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东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窜起后,迅速成为国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新中心。2015年,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连续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显示其威胁已由中东地区向全球蔓延。毗邻中东、一直饱受极端主义困扰的中亚地区也成为"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渗透与影响的重灾区。原来接受"基地"组织领导和支持的中亚本土及寄身于中亚的极端势力也纷纷投靠"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或与之形成合流,传播和宣扬极端伊斯兰主义,招募人员前往中东参加"圣战",制造或威胁制造恐怖袭击。基于中亚地区自身安全的脆弱特性,"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已经对中亚的安全构成多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对于"伊斯兰国"是否会对中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程度如何,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分歧。"伊斯兰国"通过招募中亚地区的人员和对各国的边界进行袭扰,并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扩大其价值观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方式,的确对该地区安全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形势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伊斯兰国"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地面作战部队被限制在叙利亚一伊拉克境内,无法在中亚地区开展直接的攻击。此外,由于中亚伊斯兰特殊的发展经历,使"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在当地缺乏群众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了"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该地区部分极端势力思想的进一步激进化或激励部分恐怖分子发起"独狼式"恐怖活动等。随着"伊斯兰国"的战场失利,部分"圣战"分子回流中亚,需要对"伊斯兰国"与中亚安全之间的关联性予以更多关注,并尽早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国"在战场上的一系列失利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摩苏尔的陷落并不意味着伊斯兰极端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彻底终结。无论是"伊斯兰国"的残存势力、还是"基地"组织等老牌极端组织、抑或是目前尚不为人知的潜在极端分子,都在等待新的时机。其存在将对中东地区的社会秩序、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稳定以及大国间关系构成严重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引爆新的动荡和冲突,以致极端主义势力向其他地区蔓延。因此,国际社会应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在打击中东极端主义势力的同时,帮助中东国家完成国内重建或转型,构建一个各文明和谐相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一直深受中东伊斯兰思潮及政治局势的影响,在内外因素交织的作用下,"伊斯兰国"(ISIS)兴起后,其影响在马来西亚迅速蔓延。本文以马来西亚第一起恐怖袭击事件"蒲种恐袭"为切入点,通过分析ISIS在马来西亚扩张的原因及特点,指出马来西亚本土组织激进化并与境外极端组织串联和马来西亚国内伊斯兰思潮右倾是极端思想扩散的温床,"伊斯兰国"招募方式和宣传语言的改变使其在马来西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本文亦探讨了马来西亚政府为遏制"伊斯兰国"影响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与恐怖主义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国"外线扩张,既为叙伊主战场危局所迫,又系其自身战略进取,形成了多方向、大跨域的"溢出效应"和战略影响,并触发国际恐怖主义分化重组和方略调整。就主战场危局而言,主要表现为战役战术回旋空间被大幅压缩,基层指挥员大量阵亡,财政状况恶化,武器弹药供应紧张,以及拉卡、摩苏尔被围困等。但反观"伊斯兰国"的价值追求和最高斗争目标,其外线扩张又属于主动和积极的战略进取。从外线扩张的范围看,"伊斯兰国"主要在伊斯兰世界和欧洲展开活动,但其影响已超越了上述地理区域。从效应看,外线扩张不但支援了巴格达迪率主力在叙伊战场的搏杀,还搅动北非、西非、东非、阿拉伯半岛、南亚、中亚、欧洲几无宁日。由于催生"伊斯兰国现象"诸因将长期存在,故"伊斯兰国"短期内恐难被消灭,国际反恐斗争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安高乐 《东南亚》2015,(1):101-105,110
