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石树林 《湖湘论坛》2008,21(2):18-20
创新党的执政体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党的执政体系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现实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建设学习型政党、发展基层民主能够为执政体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关键在于确立正确的执政思维。正确的执政思维应着力思考和解决好围绕党的执政活动形成的三个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基本问题:一是何谓执政党?二是执政党为谁服务?三是执政党应该怎样执政?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即所形成的执政思维,本质上解决的是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陆传照 《前沿》2005,(9):76-7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我们党执政的一条经验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确定下来,作为执政方式建设的目标明确提出来。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但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4.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是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六大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执政党建设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明确了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选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形势和任务对党的执政使命、执政职能、执政能力以及执政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如何成功地肩负起这个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琴 《前沿》2005,(6):19-2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首先着力解决为谁执政、为什么目的执政,以及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阐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提出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身体力行、锲而不舍,使之切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这是党的文献第一次把科学、民主、法治三者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有机联系在一起,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新的飞跃。在全党上下强化依法执政意识、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对政党执政具有指导意义。新时代党着眼长期执政,必须建构相关的执政意识和理念,一方面要坚持长期形成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并运用于指导执政实践,另一方面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提出新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长期执政的意识和理念建构上取得了新进展,今后围绕长期执政仍要不断创新完善执政意识和理念,更好地发挥对执政实践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系与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纵向看,党的执政体系指党的各级执政体系,包括中央执政体系和各级地方执政体系。从横向来看,党的执政体系包括执政主体、执政客体、执政工具。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执政体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执政主体要自觉地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科学整合执政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在执政实践中提高整体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的逻辑起点,执政理念决定着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是政党执政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聚合民众的精神力量。当前"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符合时代要求,增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了党的执政公信力。要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就要继续完善党的执政理念,使执政理念体现出包容性、普适性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截至目前,国内外学界主要提出了社会安全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管理等一系列社会管理的具体领域。本文对国内外学者主要社会管理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并对社会管理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问题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情把握和实践需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提出诸多长远的和阶段性奋斗目标。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梦的历史轨迹的当代启示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善于根据中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制定切合实际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并找到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依靠力量;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三次"重要讲话的学习,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内容在十六大的报告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新世纪新阶段包括民族科研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民族科研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要以十六大报告和江泽民同志的"三次"讲话为指针,开创民族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林秋琴 《桂海论丛》2004,20(3):53-56
依法治国对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是依法行政。目前乡镇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违法行政现象。应通过转变观念,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法律意识,把依法行政和德治相结合,严肃查处行政违法案件,确保乡镇干部能够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5.
罗文岚 《桂海论丛》2003,19(5):86-88
行政垄断的本质是一种违法的行政行为 ,其形成在我国是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原因的 ,其危害比一般的经济垄断更严重。经济领域的反行政垄断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行为 ,而难涉及行政垄断形成的根源。所以 ,在反行政垄断的斗争中 ,更应注重行政垄断行为的行政性 ,从限制行政权、规范行政权着手 ,将依法行政的几大原则落到实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依法行政都是消除行政垄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共党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内涵丰富,具有凝聚亲和、导向指引、激励塑造和道德示范等育人功能,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党史教育主要包含党的奋斗发展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等内容,坚持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坚持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相结合、坚持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等原则,采取多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庆 《桂海论丛》2002,18(4):24-27
加入WTO,必将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乃至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各方面产生影响.文章从加入WTO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探讨政府行政管理如何积极迎接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土地"和"婚姻"为两个观察点,考察苏区妇女运动中的"性别中的阶级"和"阶级中的性别",回答为什么苏区的妇女运动能够赢得劳动阶级青年妇女的支持。以国统区报纸中的两份报道、中共的工作文献、口述资料来展示中共、苏区青年妇女及中共反对者对于这场革命的不同态度。由此,从方法论角度说明言说者的"立场"如何影响了看待苏区妇女运动以及妇女的主体性。另外,本文想强调正视阶级性并以劳动妇女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法家的一切从法而断、依法办事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的德治主张,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才能保障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Previously in this journal, Gunter Schubert's article, entitled ‘One-party rule and the question of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lled for the setting up of a new research agenda to analyze the legitima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While making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CP's legitimacy, Schubert's emphasis on the empirical measurement of this concept gives rise to a number of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As a consequence,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agenda by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In so doing, it suggests that a shift away from a narrow empirically-measured focus on legitimacy towards a broader conceptually-driven concern with legitimation would allow for a more inclusive agenda within the China studies community and lead to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 CCP remains in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