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宗蔚 《重庆行政》2015,(4):104-106
在我国云南省有一所军校,在创办之初它就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为“清末三大讲武堂”。在民国时期它又与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并誉为“民国四大军校”,它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  相似文献   

2.
韦英思 《传承》2013,(9):148-150
保定军校学生中涌现出一批为国献身的将领英烈。其中,包括一批作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中共党员。如被誉为黄埔军校"红色拓荒者"的首批9个中共党员教官中,除周恩来、严风仪、胡公冕外,保定军校出身的就  相似文献   

3.
于欢 《黄埔》2012,(1):62-63
三、黄埔军校对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支武装力量——叶挺独立团的作用与影响 从铁甲车队到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最早的铁甲车队队长徐成章,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叶挺独立团除叶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工兵科外,其余主要干部,包括中共党组织领导成员、各级主官乃至连排长,绝大多数系黄埔军校教职员及前五期生充任。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黄埔》2013,(1):66-73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州的长洲岛上成立了,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的成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就了黄埔群体的传奇人生。它没有因时间的久远,而冲淡人们的记忆;也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减退在人们心目中的魅力。如今,近90年过去了,它依然让人常忆常新。为了帮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黄埔军校,更全面地认识黄埔师生,更深入地解读黄埔精神,在即将迎来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黄埔军校校史研究专家陈宇。陈宇,祖籍山东,1957年生于北京,军人世家;1976年参军,解放军首届(1983)历史系本科毕业生,先后供职于连、团、师、大军区政治部、中央军委办公厅各级单位,曾任《军事历史》杂志主编等职;多次参加边境作战等重大军事行动,立功受奖;学术研究涉及战争史、兵法研究、将帅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等领域。他潜心研究黄埔军校史30年:在南京完成四年大学学业;毕业实习在广州撰写黄埔军校研究学士论文,此后20多年间四访黄埔岛;在当年的成都北较场黄埔军校校园内工作生活五年,得天独厚地巧合积累了广州、南京、成都三地黄埔军校本部的丰富史料;上世纪80年代遍访当时在世的各地所有黄埔一期生及各期毕业生600余人,尤其对黄埔军校第一期和第二十三期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发表有关黄埔军校史文章50余篇,出版专著《黄埔军校在大陆最后一期》(1993年黄河出版社)、《中国黄埔军校》(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总撰稿文献纪录片《黄埔军校》(2011年中央电视台)。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陈宇研究员访谈录,听他讲述黄埔军校的风风雨雨,感受黄埔师生的壮怀激烈,感悟穿越时空的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5.
韦英思 《传承》2013,(7):149-151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从保定军校包括其前身走出了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邓演达、顾祝同、陈诚、白崇禧等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保定军校中一部分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部分起义参加新中国建  相似文献   

6.
韦英思 《传承》2013,(7):148-150
保定军校学生中涌现出一批为国献身的将领英烈。其中,包括一批作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中共党员。如被誉为黄埔军校“红色拓荒者”的首批9个中共党员教官中,除周恩来、严风仪、胡公冕外,保定军校出身的就有韩振纪、金佛庄、郭俊、徐坚、徐成章、茅延桢6位。  相似文献   

7.
陈予欢 《黄埔》2013,(6):56-59
方鼎英是黄埔军校初建时期有过重要影响与作用的著名军校人物,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教育长、代行校长等职,主管黄埔军校入伍生教育与训练,其在军事与军校教育方面造诣颇深。  相似文献   

8.
5月21日,笔者从珠海市招收士官工作研讨会上获悉,珠海市今年将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招收21名士官。  相似文献   

9.
史轩 《当代广西》2004,(12):30-31
今年6月16日是中国革命史上声名显赫的黄埔军校80华诞,当年叱咤风云的黄埔生绝大多数已经作古——据台湾著名学者、大师李敖查证,黄埔一期生中仅有时年103岁的孙元良在世。可黄埔的业绩和黄埔精神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因历史的沉淀愈显璀璨夺目。笔者仅撷取黄埔军校的几件轶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沈效民 《黄埔》2007,(4):21-22
曾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顾问的郭化若将军离开我们好些年了,人们还常常在怀念他。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学习、工作了将近两年时间,是黄埔早期校友中的一位佼佼者。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3月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左五)出席在保定军校举行的"保定军校毕业的农工党领导人陈列室"揭牌仪式"一所保定军校,半部中国近代史。"享有"将军摇篮"美誉之称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军事学府。保定军校与农工党有着很深的渊源,其中包括农工党的早期领导人邓演达、黄琪翔、季方三位先生。正是他们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才创造了农工党的光辉历程,才有今天农工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地位。  相似文献   

