范中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权利义务主体(公民)对  相似文献   

8.
宪法实施状况的评价方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全面和系统地分析目前国内外宪法学界对宪法实施的研究状况出发,指出当下宪法实施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准确地界定宪法实施概念的性质,以及没有对宪法实施建立起一套科学和合理的分析系统。作者认为,从理论来看,宪法实施是使静态宪法变成动态宪法,宪法实施概念所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是"行动中的宪法",但是宪法实施是一个集主观评价与客观实践于一体的复杂现象,必须要在认真分析宪法实施对象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门别类研究,对实施可能性做出区别对待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实践来看,宪法实施概念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需要解决特定的宪法问题,因此,离开了具体目的性的指引,纯粹的抽象意义上的宪法实施,在实践中,不仅不利于树立宪法本身的权威形象,相反还会严重影响宪法作为根本法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惯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法制体系的最高法,宪法确实需要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更大的稳定性,以奠定民主政治的根基并确立国家法制的最基本秩序。然而,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又需要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去求得动态地维持和保证。宪法必须积极作用于社会政治过程,调整和规范国家生活中日常发生的多种政治关系,才能有效地确保自身的现实生命力,巩固和提高它的“根本法”地位。否则,宪法就无法发挥其在国家宪政实践中的操作应用功能。宪法制定后,如何将文字形态的宪法规范转换成在政治生活中起实际作用的“活”  相似文献   

10.
社会基本权理论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振东 《法律科学》2006,24(3):22-37
社会基本权承载着保障立宪主义下的市民宪法秩序的职责,在本质上是与自由要有同等功能的法规范。社会基本权的构成内容与范围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社会基本权的目的在于要求国家积极担负起照顾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职责来。但是,在社会基本权的具体实现时却不可避免地遭遇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障碍和困难。关于社会基本权规范效力的理论在各国宪法学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田芳 《时代法学》2007,5(5):102-107
在联邦德国地方自治是宪法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度保障理论是地方自治宪法保障的理论基础。法律主体保障、客观法制度保障以及主观法律地位保障,是地方自治宪法保障的主要内容。联邦宪法法院在实施地方自治宪法保障的实践中,发展了一系列的宪法原则。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使地方自治制度在联邦德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8 2年宪法实施的 2 0年 ,恰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 2 0年。宪法及其 17条修正案既是时代变革的产物 ,她的实施本身又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反思宪法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展望 2 1世纪中国宪政的发展走向 ,追问宪法学及其研究者的理论责任 ,至少在如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其一 ,宪法是社会文明的载体 ,宪法文本的完善程度以及宪法与社会生活的适应程度如何 ,会同时在两个方向推动我们对宪法规范体系和社会生活环境作互动式的研究。其二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的构建是宪法实施的结果 ,制度的现实运行是否符合改革开放后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 ,是否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这一研究本身会极大的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其三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法律全球化的宏观社会背景下 ,中国的宪政建设面临着既要符合世界法制文明的发展方向 ,同时又必须反映本国特定的现实需要的双重任务。宪法学及其理论工作者有必要通过多层面的理论研究 ,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的宪政实践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理论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未来的法治实践提供深刻的理论指导。其四 ,回顾宪法在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剖析隐藏在成就背后的可能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宪法保障制度,是指在维护宪法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所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它包括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和查究违宪的程序、宪法解释权的归属和修改宪法的程序以及宪法诉讼等内容。我国第一部宪法,就对宪法保障问题作了原则规定,确立了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奠定了我国宪法保障斜度的基础。现行宪法使我国宪法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一次确认了宪法的根本法地  相似文献   

14.
宪法实施的社会条件宪法是资产阶级搞起来的。它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消灭了封建等级制度和政治特权,实现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和人们身份上的平等。在这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法制。资产阶级宪法就是作为这种民主与法制的连结与统一应运而生的。在社  相似文献   

15.
《现代法学》2017,(5):3-10
《宪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的依据,也是其实施的保障。《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关系是基本法理论与实践中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发挥了价值引导与规范保障作用,为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6.
胡峻 《法治研究》2009,(7):13-18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作为一种立法技术的使用,说明了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特征能够以法律语言的形式表现于外部,宪法是普通法律立法的基础与依据,普通法律是宪法的实施法。但其作为立法技术的内容并非要求所有法律文件必须写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同时其在立法实践中的运用应当严格遵循法律语言规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奕之 《法制与社会》2011,(31):12-13,16
根本法是盛行于17世纪美国的一个古老概念,表达了统治者须受制于外在权威这一理念,18世纪美国复兴这一观念,根本法成文化为宪法,它强调约束主权的根本法与约束个人行为的普通法律之间的区别,发展了法院实施宪法保障根本法地位的机制,完成了根本法的法律化。从而使得宪法与根本法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今天宪法理论的基石。而以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为核心的宪法关系则进一步深化了根本法理论的内涵。我国民国和新中国宪法学都继受了这一概念。但是我国宪法更多继受了西方根本法观念,在表现形式与能动效应的结合上存在缺失。随着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公民权利尤其是基本权利的保障更加注重,鉴于宪法的特殊地住,必须明晰表现形式,促进基本权利的保护,寄以发挥公民社会之应有效用。  相似文献   

18.
韩大元 《法学家》2002,(6):9-18
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现行宪法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对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中包含着宪法所发挥的功能。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宪法学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宪法颁布实施20年是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9.
《北方法学》2021,(5):128-14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陆法系传统的公法与私法划分的界限已经日趋模糊,越来越多的民事纠纷中夹杂着非平等和类权力因素。宪法中基本权利的调整范围蔓延至市民生活的领域,影响到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由此产生了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在宪法实践中,基本权利具有主观请求与客观法秩序的双重属性,由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引申出的国家保护义务理论构成了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的理论基础。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理论可以从三个层面引入中国宪法建设的实践中:其一,在普通的民事诉讼中,不便直接援引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但是法院得通过民法中的概括条款或一般法律概念来传导基本权利的要求。其二,在将来具备合宪性审查机制的情况下,在宪法诉讼中,合宪审查机关得直接适用基本权利条款而对民事关系进行调整。其三,在立法中,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的形式贯彻宪法基本权利的精神,调整失衡的私主体之间的关系,确保民事法律关系的实质平等性。  相似文献   

20.
宪法由公民权利、国家权力与保障制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宪法保障是实现宪政的关键。由于我国对宪政的研究比较晚,因此,我国的宪法保障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不分宪法保障与宪法监督、缩小宪法保障的范围、权限划分不合理、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与法制有所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