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发展观的变革,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变革旧的发展观.而这种变革突出体现在对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变革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经济中的资源观、环境观、效益观、消费观、创新观等观念进行变革,同时对其背后的人类中心主义、物本主义、消费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2.
张有奎 《求实》2007,1(12):44-46
目前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解存在五个需要克服的误区:一是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主张个人至上主义;二是把"人本"和"物本"对立起来,认为追求人的价值必然否定物的价值和追求,没有看到"人"和"物"的统一性;三是混淆抽象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关系;四是把"以人为本"和中国传统社会的"以民为本"等同;五是把"以人为本"等同于西方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片面地强调人的占有和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旨在解决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开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争斗,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综合了这两种观念,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和协调的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它是一种现代环境伦理观。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环境伦理缺失比较普遍,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树立现代环境伦理观,完善公共行政制度,建立"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可持续环保机制。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 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大讨论中,究竟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我国理论界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无论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想真正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任俊华 《新视野》2005,67(6):56-57
文章分析了儒家生态和谐观的主要内容和现代价值,认为儒家生态和谐观是一种仁爱型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它同西方传统的功利型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有重大的理论差别,是现代生态哲学健康发展的历史养分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可供借鉴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今的全球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以人为本做出富于时代性的哲学解读.首先要将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划清界限.然后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中汲取更多营养,将以人为本解释为"以人作为出发点,扩展仁爱之心,至于世界万物"这样在以人为本原有的"尊重人权、强调人是目的"的政治学内涵基础上,赋予以人为本一重道德内涵,强调关爱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重内涵互相补充,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使这一理念更加完善,也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标志着人类生态伦理观念的一大进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只有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一种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有古希腊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中世纪神学目的论人类中心主义、近代盲目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理性反思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中,前三种属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深入理解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困境,不管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评价,还是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的构建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有其生态文明意义,它要求当下中国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它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发展观与西方传统"天人二分"发展观的双重超越。这具体表现为:对于中国传统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超越了"天人合一"发展观的"自然中心主义";对于西方传统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超越了"天人二分"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秦廷国 《学习论坛》2007,23(12):20-2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把以人为本的"人"理解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人类中心主义既是必需的,又是必然的。以人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视域不同,但在根本价值意义和取向上,二者又是相通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目前,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也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我们经常谈论的"global warming",实际上今年我们在北京遇上的恰恰不是"global wanning",而是"global cooling",就是北京比以往的冬天更加寒冷.我认为这也是生态不正常的表现.为什么以往出现的暖冬气候现在却变得更加寒冷?答案无疑要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去寻找.全球化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带来了很多福祉,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难以回避的问题甚至是危机,生态的危机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生态,同时也是文化的生态,这里的"natural"实际上也就是"cultural".生态批评家的反应最为激烈,他们提出了以地球生态为中心的写作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生态写作、绿色写作、自然写作、环境写作.这种写作消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之后,又进入了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心主义,有人说是地球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从而导致另外一种二元对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传统人类社会及其管辖体制带来全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国际法理论在解释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活动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改革传统国际法的狭隘观念,将私人间跨国经济关系及其管理纳入国际法的调整范畴,增加其新功能和新使命,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主义生态伦理观,佛家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这三种生态伦理观对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持三种不同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超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供借鉴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根源于传统的文化中国观,建立在相对主义文化观的基础上,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种族中心主义的文化决定论.“全盘西化“的理论层次则表现为进化论、单一模式的历史发展观和文化整体观.这两种口号都受到文化观念观的影响,割裂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但作为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两者又都含有调和与综合的积极倾向.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合理形态,它既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近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扬弃,又是对自然中心主义合理因子的吸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是当代生态危机的产物。本文简要介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主要形态、实质内涵、遵循的原则,以及作为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观基础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与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类中心主义问题上的种种争论,本文提出区分世界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前者把人看成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中心和世界运动变化的目的;后者则认为人类的中心地位是一种价值立场而不是一个自然事实.文章从哲学史的角度分析了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演变,并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指出世界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虚假的独断论,而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一种必要的价值前提.走出环境危机的出路在于抛弃世界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价值观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详细分析三种历史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各自与当前生态危机的不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必须"走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行为的发生有着认知的基础,对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思是必要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处于两难境地。科学发展为人类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出路,但科学发展的实现需要诸多条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要前提。为此,需要人类超越狭隘的“自我”,正确进行自身定位,扬弃旧的价值观,矫正传统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华 《新视野》2002,(1):59-61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曾就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是生态或自然本身,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也只能“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然而又感到有关论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论述意犹未尽,特别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科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有作进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