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东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窜起后,迅速成为国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新中心。2015年,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连续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显示其威胁已由中东地区向全球蔓延。毗邻中东、一直饱受极端主义困扰的中亚地区也成为"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渗透与影响的重灾区。原来接受"基地"组织领导和支持的中亚本土及寄身于中亚的极端势力也纷纷投靠"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或与之形成合流,传播和宣扬极端伊斯兰主义,招募人员前往中东参加"圣战",制造或威胁制造恐怖袭击。基于中亚地区自身安全的脆弱特性,"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已经对中亚的安全构成多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国"崛起、伊朗核协议签署、土耳其与俄罗斯关系大起大落等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中东因素对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局势和格局的影响陡然走强,突出表现在"伊斯兰国"外溢日益成为中亚外高新的安全威胁、伊朗"重返"引起地区格局发生微妙变迁、土耳其对地区国家展开新一轮外交攻势。中东伊斯兰势力此番加大渗入中亚外高与国际和地区形势衍变密切相关,是地区内外多种因素促动的结果,其中中东发生剧变、外部势力争夺中亚外高加剧及该地区经济整体陷入低迷是重要诱因。中东伊斯兰势力对未来中亚外高形势走向和格局变迁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攸关地区安全与稳定,但其也有自身短板和局限,很难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联 《亚非纵横》2015,(1):1-10,121,125
"伊斯兰国"给中东带来的乱局是当前该地区政治伊斯兰主义发展的突出写照,宗教极端主义必然混迹其中。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发起新一轮空中军事打击行动,但囿于自身利益以及有关国家政局动荡,未必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还将延续。未来中东地区的政治变迁大体可从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过往的政治发展中找寻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国"用了十年时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极端组织之一,其中Web 2.0技术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借助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伊斯兰国"得以进入极端组织网络,获得外部支持;发起网络"营销",实施全球推广;开拓融资渠道,确保资金充足;发动网络袭击,谋求非对称优势。"伊斯兰国"的"崛起"不仅加快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扩散,而且成为其他极端组织和个人竞相效仿的对象,对中东世俗政权和相关国家构成安全威胁。未来,随着更多极端组织掌握Web 2.0技术,各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将更加复杂和严峻。  相似文献   

6.
2014年以来,中东经过了4年来的演变,继续呈现出新的特征:温和伊斯兰主义力量受挫,但将继续影响多国政局发展;极端主义势力坐大,搅动地区格局,招致多国联合应对;伊朗核问题继续沿着谈判的轨道发展,能否全面解决尚不确定;以巴从和谈走向军事冲突之后外交博弈再度加剧,等等。这些都迫使美国不断微调中东政策加以应对。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加强相互关系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中国-中东关系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138-156
作为“远敌”的西方世界和“近敌”的伊斯兰世界“叛教者政府”,哪一个才是优先打击目标,是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们论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远敌”和“近敌”的排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战略实践。以“远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往往将美国和西方国家在阿拉伯世界的人员和利益作为袭击重点,同时努力向西方世界内部渗透,伺机发动大规模的暴恐袭击,挫败“异教徒”在伊斯兰世界的势力,促使穆斯林“觉醒”,进而建立一个涵盖所有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国”;而以“近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则将所在国的政权和领导人视为“叛教者”,其优先的战略目标是对所在国或者周边地区发动暴恐袭击,通过暴力活动制造混乱进而夺取政治权力,建立“伊斯兰国家”。不同伊斯兰极端组织在“远敌”和“近敌”优先次序上的实践,源于不同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治逻辑,因此对伊斯兰极端主义“远敌”和“近敌”战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政治逻辑,为国际社会更好地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及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在美俄各自主导的反恐力量、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人武装等多方力量的打击下,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军事实力、领土面积和财政收入损失惨重。2017年7月,"伊斯兰国"占领的伊拉克摩苏尔地区丢失,这标志着该组织在遭受沉重打击后进入衰败阶段。但目前该组织并未消亡,而是在组织结构、战术策略和恐怖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转变后的"伊斯兰国"将继续利用网络技术和社交工具传播极端思想、制造恐怖活动、获得资金支持。此外,"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的扩散、跨国"圣战者"的回流及其庞大的分支网络和众多的效忠团体将继续对中东和世界的安全形势构成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将"伊斯兰国"残存势力清除出叙伊境内,建立以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国际反"伊斯兰国"合作机制,消除其重新崛起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中东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同时也是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的“重灾区”。据统计,中东地区共有上百个伊斯兰极端组织,它们多崇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追求全球圣战,带有强烈反美、反以色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各国严厉打击下,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遭到很大削弱。“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大气候以及各国竭力围堵打压下,极端组织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不仅“基地”组织遭重创,而且其他伊斯兰极端势力也都“伤筋动骨”。但随着巴以流血冲突持续加剧,美国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并竭力向中东地区兜售“大中东民主计划”,中东反…  相似文献   

