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律职业的。基础,而司法考试又是法律职业的准入门槛。要实现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有机衔接,首先应当实现法学本科教育和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为了使法学教育尽可能地走出“教育围绕考试转”的怪圈,司法考试应当科学设计,以引导法学本科教育健康发展。其次,法学本科教育也应当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顺“试”而为.以培养出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并真正具备法律职业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在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方面 ,我国的法律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法律院校 (含系、所 )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误区 :法律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唯城市取向和法律学术生产市场定位的唯城市取向。这对西部地区的大部分法律院校来说恰恰是“扬短避长”。如何充分发挥西部地区高等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比较优势 ,进而实现全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 ,是当前我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法学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学高等教育培养的应是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法律人才 ,各教育机构法学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教育资源本身的共享性 ,决定了建立法学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成为法学高等教育急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注重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践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法学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从校内、高校间、高校与法律职业团体间、高校与社会间、高校与国外教育资源间等几个途径着手 ,实现全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源共享 ,以便取长补短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英国的法律体系分别属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这两大法律体系差异巨大,因而中英两国在法学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中英两国法学院的本科教育为对象研究,两国学生在培养模式、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研究能力、就业取向等法学本科教育当中存在重要方面的差异,从第一手的亲身经验和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探究,有助于加深对本科阶段法学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央深改组通过的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具体制度和措施,为法学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封闭的法学教育体系、轻视法律职业技能、忽略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模式无法承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赋予法学教育的重任.为此,应改革法学教育,明确法学教育机构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基础地位,加强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6.
苑敏 《工会论坛》2010,16(2):123-125
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是法学教育的根本问题,造成法学毕业生素质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不科学,是最关键、最主要的因素。理论界对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主要有精英说、职业教育说和通识说三种观点。现代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法学素质教育,即培养具有比较完整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法律专业思维,具有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法学教育的规模明显超出现有法律职业规模和大于现阶段法律就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法学教育的结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高职法律院校的信息检索课程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和辅助法律人才目标上必不可少,文章通过对高职法律院校信息检索课程的现状调研,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特色建设意见,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8.
甘肃政法学院从法学教育规律和法学教育目标需求出发,构建了一种实现法学基础知识传授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法律实践紧密衔接的教学模式,初现成效。研究、借鉴本成果的有益尝试对于构建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而推进法学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具有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习是检验高校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实习基地是保证毕业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场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摆在地方高师院校法学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深化地方高师院校法学教育和实习基地的互惠共赢机制,可以推进法学教学改革,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深化地方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地方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学生三方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匈牙利的现代法律制度和法学教育主要受大陆法系代表国家德国的影响,其法学教育制度具有宽进严出、循序渐进、扎实基础、注重能力等特点,对我国法学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我国正值加强社会主叉法制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需要法律人才,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有利于加快法制建设进程,尽快实现法学教育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专门化教育到素质教育、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特定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法律人才的素质,更对国家的司法体系,法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法的运行模式等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选择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会对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变迁起到积极作用。我国法律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办学特色等问题。通过比较法研究,寻求相应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司法考试导向性法学教育正成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但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其常成为法条解释性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影响了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司法考试对参加人员的素质要求其实仅是法学教育对法律人才素质要求的一部分。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必须围绕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来进行,并通过教学方法的完善等来适应司法考试提出的要求。司法考试自身也要通过改革增强其主动衔接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探索适应油区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努力推进构建油区"法制环境"。不断适应油区法制建设的新特点,积极创造法制宣传教育新平台,并不断加强推进"法制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加快油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法治从结构上可划分为制度的法治与文化的法治。制度的法治在于法律制度本身基本具备法治的制度性标准 ;文化的法治意指社会公众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尊崇权利和信仰法律。中国法治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法治 ,亦即培育中国的权利文化。法教育学的主题在于如何构造中国的权利文化 ,而变革的社会、权利文化的追求和通过教育实现法治的方法必然使法教育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并服务于中国法治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瑶族法律文化研究——以广西金秀瑶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法律文化对构建我国多元法律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知识"意义上来解读法律文化的含义是深入分析瑶族法律文化的理论前提。法律文化中所涵盖的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法律意识是分析瑶族法律文化的基本框架。通过这一基本框架可以比较完整地估计瑶族法律文化的内在含量。当前我国大一统的法律制度很难为瑶族法律文化提供唯一的发展范式。因此,需要考虑瑶族具体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大力发展民族法律教育、谋求国家制定法与瑶族习惯法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瑶族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是各法学教育机构迅速膨胀,法学专业的各层次毕业生也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除了其他社会原因之外,法学教育的以及与就业模式的衔接不匹配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我国现有法学教育机构重塑相应教学目标,建立新的法学就业模式,使法学教育就业模式相衔接,从而实现法学教育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云南警官学院的成立,是我省公安教育史上的一次飞跃.学院作为培养云南省人民警察的最高学府,法学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改革公安法学教育以适应办学层次的提高,怎样提高民警的法律素质以适应公安执法的实际需求,如何应对公安院校分配体制改革后人才的竞争,如何构建公安法学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此类问题,已成为学院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民权运动、国力增长、法学理论进步、法学教育发展和民间基金支持是美国诊所法律教育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根本因素。考察美国诊所法律教育起源对中国法治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的法律援助功能启示通过中国法律诊所来实现社会正义;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诊所教育法律的促进启示我们要深刻理解当今中国法学研究的任务;诊所法律教育对法律技能的重视启示我们更加重视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诊所法律教育对"活的法律"的重视启示我们诊所法律教育会将法律人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诊所法律教育虽然意义重大,但在中国要实现诊所法律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宏观上,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降低了诊所法律教育的地位;法律对代理人和辩护人的规定限制了真实诊所功能的发挥;微观的问题则有财力缺乏、诊所形式设计以及学分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药院校进行法学专业教育实践,有关人才培养方法、培养方案与文科综合性大学、理科综合性大学、政法专门院校应有所不同。在法学教育的通识上,法律职业群体有着自身的特色和培养的选择。与医学职业群体相比较,法学教育亦系一种职业教育。认清中医药院校自身优势与劣势,把握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模式,设计出中医药院校在法学教育中突围的特色。在法学专业教育的战略设计上,一定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执行到位,方能在理论上厘清思路,掌控大局,从方法论上领先于同侪,突出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特色、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其本和家庭的生计,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通过制定有利于贫困大学就业的宏观政策,降低其就业成本,引导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建立互动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保障体系等行政措施来提高其就业率,同时要逐步完善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执法保障,以行政和法律的硬性规定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