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金融作为一种为贫困农户提供资金要素的途径所发挥的反贫困绩效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结合我国2012—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农村金融与反贫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反贫困绩效可以从提高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着手,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对于农村贫困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也就表明了农村金融的反贫困效果要处在适宜的内外部形势下才能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罗志红  朱青 《求索》2012,(4):93-94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倾斜,财政支出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仍然偏少,无法满足现实民生需求。现阶段应该通过统筹财政存量与增量资金,有保有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很多地方对民生财政的理解只停留于数字化、机械的认识,为了彰显其财政支出的"民生"性,以此突出其政绩,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借提倡民生财政之机,将与民生并无密切相关的支出都算在民生财政之列。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视野下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云 《思想战线》2007,(4):76-81
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在于智力结构的低层次性。目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仍没有摆脱贫困的制约,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与反贫困的特殊关系。只有人力资本积累的大幅度增加,反贫困才能取得真正实效。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一种理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梳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特征及反贫困历程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维度着手,构建了扶贫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评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总体成效,并建立了协整方程,从实证角度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总体成效显著,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减贫效果,但农民增收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仍呈现"亲富"式态势。  相似文献   

6.
郑建 《政策瞭望》2012,(3):54-54
山东省财政支出安排民生优先,去年一般预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273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9.64%;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4.76%,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新增财力中7成以上用于民生。去年,山东省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达到565.59亿元,比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兼议广西柳州地区扶贫攻坚的基本思路宋志生反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共同使命,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40多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大的困难。研究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对实现我国...  相似文献   

8.
付蓓 《人民论坛》2012,(26):152-153
西部民族地区是全国民生水平较为低下的地区,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问题虽然是一个地区性问题,但是,从民生视角解决这一问题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实现可以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创造团结稳定的政治环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巩固国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汤红美 《人民论坛》2013,(11):92-94
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需要研究民生相关概念及其内涵,需要分析中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不足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只有适当增加民生财政支出、优化民生财政的投入结构、加大民生财政投入的绩效考核、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才能将适当的经济发展成果与民众共享,进一步提高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许梦博  寇依 《长白学刊》2024,(1):107-121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选取2005—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东、中部地区更加明显。传导机制分析发现,财政分权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高质量就业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在财政分权对高质量就业作用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财政分权对就业质量的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规律。因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制度,实行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多渠道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1.
黄海燕 《人民论坛》2010,(9):172-173
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中国政府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探究农村"贫困恶性循环"产生的根源发现,单一的反贫困对策是片面的,会导致减贫效果不理想。因此,应采取综合性反贫困对策,打破原有循环体系,跳出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7,(7)
<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反贫困事业才取得了历史性的突出成效:累计使7亿多农民摆脱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侯石安  靳友雯 《求索》2013,(12):1-4
财政分权理论肯定了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现有研究表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财政分权的产物,在实现财政纵向均衡的同时。加剧了地区间横向的财力失衡。本文基于中国1995-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分权水平与地方转移支付依存度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财政分权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依存度正相关,财政支出分权较之财政收入分权的影响更为明显。财政支出分权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转移支付依存度的影响最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反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探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进程中各种反贫困路径选择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提出初步建议,以期能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反贫困路径选择提供一种符合实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观的视角观察,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呈现新特点的条件下,现有反贫困系统存在着目标设定不合理、获取资源的能力不足、整合水平不高和维模功能失调4个方面的不足。为适应变化了的农村贫困形势,反贫困系统必须进行自我调适,其重点应是以促进农民群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以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及培育农村自治力量为重要手段、以完善法治体系为保障,促使农村反贫困系统取得长期、可持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世界仍有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推行的"精准扶贫"实践,在短短十年时间里使8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最核心的内涵或要素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旨归、"精准扶贫"的基本工作理念以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它们不仅是中国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根本法宝,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且能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7.
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我国建立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扶贫开发两项制度,分别针对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随着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深入推进,两项制度分立实施的弊端日益显现。如在农村低保实施过程中忽视农民脱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农民在经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3,(3):92-92
王三秀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撰文为,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存在着较多的运作管理问题,直接制约着反贫困绩效的提升。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应当创新,而真正确立贫困农民反贫困的主体性地位则是创新之根本。贫困农民在反贫困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贫困治理的观念心理、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尽管面临财政收支紧张凸显矛盾,财政部部长谢旭人1月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2009年财政部门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财政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优化财政结构对地区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分权结构也会影响地区经济增长,这与调节地区支出结构能够达到相同的结果。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农支出和交通运输方面支出的分权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负的影响,科学技术、就业社保、卫生医疗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