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词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产物,是流行于宋代城市的音乐文学艺术。宋词彰显城市的宜居属性,歌咏城市对居民身心需求的满足;描述城市深广的空间,歌咏居民情感舒展与交流的无限可能;慨叹城市的盛衰,歌咏历史兴替的经验教训。宋词这种显著的都市人文精神,满足了城市居民物质富足之外的精神需求,也构成了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 每当打开唐圭璋先生所辑两万多首《全宋词》,我就不禁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文句。我觉得用它们来比喻宋词那异采纷呈的局面,是并不算过分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都以宋词与以前的楚辞、汉赋、唐诗,与以后的元曲、明清小说并提,实际上,这是以词标志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任何文艺杰作,都应真、善、美相结合,具有认识意义、教育意义和美学意义。在全宋词中,有一部分是符合或基本符合这种标准的。它们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同情  相似文献   

3.
晏殊评说     
晏殊在宋代江西籍名人中是开风之先人物,其后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几道等无不深受其影响。他最早兴办官学,居官亦达五十年,政治上虽无重大建树,但公忠谋国、知人善任,对推动庆历新政的发生是有贡献的。他自奉廉洁,为人风范为当世后人所仰慕。他的词上承南唐而洗却铅华,媚中求雅,对宋词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形成初期的中国戏剧,宋代戏剧呈现出了令人惊喜的精神气质。无论是文人记载中宋金杂剧所体现的入世的讽刺批判精神,还是民间杂剧艺人对民主平等理想的追求,或是节日民俗活动下的民间戏剧文化都丰富了这一时期戏剧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谢穑 《湖湘论坛》2007,20(5):103-104
宋词是我国历代文学中最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学.这种女性特质体现在宋词的各个方面.宋词中"花"意象女性特质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具有意象的轻、柔、媚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因突破"诗言志"的传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分庭抗礼的独立文体.然而由于时代变迁,词受传统文化的大量辐射,"词缘情"、"以俗为美"、"音乐性"三个特征异化,导致宋词巅峰地位动摇,开始走向衰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文体.  相似文献   

7.
薛健飞  浦玉忠 《求索》2012,(12):146-147
将宋词叙事性研究与教育神经科学进行融合创新,对两者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宋词叙事性研究拓宽了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更为科学地把握宋人日常生活,将神经科学研究引向更高的哲学层面。另一方面,将脑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引入宋词叙事性研究,分析其语义结构、语音表征、语法特点等内容,全面把握宋词叙事特点与大脑神经的联系,这些必将对宋词叙事性研究、宋词教学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翠爱 《前沿》2008,(12):191-194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以家为坐标原点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和谐的感情为体闲的内容之一。笔者拟从对陶渊明诗文以及宋词中所蕴含的亲情友情爱情意蕴的探微中去体验亲情友情爱情给予人身心自由愉悦的休闲。亲情友情爱情这些“闲”情荡涤诗人词人及世人的心,使人可以获得片刻或长久的心闲自适。通过文中抒写“闲”情的诗文词作,我们不仅可以透视且懂得陶渊明及宋代词人何以能快乐悠闲的生活,而且还可以从中体悟到身心愉悦的休闲生活的生命韵味。  相似文献   

9.
传播是民俗的重要运动方式、特征和存在方式,没有传播,民俗的生命力会大大减弱。在媒介化社会中民俗传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传媒为民俗传承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融合和演化,传媒本身也造就了新民俗。现代传媒自身的局限性及媒介商业化等趋势也给民俗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民俗与传播的沟通是减少民俗传承负面影响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清代前期编选唐宋词之选本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就编选形式而言,此期清人选唐宋词大多卷帙宏富,唐宋词多被选入通代词选,这反映出清人的词史观念;另外,此期清人选唐宋词大多依调选词,其中又以词调字数之多寡为序者最为常见,这反映出词家对于唐宋词体声律之推求。再就词选范式而言,以存史的文献式辑录为主。大量唐宋词得以选录之现象,首先要和清前期选风甚盛之背景联系观之,此外还反映了清人欲以编辑唐宋词选本之方式矫正前期"花草"盛行之阅读氛围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辛稼轩三类民俗词的分析,探讨生活民俗摄入到词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稼轩词作的影响。稼轩之祝寿、送别、宴饮词显示了词人反映的社会交往民俗事象的广泛性与传习性,稼轩之节序词体现了他对节序民俗题材的撷取与升华,稼轩之农村民俗词表现乡风民俗对词人个人习俗的传递与共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注重旅游系统工程中的文化内蕴,而民俗材料又成为这种文化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本着正确开发旅游资源的宗旨,联系某些地方在运用民俗材料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从民俗材料的甄别、选择、布局,以及民俗背景情况的展示等方面,论述了旅游工程建设中运用民俗材料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北宋人填词化用唐诗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除苏轼、周邦彦二人词不限于用晚唐诗,其他词人则多对晚唐诗情有独钟。欧阳修、李清照词特爱用韩偓诗,秦观词喜用杜牧诗,贺铸词爱用温李诗。晚唐诗中不少名句甚至被宋代词人反复多次借用。宋人填词用唐人诗句,已成为普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但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却从不愿轻易这样做。这种现象反映了北宋人对于填词的游戏态度,也反映了宋人对晚唐诗的由衷欣赏,以点化唐诗来标雅炫博。有学者认为宋词化用唐诗现象反映宋人欲以词来“祈求名于时和名于久”,这是一种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4.
独龙族妇女文面作为独龙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民俗,将随着文面女这一民俗承栽主体的陆续离世而逐步消逝.独龙族妇女文面习俗的产生与湮灭的过程,反映了文化交流对民俗的直接作用.独龙族本土文化中不同群体、外来文化中不同角色的个体对妇女文面这一民俗的态度和看法,在多元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和重塑,进而影响和改变着民俗承载主体的自我认同与自身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5.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直接影响着民法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 ,是民法的精神依归。民法取代民俗 ,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此外 ,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 ,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对利益冲突的调和 ,民法比民俗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俗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积淀 ,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 ,绵延于现代文明社会 ,今天 ,它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法的起源、本意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女户是由妇女担任户主的民户。宋代女户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宋代女户家庭中可以存在男性成员;其次,宋代女户消融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最后,宋代是女户相对自由的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17.
张华  熊惠平 《求索》2011,(3):204-205,219
鲁迅对民俗及原始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从小接受民俗文化洗礼,从感性的民俗认识到理性的探索,他始终在民俗中认识世界,感悟苍生。他的创作受民俗学影响至深,民俗环境的世俗情境给予了鲁迅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与创作活力,因而成就了他透视中国文化,审视中国国民性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8.
刘培 《湖湘论坛》2011,(4):110-114
宋代辞赋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辞赋发展中开拓新路的重要一环,是促成宋代散文平易流畅而又深婉蕴藉风格的重要因素。宋代辞赋中,以流畅而富于理趣的美文为主,宋赋在发展中,在追求忧患意识的表达、哲理与情感的融合、追求骈散配合的流转自然等方面多有开拓。宋代辞赋研究的被冷落,与元代人的辞赋观念有关,更与当下浮躁蛮悍的学风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从农耕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民俗生产与消费的分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民俗生产与消费的变化以及民俗的消费者因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带来了一系列内化和外化的心态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李晓华  朱希祥 《求索》2008,(1):71-73
本文作者尝试将民俗视角和视野引入到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中,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形式如何表现内容、民俗与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中心问题,从文艺民俗审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文艺内容和主要表现对象是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核心,最能代表这种民族精神的则是民俗,而民俗又包括精神与物质、内容与形式、生存方式与生活文化两重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