10.
中东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同时也是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的“重灾区”。据统计,中东地区共有上百个伊斯兰极端组织,它们多崇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追求全球圣战,带有强烈反美、反以色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各国严厉打击下,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遭到很大削弱。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中东多种矛盾相互交织,全面激化,使其成为全球政治、军事与安全等冲突爆发的热点地区。期间,巴以冲突升级,叙利亚、利比亚和也门内战频仍,埃及等国政局动荡。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英、俄、中、法、德)谈判未能如期达成全面协议,伊核问题未来变数增大。年初异军突起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横行肆虐,使伊拉克局势濒临失控。目前,中东地区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处于深刻的变化中。西方基督教世界和中东伊斯兰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中亚伊斯兰复兴、世俗化和全球化、中亚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变迁三个角度考察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产生的根源。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存在"文化断层",导致中亚伊斯兰文化发展缓慢、接受外部伊斯兰世界影响滞后。中亚伊斯兰复兴对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产生有重要促进作用,推动中亚伊斯兰教发生量变与质变,令伊斯兰激进思想向极端思想演变、原教旨主义组织向极端组织演变。世俗化、全球化对中亚传统伊斯兰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文化全球化"引发出的世俗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冲突,成为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势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亚国家独立后,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进入解体和重构时期,无论在价值观方面,还是伊斯兰信仰方面都出现了思想裂痕,让宗教极端主义有机可乘,得以内外结合、滋生。  相似文献   

13.
四、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又是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具有重要的心理和象征意义。它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中心和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联盟、伊斯兰会议等组织的创办者和总部所在地,引领了“新泛伊斯兰运动”的发展方向。它又作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资助者在穆斯林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还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对美国的石油利益和国际能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9·11”事件后,沙特成为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重塑“大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所无法回避的重要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即多点地区冲突同时爆发,互相呼应,互相影响;地区政治力量出现新的消长变化。政治伊斯兰势力上升,传统大国地位下降;美国对中东新战略严重受挫。在可预测的未来,中东热点问题将持续成为地区动荡之源。其中伊拉克政局的走向将对未来中东形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伊斯兰势力与世俗政权之间对权力与影响力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地区内激进势力将更趋活跃,极端思潮蔓延,并有向地区外扩展的趋势。同时,美国在中东影响力下降,难以完成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的使命。国际和中东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和中东国家分别面临新的不同的国际环境,对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也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在叙利亚境内对极端主义势力"伊斯兰国"发动的大规模空袭,是其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及拓展地区利益,从战略层面实现俄罗斯外交突围而采取的行动。与以往相比,俄罗斯此次反恐行动有一些变化:首先,这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第一次成建制规模的海外反恐军事行动;其次,俄罗斯此举有意与美国争夺国际反恐话语权;第三,以往俄罗斯在国际反恐领域积极合作的对象主要是独联体国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此次行动加强了与中东地区国家的合作,组建了新的反恐联盟。俄罗斯此次反恐行动取得了部分积极效果,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战略目的,但同时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行动也面临巨大挑战。俄罗斯此次行动不仅对中东地区安全局势有重大影响,也深刻影响着其国内的反恐形势。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大国博弈加剧,传统安全形势益趋严峻。大国和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主要集中在欧亚两大陆及其接合部中东地区,正在日益严重地威胁甚至破坏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大规模军事部署和军事演习是冷战结束20多年来最频繁、规模最大的一年。核军备竞赛重启,呈加剧趋势;军费持续增加,出现新的常规武器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向网络武器、太空武器、超高音速飞行器、定向能武器以及无人机和机器人武器化等方向发展。国际恐怖空前猖獗,呈五大新特点。恐怖主义向全球扩散;恐怖分子本土化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新常态";使用无人机和生化武器等现代化武器;"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与本地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极右势力相勾结,合谋实施暴力恐怖活动;利用网络传播极端主义思想、组织指挥恐怖活动和招兵买马。传统安全威胁与恐怖主义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美国在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形象,奥巴马政府在该地区大力推行公共外交,如调整反恐策略、注重与伊斯兰世界各种势力接触、加强新媒体外交、展开个人魅力外交等。这些政策初期有一定效果,但总体效果不彰。只要美国不彻底调整其中东政策和反恐政策,其在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公共外交再美妙、再引人入胜,其成效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今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东阿拉伯国家存在着一个突出现象,在各国人口构成中占50-65%的青年群体与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行为越来越激进,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威胁地区乃至国际安全。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极端主义利用伊斯兰教来表达自身诉求并煽动暴力,其在全球的扩散引发恐怖主义浪潮,严重扰乱国际与地区秩序。域外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渗透、广大穆斯林外部威胁感知的强化以及地区部分国家的政策失当,推动东南亚伊斯兰极端主义迅速崛起。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在东南亚的蔓延诱发地区恐怖主义滥觞,严重恶化各国政治生态与安全形势。基于此,抑制并消除伊斯兰极端主义就成为东南亚国家打击地区恐怖主义、维护安全与稳定的关键举措。实现"去极端化"目标既要切断域外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渠道,弘扬伊斯兰教多元共存精神,又要积极探索适应本土价值与政治发展需求的现代性模式,实现族群融合与宗教和谐。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理念、政治追求和战略战术决定了其扩张需求.“伊斯兰国”对外渗透和扩张主要指向伊斯兰世界,包括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这种渗透和扩张严重威胁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也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