伊拉克和叙利亚主要逊尼派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的建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组织恣意猖獗,吸引国外青年热捧并加入该组织。毫不例外,印度也受"伊斯兰国"宣传攻势的影响,部分印度穆斯林成为该组织的成员。伊斯兰国实施的恐怖活动危及到印度侨民的安全,该组织夺占油田和破坏输油管道的行为影响印度的经济,它所宣称的领土范围包括印度北部地区,这些都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印度除了积极撤离侨民外,还采取了与中东国家建立广泛的情报交换系统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国"用了十年时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极端组织之一,其中Web 2.0技术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借助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伊斯兰国"得以进入极端组织网络,获得外部支持;发起网络"营销",实施全球推广;开拓融资渠道,确保资金充足;发动网络袭击,谋求非对称优势。"伊斯兰国"的"崛起"不仅加快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扩散,而且成为其他极端组织和个人竞相效仿的对象,对中东世俗政权和相关国家构成安全威胁。未来,随着更多极端组织掌握Web 2.0技术,各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将更加复杂和严峻。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联军打击“伊斯兰国”战事已进入尾声,然而,地面战场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伊斯兰国”思想的消亡。从萨拉菲-吉哈德主义极端意识形态发展脉络框架下考察,“伊斯兰国”在这一思想脉络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塑造了它当前与未来的思想发展方式。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当前反恐战争所面对的“战败者”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其意识形态过去近半个世纪危机式发展赋予了“伊斯兰国”面对失败的独特抵抗能力。“基地”组织在2011年被击溃后的历史也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伊斯兰国”将很有可能继续在扩大其基本怀旧式叙事、赋予战败以合法性的同时,还将通过“全球恐怖商标”下的“特许经营”模式,将一种“暴力即思想”的恐怖思想内核进一步扩散并升级。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战争,可能刚刚到一个需要进行“中期评估”的时候,这场战争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国"的崛起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威胁着美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利益。2014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开始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展开军事打击,同年9月底又把军事打击范围扩展到叙利亚境内。一年后,俄罗斯也派军队进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美国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保卫伊拉克的集体自卫行动的延伸;叙利亚政府无意愿或无能力有效打击"伊斯兰国"。俄罗斯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受到叙利亚政府的邀请;打击目标仅限于恐怖组织。同为入叙打击"伊斯兰国",美俄却选择了不同法律依据,其重要原因是两国围绕"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府是否是合法政府"而进行着国际话语权之争。这种话语权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何谓合法政府"这一国际规范层面问题之争的外在表现,其事关中国战略利益,值得中国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国"的突起,带动西亚北非地区恐怖活动在暴力活动、组织形式、活动范围等三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突破了历史上的恐怖活动,掀起了新一波地区恐怖浪潮。地区变局是这一波恐怖浪潮的基本原因,变局为该地区长期存在的恐怖势力提供了新的活动机遇,变局所激化的各种矛盾为恐怖势力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变局中国际社会一些力量的不当政策诱发、助长了恐怖活动。地区恐怖活动的走势,取决于恐怖势力所积蓄的能量、国际反恐策略和地区变局的发展变化。恐怖势力将会长期影响该地区和全球安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中亚伊斯兰复兴、世俗化和全球化、中亚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变迁三个角度考察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产生的根源。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存在"文化断层",导致中亚伊斯兰文化发展缓慢、接受外部伊斯兰世界影响滞后。中亚伊斯兰复兴对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产生有重要促进作用,推动中亚伊斯兰教发生量变与质变,令伊斯兰激进思想向极端思想演变、原教旨主义组织向极端组织演变。世俗化、全球化对中亚传统伊斯兰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文化全球化"引发出的世俗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冲突,成为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势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亚国家独立后,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进入解体和重构时期,无论在价值观方面,还是伊斯兰信仰方面都出现了思想裂痕,让宗教极端主义有机可乘,得以内外结合、滋生。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宣布在伊拉克建国.3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费卢杰市,升起“基地”组织的黑色旗帜,公开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4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发表讲话称,政府军将“继续战斗、决不退缩,直到把盘踞在安巴尔省的所有恐怖分子全部消灭,使该省人民免受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14.
