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网吧侵犯著作权纠纷是当前著作权案件的一个新动向,如何定性网吧行为,涉及网吧行业的规范和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网吧影视著作权案件审判中的热点问题,包括网吧播放影视作品的侵权判定、赔偿标准等以及影视平台的责任承担,对该类案件的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以希能对司法实践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判断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津 《知识产权》2006,16(1):19-26
目前司法实践中的计算机软件侵权纠纷逐渐趋于多样,虽然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理软件侵权纠纷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尚需对计算机软件侵权判断方法进一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归纳总结美国法院侵权判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法院相关案例,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范围、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判断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相关审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审理侵犯著作权的案件中,如何确定著作权损害赔偿额是司法实践中一个难于操作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著作权人的著作权能否切实得到保护的重要问题.《著作权损害赔偿实务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作者结合审判实践,对有关立法、法律的具体操作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自著作权法实施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法院努力做好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审判工作,审结了大量社会影响大、办案效果好、质量较高的案件,同时,法院还勇于实践,大胆审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等新类型案件,并结合著...  相似文献   

5.
2020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著作权纠纷案件27790件,审结28856件,审理案件更多,案件类型更新,不断挑战互联网审判思维与能力。在大量的新型互联网著作权纠纷背后所折射的是数字时代网络司法实践新需求,亟须司法机构深入探索。广州互联网法院构建起了“严格保护、快速保护、科学保护、综合保护”的知识产权多维保护模式,立足司法审判回应互联网新型领域新需求,依法公正审理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向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6.
从侵权责任角度谈房屋委托书公证涉诉案件常见问题 卢秋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修正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明确将侵权责任纠纷案由提升为第一级案由,并将公证损害责任纠纷案由列为其项下的第三级案由.在法院立案和审理过程中,明确将涉及公证机构的房屋委托书赔偿案件,按照公证损害责任纠纷立案和审理.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可以看出,房屋委托书公证赔偿案件,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处理的,因此,笔者将从法院审理侵权责任案件的角度,就审理中涉房屋委托书公证赔偿案件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公证行业日后业务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依据<商标法>的相关规定,申请注册商标不得损害他人在先著作权.在商标评审案件审理实践中.对于如何判定是否构成对在先著作权的损害还存在不少争论.拟结合<商标审理标准>,对审理商标评审案件时,如何准确把握相关标准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侵权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涉及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侵权案件在司法实践中逐渐出现。建筑既具有实用功能性,又具有艺术性,属于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之间的边缘产品。因之,著作权法中的建筑作品可以说是介于科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边缘作品,其保护对象和侵权判定方法必然具有某种特殊性,不宜机械套用著作权侵权判定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9.
外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经验及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国环境司法出现一个新趋势,即环境司法专门化,环境案件被集中于专门的环境审判机构审理。这种纠纷处理模式的建立伴随着环境案件管辖权、环境纠纷审理规则、审判人员组成和知识结构、纠纷处理方式以及案件管理方式等的调整和创新。环境司法专门化有力促进了环境法的司法化,也促进了环境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环境司法专门化也面临许多困难及挑战,环境法庭并不是环境纠纷解决的唯一场所,也未必是最好的场所,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建立环境法庭及其运作规则。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我国民事审判和行政执法实践活动中,网络著作权案件审理和处理的直接法律依据是国家版权局1999年12月9日制定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以下简称<数字化制品规定>)和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4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网络著作权解释>).<数字化制品规定>和<网络著作权解释>的规定,特别是后者,对于准确理解和适用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及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提供了统一依据,对于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众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right to access the courts is a basic human right in civilised societies, but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is unfriendly and often unaffordable for the victims of e-commerce disputes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s seeking access to justice. Therefore, how to design a judicial system that is more accessible for the aforementioned victims has become a critical legal point of conten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In particular, it is not easy to provide solid evidence of consumer disputes 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s on the Internet because the electronic evidence stored on the current centralised database has data security and trust problems. In response to this challenge, China established three Internet Courts in 2017 to move dispute resolution for e-commerce disputes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s from the physical courts to the Internet. All the proceedings in these Internet Courts are conducted on the Internet, so the time and expenses of the litigants can be largely reduced. Most notably, these Internet Courts accept the use of blockchain as a method of securing evidence, to overcome the risks that evidence stored on the Internet can be hacked or falsified. The notion of an Internet Court, which substantially enhances popular access to justice, is a significant judicial innovation. It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those lawsuits with small value claims and online evidence, and in which the parties are separated by long distances. However, these Internet Courts leave much to reflect on, including whether due process can be guaranteed, whether public trial can be fully implemented, and whether blockchain-based evidence is absolutely admissible. Even so,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rue justice is not only to pursue absolute correctness of judgements, but that true justice should als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correctness and efficiency of trials. For this reason, Internet Courts may yet establish a new judicial paradigm to pursue a balance between correctness, time, and cost.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叙述了非政府组织作为“法庭之友”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纷争,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价值分析和理论阐释,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思路、制度设计和情境设置,并指出了其对于国际经济法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意义蕴涵。本文认为,“法庭之友”问题表明WTO争端解决机制必须谋求外交方法与司法方法的平衡,尤其应该确认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独立和自由裁量,并应从多重视域中谋求一种多元互动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法学与语言学的日趋融合,法律语言学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语言学家的价值也日益凸现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从立法层面观之,法律语言学家的介入将使法律文本更能体现其应有的文体特征,有助于改变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立法失范化状况;从司法实践层面而言,语言学家的介入,将有助于解决因法规、合同等法律文本的不同诠释而产生的争议,使司法活动更合乎正义性要求。建议我国法学界给予语言学家施展其专业才能的空间,以此肯定语言学家的地位和价值,这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现有的专家证人制度,从而实现法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Copyrigh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opular music is one of the most disputed issues amongst music and copyright scholars. While some have accused copyright of being blind (or deaf) to the particularities of popular music, others have defended its significance within the industry.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is debate by tracing the networks of connections between lawyers, musicians, and clerks that emerged in a formative period in British pop music (the Sixties). It considers how their collaborative efforts and strategies to present evidence i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rials were articulated in an attempt to influence music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ests in Britain. By highlighting the concrete 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contexts from which these networks emerged and their particular contingencies, the article also casts a new light on the impact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on copyright, showing a practice‐oriented and historically situated way of observing differences between French and British copyright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张宪 《法学评论》2020,(2):175-184
实用艺术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实质上是如何确立著作权保护范围及标准的问题。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并未将实用艺术品作为受保护客体,但也并未将其排除在著作权保护范围之外。而美国在实用艺术品的著作权保护上于立法层面是非常清晰的,在《1976年版权法》中已明确将其列为受保护客体,美国法院的诸多判例也影响了实用艺术品著作权保护研究的方向。本文梳理了中美两国实用艺术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总结归纳了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判例,以求通过对比提炼出两国著作权法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美国的相关立法及其司法裁判经验对于我国实用艺术品的著作权保护具备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程序衔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关系的设置缺乏统一标准,不仅无助于行政纠纷的及时化解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甚至还会引发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相互侵蚀。各国对此存在较大差别,并呈现出三种各具特色的模式,但设置标准的明确、设置目标的正当、司法与行政优势的发挥以及司法最终原则的保障是各国制度演进所表现出的共性规律。我国应当在借鉴域外模式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复议终局型,重新设定复议前置型,严格限定迳行起诉型,并大力推行自由选择型。  相似文献   

