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梁滨 《前进》2003,(11):11-12
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充分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决策。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实施城镇化战略的认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镇化,在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见,城镇化既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人口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水平提高及经济发展,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又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卫锋  李军鹏 《前进》2006,(1):27-28
城镇化可以理解为是城市化的另一种表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城市化过程主要是一种内向式的引力过程,不应忘记城市化过程还必须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3.
熊思远 《创造》2003,(8):4-5
“大昆明”城市构划的提出,实际上可能意味着云南省城市经营理念和实践模式必须实现革命性变化。城市化(也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社会特征,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化、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城市化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引至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发生的;并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引至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两者相辅相成。早在“十五计划”的酝酿过程中,关于“城市化”的提法就曾引发过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采纳了“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5.
实现湖北城市化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湖北城市化研究报告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课题组所谓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人们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伴随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英文是"urbanization",译成中文,应是"城市化"。因为中国的建制镇也是城市化地区,叫"城镇化"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就是"城市化"。按照国家《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镇化的含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的城乡问题,包括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背后都涉及制度设计的问题。要解决城乡"二元化"和城市"二元化"的问题,关键是制度创新。现在所说的城市化或者城镇化,其实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由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本身也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城市化是物质资源在产业和地域上的重新分配,也是人力资源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这是传统对城市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卢建明 《前进》2010,(8):8-9
<正>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城镇化或城市化,是指第二、第三次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的城市转移,使得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规模比较少,有时甚至没有镇的建制,"Urbanization"往往  相似文献   

9.
白亚光 《前沿》2002,(5):27-29
(一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动机与孵化器。城市化(或叫城镇化 ) ,是指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向城镇人口居绝大多数转变的历史过程 ,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变革。城市化问题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快速发展时期。当前 ,我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自治区七次党代会报告指出 :“推进城镇化 ,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工业化进程 ,扩大有效需求和社会就业 ,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具有全局性的…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空间的扩张,也不是简单的经济数据的上升,更为关键的是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个完整的城镇化既需要物质和技术层面的城镇化,更需要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城镇化,其中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只有实现了人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才有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徐铜柱 《桂海论丛》2007,23(2):13-1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原来同质性很高的农民群体发生了严重的分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农民分化的现状,努力化解农民分化带来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求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优化民本制度创新的环境,提升农村的地位、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记平  洪长安 《桂海论丛》2013,29(5):125-129
"垃圾下乡"在城镇化过程中是一个先结构的选择。通过政府间的共谋,将农村土地变成了城市居民处理生活垃圾的公地。这种行为侵占了农村土地,损害了土地的耕种环境。在此过程中,受益圈与受害圈的分离,受益圈行为的分散性与效果的累积性,受害圈抗争的无力性使得农村土地在面对城市"垃圾下乡"中得不到相应的保护。改变这种状况取决于受害圈的抗争,技术的支撑及政策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14.
LAUREL BOSSEN 《当代中国》2007,16(50):97-116
Recently much attention has focused on the rising tide of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Some of this migration is inter-provincial, and some is merely a shift to the nearest big town or city.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long-distance marriage between rural areas. This type of migration does not entail a shift to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nor does it involve adaptation to city living. Distant rural migration is a phenomenon that often includes risk-taking women who marry into distant regions seeking a better life, or better opportunities, compared to their natal village. Yet these migrants typically remain farmers. Based on fieldwork in rural Henan and Yunnan I discuss cases of village women and men who had married at great distance from their natal kin. I observe some of the effects of family separation and social strategies adopted by migrants in rural settings. Much as urban migrants often face a world of uncertainties, those who migrate long-distance to other rural communities face a world of strangers with little legal or soci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5.
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沿海地区代工产业如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订单开始向内地转移外发,吸引了大量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到生产中。这些妇女在拆分型劳动体制下不得不从打工地返回家乡,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女工的兼业工作对于建构自我认同以及提升其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妇女的兼业生产具有脆弱性,它不仅体现在订单的不稳定方面,更体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保护不足方面。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落实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等相关政策,推进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让农民工家庭能够全面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以化解拆分型劳动体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罗新阳 《桂海论丛》2005,21(5):51-53
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城市问题"出现,客观需要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和谐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城市化发展,其终极目标生态城市;空间布局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产业方向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别以1978年、1988年和2002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坚持依靠农民和维护农民的权益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破除二元体制的障碍;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8.
孙津 《中国发展》2013,(5):45-52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的性质、内容、形式和特征等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后“三农”阶段的一些新问题。首先,政治身份与所有制关系变化的可能前景,是创制农村土地的公共所有制;其次,由于农村基层民主本身必然产生相应的权力,需要创制与城市不同的农村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第三,“三农”平等与否的比较参照是城市,这已经成为事关城乡全局的主要社会矛盾,并在城镇化建设中得到综合而突出的体现;第四,农村发展需要建设新型的现代农业形态,但却存在许多复杂的麻烦和困难;第五,农村的代际转型将持续保有数量巨大且流动不居的后备就业群体。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从城乡统筹概念内涵角度出发,在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指标指导原则下提出,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城乡协调度和城乡特色度两部分构成,其中城乡协调度包括政治统筹发展、社会统筹发展、经济统筹发展及环境统筹发展四个方面。该文认为城乡统筹是缩小城乡差距,并不是消灭城乡差别,城乡统筹的结果应是城乡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0.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兵 《桂海论丛》2007,23(2):10-12
现阶段的城乡二元结构,从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发展等方面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价值导向、决策思路、分配调整以及农村发展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举措和新部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条件。着眼和谐社会的构建,还应致力于户籍制度、城乡要素市场、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