在后"伊斯兰国"时代,印尼亲"伊斯兰国"组织仍处于持续扩散与活跃中,其极端主义信仰越发顽固,行动则更难防范。同时,印尼对亲"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去激进化"改造失利。极端主义伊斯兰政党兴起对印尼赖以立国的潘查希拉原则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遏制后"伊斯兰国"时代恐怖主义的挑战,印尼政府修正了之前较为温和的、被动防守型的"柔性反恐"战略,其反恐态度转而趋向于强硬和先发制人。印尼反恐战略的转型取得了积极的遏制效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不过,当前转型中的印尼反恐战略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印尼甚至有舆论认为反恐战略的转型是对印尼民主制度和人权安全的一种侵害,这给印尼未来反恐带来了相当大的压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底以来,由"茉莉花革命"引起的民族民主运动狂飙已经席卷阿拉伯世界。突尼斯作为这一运动的始发国率先走上了革命后的政治重建。截至目前,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重建期间的政治力量角逐中取得了优势地位。追根溯源,伊斯兰复兴运动由"理想化"向"理性化"的转变是其积聚力量和取得政治主导权的关键。因此,重新审视和理解伊斯兰复兴运动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逐步土崩瓦解,国际反恐战争进入"后伊斯兰国时代"。受中东恐怖组织成员"回流"和阿富汗局势变化影响,根植于中亚政治经济环境的恐怖主义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活动范围和袭击目标国际化;恐怖主义思潮内生化、年轻化趋势明显;袭击方式更具极端化暴力特性。中亚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新变化对地区和周边的安全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中亚各国普遍加大了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努力建立健全社会化的预防恐怖犯罪机制,并积极与国际社会一道争取地区安全局势可控。  相似文献   

17.
杨荣国  张新平 《和平与发展》2015,(2):57-71,117,118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反恐形势,为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奥巴马政府将构建广泛的国际反恐联盟作为国家反恐战略的重要举措。其基本思路是:扩大联盟参与范围,构建多层次开放型的联盟体系;避免重陷"反恐泥潭",发挥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作用";综合采取多重反恐手段,提升反恐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加大军事支持与经济援助,协助盟友增强自身的反恐能力。但由于存在内部利益和态度分化、组成结构包容性缺乏、地面力量战斗力不足等问题,给国际反恐联盟的发展前景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14年6月,伊拉克伊斯兰教逊尼派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向政府军发动强劲攻势,攻占了包括人口百余万的伊北部重镇摩苏尔、北部萨拉赫丁省省会提克里特等城市在内的大片领土。6月29日,该组织宣布在所占叙利亚、伊拉克领土建立“哈里发国家”,并将组织名称改为伊斯兰国,其头目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al—Baghdadil自封为最高领袖“哈里发”(国王)。  相似文献   

19.
尼日利亚本土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2002年成立,活跃于尼东北部,有尼日利亚的塔利班之称.该组织以在尼日利亚东北部建立纯粹的伊斯兰哈里发国为目标,频繁暴力攻击境内的基督教及军政和平民目标,成为尼国内重要的反政府势力.近年来,通过与“基地”组织和索马里青年党等国际暴恐势力加强协作,博科圣地逐步蜕变为国际圣战组织,对地区及国际安全威胁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20.
正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l-Qaeda in theIslamic Maghreb,以下简称北非分支)是"基地"组织在北非的分支机构,它活跃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马里等国,2012年初以来,北非分支趁北非乱局尤其是马里北部动乱之机在北非、西非大搞扩张,一度控制马里北部大片区域。2013年1月,法国出兵帮助马里反恐,北非分支迅速失去对马里重要城镇的控制,但是其实力未遭严重折损,退守马里边远山区以游击战、伏击战等手段继续与反恐部队展开周旋,同时北非分支还加紧向利比亚、尼日尔等国渗透蔓延,2013年以来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国策动多起重大恐怖袭击,对地区与国际安全的威胁日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