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湖南省30所高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发现湖南高校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一致、学分学制不统一、专业方向设置欠合理、课程设置差异大、法律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未能妥善处理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湖南高校的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各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统一专业名称、学分和学制;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确保法律实践课程正常开设;正确处理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司法考试是连接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的纽带,但培养法律职业者不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唯一目标。法学本科教育既不能对司法考试置之不理,避免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的严重脱节,避免学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课堂间疲于奔命;又不能对司法考试趋之若鹜,避免沦为应试教育和职业教育。就经济法学教学而言,应及时跟进经济法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开辟多渠道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融入法律实践。唯此,既能实现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又能兼顾司法考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着缺乏专业特色、大班授课模式、理论灌输授课方式,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形同虚设等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笔者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专题讲座式教学法四个方面进行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若干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法学体系·法律体系·法学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体系、法律体系与法学课程体系三者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 ,从法学研究、法律实践及法学教学三方面来看 ,弄清三者间的关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也是目前法学研究和法学教学的薄弱环节。法学体系是由法学的全部分支学科构成的统一整体。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或部门法律体系 ,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学课程体系在理论上目前尚缺比较明确的概括性的表述 ,一般是指以普高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各法学课程组成的整体。从法律发展史上说 ,是先有法律、而后才有法学 ,因此 ,法律体系应先…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发展快速,但在法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定位、关系及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英国本科教育及职业教育,定位明确,相互衔接,教学方法多样,重视实务,我国的法学本科应定位为法律通识教育,提供学术提高阶段以及职业阶段选择,其中学术阶段包括硕士以及博士,职业阶段应建立职业学院。  相似文献   

6.
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律职业的。基础,而司法考试又是法律职业的准入门槛。要实现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有机衔接,首先应当实现法学本科教育和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为了使法学教育尽可能地走出“教育围绕考试转”的怪圈,司法考试应当科学设计,以引导法学本科教育健康发展。其次,法学本科教育也应当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顺“试”而为.以培养出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并真正具备法律职业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部门法哲学是以理论形态存在的,以部门法的普遍适用原理、范畴、原则、规则、价值等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是法哲学和部门法相结合的产物,是部门法基本理论的体系化。在高校法学研究和教学中引入部门法哲学不仅可以促进法学研究和教学,弱化法学本科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的情况,而且有利于推动法学教学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下高级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可利用不同部门法哲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教材成果,在高校本科法学教学中采取学术讲座、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结合高校自身专业优势和特点开展部门法哲学的研究和教育。  相似文献   

8.
法律职业应当由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人从事,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的作法。我国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法学教育具有两重性,即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法学教育固有属性要求它与法律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法学本科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的联系应当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法学本科教育应完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国家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人员获得从业资格的准入途径,对高等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而协调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调整和修改现行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展开对高校法学本科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的接轨研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这是推动我国法律事业发展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素养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10.
法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具有运用法理和法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合格法律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随着法学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基础法学教育的中国本科法学专业教育,其培养目标究竟如何定位,才能适应未来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成为法学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核心是构建法学专业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英两国作为世界东西方两大主要的国家在国际刑事侦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然而两个国家在侦查组织制度、程序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两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历史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造成的。对中英两国的侦查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为我国侦查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推定与拟制是逻辑学中两种非常近似的方法,也是法学领域两个相互关联的专门术语.推定是一种依据法律规定和经验法则认定事实的方法,它包括立法推定和司法推定;法律拟制是法律对生活的一种虚构,其实质是一种"造法"活动.推定与法律拟制在产生基础、表现形式、基本属性及对举证责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探讨推定与拟制方法各自的概念、渊源及特点,并对推定与拟制的区别及其法律适用做具体阐述,对于法学理论研究以及二者在司法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央深改组通过的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具体制度和措施,为法学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封闭的法学教育体系、轻视法律职业技能、忽略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模式无法承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赋予法学教育的重任.为此,应改革法学教育,明确法学教育机构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基础地位,加强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方面 ,我国的法律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法律院校 (含系、所 )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误区 :法律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唯城市取向和法律学术生产市场定位的唯城市取向。这对西部地区的大部分法律院校来说恰恰是“扬短避长”。如何充分发挥西部地区高等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比较优势 ,进而实现全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 ,是当前我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对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入世必将推动法律入世,也必将引发和促进法学教育新一轮的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运行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等重要内容的创新,是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法学本科教育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些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法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法律人,履行着整个法治体系建设主体构建的重任。30年来,中国法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如下问题:法学教育定位不清,职业教育属性未能彰显;精英教育属性的没落,法律职业素质欠缺;道德教育缺失,法律职业伦理建构缺位;专门性职业技能教育缺位;培养模式不符合法律人才培养要求。因而,从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全面实施六年制法学教育模式、改革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7.
国家司法考试给传统的法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法学教育也对司法考试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的重新定位,理性看待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负面影响,既有利于促进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又有利于在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对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实践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成为法学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法学本科教育为例,首先介绍本科阶段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有关内容,然后系统论述当前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结合现状提出今后质量评价体系发展的原则,规划具体的评价体系构建举措,以期为法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经过40年的改革与社会功能的分化,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系统与法律系统的"系统接口"。为了有效发挥法学院的社会功能,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应当设定为"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拥有法律思维,具备像法律人一样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是法学本科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训应当由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行政学院以及律师学院来完成。法学院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应当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但法学院不应承担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注重对法律操作能力的考察,为消除这种弊端提供了契机。法学教育应区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本科阶段适当兼顾司法考试,硕士阶段尝试联合培养,用走出去的方法引导教师积累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