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资本与文化的结合催生了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化丧失了以文化人的功能,体现出文化功利化、过度娱乐化、真实虚幻化、趣味自私化的价值取向,使当代青年失落了精神信仰追求,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同时给当代青年自我认知和人格构建带来阻碍。因此,结合青年人自身特点与社会角色,通过重建青年精神家园、发扬青年积极风格、回归青年文化主体性,来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青年群体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仰问题关乎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发展、加剧,并伴生出信仰超验化风险。本文基于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对网络社会中青年星座崇拜进行解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星座崇拜满足了青年于网络社会中加剧的自我认知、社会关系交往、亲密关系建立、自我发展确定性追寻的心理需求,促成了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所缔造的特殊星座崇拜信仰方式,即极具网络空间特色的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助推了青年群体中星座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其间,伴生出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即对自身及现实社会反思的弱化倾向,对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能力的轻视与否定倾向等,或可发展出妨害主流信仰认同、选择与确立的可能。由此,需要基于青年需求调节有效引导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寻求缓解其中风险问题的对症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程荣晖 《人民论坛》2013,(2):170-171
当代青年的信仰困境主要表现为理想与社会的错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主流信仰与多元信仰的竞争、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疏离等方面。信仰传承要契合青年人的情感或利益需求,结合物质条件的发展程度、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大学生的思维特征等进行阐释和引导,并且要避免过度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泛娱乐化庸俗化的文化生态成为当前网络社会的"文化景观"。网络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叠加,容易使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陷入信仰风险的困境,青年信仰风险问题突显。本文试图从泛娱乐化庸俗化的视角,探讨网络社会青年信仰风险的文化表征,剖析青年信仰风险的现实成因,进而提出破解网络社会青年信仰风险的文化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7.
高伟  ;奥亚锋 《传承》2014,(5):88-89
当前青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错失。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主要有: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确立统领性的主体信仰,改革教育,强化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培养,消除其生存恐惧。  相似文献   

8.
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是影响当代青年思想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当代青年的信仰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加强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是抵御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发展消极影响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进行思想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要贴近社会实际与生活现实,必须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激发当代青年的信仰需要,提高青年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从而抵御社会思潮对青年发展的消极影响,确保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双重语境的叠加使青年群体信仰现状问题及其所蕴藏的风险不断显现,且升级、扩散得愈加剧烈。鉴于此,本文依托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及风险社会理论,提出并阐释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鉴于研究领域与实践领域尚未形成一套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有效评估工具,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建构了青年群体信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通过层次分析法,借助软件Yaahp12.0确定了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笔者认为,本文为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包括人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社会的转型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因素。谈到社会转型的负面效应时,很多人从信仰或者政治信仰的角度来解释其中原因,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导致人们忽视了长远利益,行为趋向功利化,短期化,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既然如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应该是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1.
青年从来是一个与民主议题紧密联系的群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民主,另一个是青年成长发展。从政治民主和网络社会的理论视角分析可知,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青年,对社会政治民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实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给社会民主进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网络的隐秘性赋予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充分自由,推动着"自由、平等"等社会价值的建设;网络参与的快捷化使青年的社会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是对党中央"解放社会活力"倡导的具体落实;网络内容的丰富与参与动因的复杂推动着青年的政治成熟,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与青年共赢的积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有效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乎青年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网络环境下培养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将网络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增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热情,将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到社会剧烈变化的影响,高校少数青年党员信仰出现了缺失或变化。笔者通过调查,总结出目前高校青年党员信仰变化的现状,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及其自身因素深入剖析高校青年党员信仰变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今后在青年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应注意加强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新媒介既是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参照点,又是其抒发情感、宣泄情绪、表达观点的主要工具。然而,在这种过度的新媒介沉浸中,青年群体的信仰"思域"开始出现了"风险性"问题。信仰对象"媒介化"、信仰实践"消费化"以及信仰情感"冷漠化"等"信仰风险"的主要表征形式,与国家对青年的期待构成了"意义的对裂",不仅降低了青年群体健康成长的正能量"指数",而且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消极作用。"信仰风险"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新媒介的推波助澜、西方社会思潮的浸透熏染以及社会压力的胁迫等。化解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这一危机,需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石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等方法路径进行策略性重构,以此破解青年"信仰风险"的难题,塑造有朝气、有活力、有担当的良好青年形象。  相似文献   

15.
网络生活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由网络生存方式带来的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认知因素是冲突的;由网络生活方式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冷漠、飘浮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情感因素是冲突的;而且道德信仰价值结构的一元特性与网络信息的价值多元性、信息量的爆炸性也形成了冲突。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群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了困惑、迷失等现象,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恩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的网络暴力现象愈发严重,不仅对事件当事人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不利于青年群体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机制、群体心理、社会动机等理论内容分析和研究了微媒体环境下青年参与网络暴力的原因,并从青年自身,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减少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促进青年群体通过文明用网实现自身发展,有效维护网络环境与现实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启了数字化生存的3G网络时代,为借助网络崛起的各类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动员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带来了社会动员方式和渠道的根本性转变.本文在对传统青年组织动员方式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3G时代青年自组织网络化社会动员方式的内涵、特性及其优势,提出了共青团组织如何借助网络开展新形势下的青年社会动员工作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3G时代青年社会动员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对个体生存境遇与社会发展前途及其关系的自我超越活动与终极关切状态,是一种对不确定之于确定、无限之于有限的整体性把握和确证。就当代中国而言,信仰的四大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在政治信仰重建,特别是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方面,要综合把握青年人生追求的实现维度、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维度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20.
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是指有职业经历的青年群体在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交往时形成的线上社会网络,本文探讨这种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转换过程。其中,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是指上网者结识到更多的线上好友,虚拟社会网络的转换是指这些线上好友发展到线下,变成实体空间中的朋友。本文结合数字不平等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从线上和线下两个角度来讨论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转换。利用JSNET2014数据研究后发现,数字不平等带来了上网者不同的网络使用类型,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其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转换也存在差异,这是影响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形成和转换的线上因素。实体空间中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越高,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数量和转换率也越高;教育程度所代表的文化资本积累越多,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的转换率越低,这是影响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形成和转换的线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