17.
集团诉讼问题研究——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团诉讼是当代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的法律和政治问题。然而,各国对于集团诉讼的态度、政策、制度设计和实践却是千差万别,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本文以功能主义分析方法探讨了通过不同的法律制度解决这一相同的时代课题的可能;分析了当代世界各国解决群体性纠纷和集团诉讼问题上的差别及其原因,从政治和司法体制、诉讼文化、法律技术与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法律职业等角度比较了集团诉讼运作的社会条件和移植的可能性;并指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集团诉讼问题的重要性及各国应有的政策立场。本文将解决中国群体性纠纷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主张充分考虑社会现实,避免简单移植某一种集团诉讼制度并依赖其解决各种群体性纠纷,而应以一种多元化的思路应对纠纷解决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司法审判的性质和裁判依据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中可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来指导今天的司法实践。把清代的司法审判还原到清代的社会现实来进行实证研究,应该从以下两个维度思考:其一,以普通人对法律的认知及司法诉求来探讨其对清代司法审判的影响;其二,以断案官员自身的理念和对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的了解为前提,并且在背景依赖的制约下来探讨官员对清代司法审判结果的影响。清代司法审判的性质和官员的断案基准是在二者的紧张关系中展现的。  相似文献   

19.
纠纷解决是社会和谐的第一要义,中国法律传统始终贯穿着注重和谐这一主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许多构思与实践,特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与社会治理模式,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对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承担主体的多样性,以及纠纷解决途径的多样性,阐释了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对当下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无论在司法方面,还是非司法方面都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晓蓓 《法学研究》2009,(4):174-186
四川民族混居地冕宁县保存了大量的清代司法档案,客观地再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实践的原始状态。详细分析其诉状并结合地方志等材料,可以看到清代这一地区的诉讼制度已较完善;各族民众将到州县诉讼作为纠纷最终解决方式已很普遍,已具有较强的国家法律意识;案件审断既能遵循国家律例及其规定程序,又能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以实现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