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所谓西方叙事话语,是指西方人在其游记、日记、小说、散文、论著、戏剧、新闻等纪实或虚构作品中对中国各方面情况的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叙事话语传播会极大地影响西方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叙事话语与中国形象演变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揭示叙事话语与中国形象塑造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借鉴和启示,促使人们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裹挟着炮火大量传入中国,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逐步形成的同时,也使传统学术话语陷入危机。传统学术的落后和西方学术的弊端使国人陷入迷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又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塑提供了契机。在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的较量中,马克思主义以自身的科学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显现出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独特优势。这些因素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语境,而重现这一历史语境是了解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历史流变的不可逾越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新工人艺术团"创作出大量表达新工人心声的歌曲,其歌词具有口语化、叙事性特征,演唱方式采用方言和合唱。这种主流文化之外的"刺耳"音乐既来自新工人的自我情感表达的需要,又来自其对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呼吁,同时在知识分子、政府、大众媒体、新媒体等各方力量的协助下,传播逐渐广泛。"新工人艺术团"的产生顺应了当代中国工人在当下的自我表征需求,成为新工人文化发展的典范,推动了新工人文化在全国的传播。"新工人艺术团"的文化实践,一方面展示了当下新工人自身艰难的现实处境与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新工人文化实践所表达的时代经验为大众提供了认识当代中国的镜像。"新工人艺术团"的文化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代工人状况,甚至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某种症候,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反思能为我们理解新工人文化及其复杂语境提供了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书信息     
《小康》2013,(10):101
《大汗之国》史景迁(著)阮叔梅(译)广西师大出版社定价:45.00元当西方遇见东方,会磨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把西方从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作家笔下新奇多样的中国,尽皆搜罗在这本足以见证其间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当中。透过这面"西洋镜"所看到的,也  相似文献   

5.
夏玉玲 《求索》2014,(9):110-114
20世纪上半叶,以儿童文学经典《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代表的西方“荒唐文学”被译介到中国,对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观念的差异导致了“荒唐”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困境,具体表现在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误读与改写.只有充分理解西方“荒唐”儿童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和社会语境,才能避免误读和曲解,才能真正发现儿童文学的美学品格和精神诉求.这种尝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受和借鉴外国儿童文学,使之本土化的同时又不失儿童文学本原的审美价值,从而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政治参与的探讨必须基于中国的政治语境。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是以"群众"概念为出发点进行构建的,因此,从"群众"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政治参与的当前问题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概念在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独特内涵与特征决定了中国政治参与在逻辑前提、本质特征与历史形态上的中国特色,同时,"群众"在内涵、特征上的时代性与历史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困境。要推动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首先需要中国共产党在"群众"理念上的创新,其次需要在具体的政治参与渠道上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梦进行历史透视可以发现,"文化自觉"是对自身发展及其缘由的深刻反思,是支撑、促进社会进步精神力量的觉醒、传播与壮大,是贯穿"中国梦"演进的一条主线。"中国梦"渊源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植根于近代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的浴血奋战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对女性所受遭遇表达了深切同情,揭示出女性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一直经受着多重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被支配,文化上遭歧视。对女性受压迫的一致揭示反映出这种现象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可以据此探索女性解放的客观规律和可能路径。同时,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不同,二者又存在显著区别,其观点的差异反映出女性受压迫的具体性、不平衡性与复杂性。经过100年来的呼吁和斗争,中国女性的受压迫状况虽然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但是女性的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来为我们提供相应的启示,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推动女性的进一步解放。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尤其是传统西方大国的质疑之声和忧虑之情与中国力量的提升呈现出一种"正比例"关系。中国"和平发展"话语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重大全球性命题。由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当今世界话语体系中西方话语权的绝对优势、东西方文化差异、目前西方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理论自身的建构与传播存在的问题,造成中国对和平发展理念的追求并没有在国际社会赢得足够的认同,极大地阻碍了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挑战。为了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为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千年梦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坚定意志、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论构建与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推进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张晒 《理论月刊》2013,(5):46-50
历史语境主义是当代西方学术界研究政治思想史的一个新范式。它站在文本中心主义(历史观念史学派与政治哲学史学派)的对立面,认为人类并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思想主题",人类的一切思想都只不过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回应";并以此为逻辑起点,主张为了理解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必须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而要在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就必须选择分析"概念"而不是分析"观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报告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同时也呈现出中国故事的传播精髓。结合"新时代"语境,我们要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思维,把握定义新时代的新语汇,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道德高地,与十九大确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方略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3.
真善美的真实含义、演绎过程和历史语境,在中西方思想中有着明显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理论是构成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真善美及其统一形式的根据.实践批判意义上的真善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基本趋向相一致,是一种体现人类生存真实意义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赵明 《思想战线》2005,31(2):118-122
中国的法治理论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语境.现代中国法学的开端与政治情势紧密相关,其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情景的变换,对政治话语的追随和演绎乃是"法治"话语表明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主要路径,它因此而难以持守学术的独立性品格.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和学说得以深入开掘和成功建构的语境,从根本上说仍需要法学家独立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育与塑造.  相似文献   

1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仅需要我们借鉴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与手段,而且也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中去学习,尤其是从《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著作传播的历程中去探索与借鉴。由此,本文从《宣言》在早期各个国家大体传播历程的视角出发,总结《宣言》广泛、有效、持久传播的主要特点,进而探讨《宣言》的传播方式在新世纪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概念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硬权力、软权力和某种程度上两者相结合的"巧实力"。权力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国际格局和世界力量对比的深刻变革,而"锐实力"更是某些西方国家基于对自身实力相对下降及权力转移的深刻担忧而创造出的带有明显价值判断色彩的西方中心主义词语。西方国家试图延缓中国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创造了"语境陷阱"。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积极主动掌握话语权,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的"睿实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破除"锐实力"的负面影响,加快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影像作为传播程式中的具象符号,旨为拉近受众与传播主体间的距离。近年来伴随中国的大国崛起,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认知不足或是理解偏差,使得我们一直所憧憬着"地球村",最终发现却是"巴别塔"。央视纪录片《中国封面》于2019年10月制作完成,影片选取"他者""自我陈述者""中介人"的叙述身份作为切入视角,将"中国封面"视为一张文化名片,进而走向"封面中国"的国际化传播形象表征。同时,影片亦立足于历史、现实、全球维度展开对中华文化的输出与传达,为跨越不同文明间的认知鸿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西方民主话语凭借"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一元化"等话语攻势企图垄断民主标准的制定权和民主模式的主导权;及通过制造一系列"陷阱"理论来质疑、构想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例如国强必霸思维模式下的"修昔底德陷阱"和作为霸权稳定论思想延伸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对这些"陷阱"理论要尤其注重批判性分析。西方话语"陷阱"的认知逻辑在于以"抽象的人"为认识论原点,将社会历史的实践者与具体的实践环境相分离;且由于对认知主体的确定性把握不足,导致"陷阱"理论频发和"普世性"思维模式下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模式和轨迹普世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现实的人"及其所处于的历史环境为认识原点,才能走出西方的话语"陷阱",正确认识有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12,(1):121-125
公民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成长机制和进化过程,西方式的“原生态”公民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智慧结晶,构成了我国当代公民文化的“内容共性”。但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不是西方公民文化的直接移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西文化的融合。为多元文化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村民文化、臣民文化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以及现实的理性主义态度,这些都构成了中国语境下公民文化的“内容个性”,并将成就中国式的“再生态”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吴国盛 《人民论坛》2012,(2):126-129
今天中国人的科学概念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科学"作为任何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是20世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长期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科学"本身缺乏理解,这与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历史遭遇和中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