12.
寻人启事     
《黄埔》2015,(2):50
王金生,山东沂水县人,黄埔军校17期生,国民革命军14集团军少校,曾先后参加洛阳保卫战及豫西南战役。王金生如今已94岁高龄,希望找到他失联70年的同学及战友徐泽滨,以下是他的寻人启事。抗战黄埔老兵徐泽滨(安徽蒙城县人),黄埔军校成都本校第17期3总队步科毕业生,曾先后参加洛阳保卫战及豫西南战役。于1945年4月豫西南战役中坚守南阳马山口阵地时身负重伤,急转院送往西安陆军伤兵医院抢救。愈后至今70载失去联系。你在何处?  相似文献   

13.
《黄埔》2016,(6)
正中国近代史权威蒋廷黻先生曾说:"要研究近代史,必先研究中国史,尤其中华民国近代史,必先研究保定军校史。"保定军校1期毕业生李宗黄,曾是云南陆小、武昌陆军中学毕业生,他曾奉孙中山之命筹组陆军四校同学会,作为筹组人、参与者及记录者,将中国军校史上的民国陆军四校来龙去脉作过完整记录,在  相似文献   

14.
陈宇 《黄埔》2012,(4):50-53
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是大革命时期军校的最后一期毕业生,在整个黄埔军校史中占据显著地位。国民党军队中的许多知名将领,共产党军队中的20多位著名将领,都是黄埔四期生。在共产党军队里黄埔四期生的堂堂阵容之中,还有一位开国将领应当列入,他就是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省港工人大罢工、百色起义、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5.
闻莲 《黄埔》2009,(1):62-62
陈予欢著的《风云际会——黄埔军校第三期生研究》一书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史学家的视角对黄埔军校第三期生进行了记述与总结。黄埔军校第三期生延续了前两期生的军事优势,继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军队建设乃至战争进程,在国家军事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第三期生所处国共合作、北伐风云、抗战烽火、革命与反革命交织一体的历史时期,成为引领现代军事历史潮头的“精英群体”。一部分第三期生在国共两党担当重任,成为风云际会的一代将领。  相似文献   

16.
陈予欢 《黄埔》2007,(2):36-38
黄埔军校作为孙中山创办的第一所具有现代革命意义的军事学校,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而黄埔军校的第一期生,最早并最直接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和熏陶,成为孙中山先生推动与促进军校发展乃至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学校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黄埔军校。从1924年到1949年底,黄埔军校在大陆开办了23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培养出了23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国共的骨干将领——胡宗南、林彪、刘志丹、罗瑞卿、杜聿明、黄维、郑洞国、戴安澜、胡琏、徐向前、陈赓、赵一曼……没有他们,整  相似文献   

18.
<正>八、中山舰事件1926年1月8日,蒋介石根据国民党"二大"的决定,呈请任命邓演达为黄埔军校教育长,原教育长王柏龄被调任教导师师长。l月12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军事政治教育体系,将黄埔军校和各军所办学校合并,组成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归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设军官班、军官预备班和入伍生班,校址仍在原来  相似文献   

19.
张惠忠生于1917年,原籍河北省深县(现为深州市)辛村乡北小营村,祖辈均为贫苦农民。她的原名叫张秀炯。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张文锦弃农从军,不久,被提拔为士官,并前往黄埔军校学习。张惠忠10来岁的时候,骑马、打枪都非常出色的父亲却解甲归田,成了四邻八方...  相似文献   

20.
杭元祥 《黄埔》2013,(6):54-56
毛泽东为黄埔军校招过生,是不争的史实。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记述毛泽东生平、思想、业绩的《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有关毛泽东为黄埔军校招生的记录有三条,均发生在192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