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和手段成人化等特征。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在矫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以及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处于探索期,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在对国家亲权、儿童利益最大化以及积极青少年发展观这三个有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核心理念梳理的基础上,应当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落实未成年人保护理念,明确人事聘用标准,设臵未成年人矫正项目,以促进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2008年以来,山东省即墨市不断探索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将社区矫正工作引入到审判程序中,建立完善了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审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热点问题,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二次犯罪"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难题。纵观各国刑事实证的研究,对未成年人施以社区矫正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矫治方式。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社区矫正措施所体现的刑法谦抑性与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仍面临许多困境,借鉴国外经验,从思想教育、管理机构、矫正项目、法律制度等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苏金元 《法制与社会》2013,(20):198+214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压力。未成年人是社会特殊的组成部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要以教育为主。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改革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将未成年人服刑工作与社区矫正相结合,可以很好的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正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逐渐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启 《法制与社会》2012,(28):45-46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而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未成年人犯罪后刑罚执行的方式,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并未有独立制度,而是包括于社区矫正之中的现实,笔者从社区矫正概况入手,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借鉴国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经验和我国基层社区矫正实践中关于未成年人的特色做法,提出对构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性质严重、犯罪更加低龄化的趋势,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如何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及思维习惯等特点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立法的六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主张:制定<社区矫正法>,并设立<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专章;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正规的社区矫正机构建设;扩大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适用率和适用范围;设立符合未成年人心身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对未成年人适用社区矫正是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要求。目前,我国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刑法修正案(八)》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其中,《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促进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立法还不够完善,难以完全应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用范围方面,针对未成年人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8.
郝苗 《法制与社会》2013,(20):196-197
"优势视角"模式下的社区矫正,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发现、培育和释放未成年犯罪人的内在优势,改变过去只关注于未成年人"问题"的矫正模式。未成年人的人格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塑性,采用"优势视角"模式进行人格矫正能够实现未成年人人格的向善"建构"。"优势视角"模式下的社区矫正的实践策略是:工作人员应和未成年人之间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工作人员应利用社会调查帮助未成年犯罪人发现"优势";工作人员应运用各种优势激发未成年人潜在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9.
何显兵  廖斌 《法学杂志》2018,(5):112-121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实践已普遍实行分级处遇,但还存在分级前过渡期性质不明、分级标准模糊、分级动态调整评估机制不完善、处遇等级之间的差异过小等缺陷。完善分级处遇机制有利于节约社区矫正行刑资源、增强社区矫正的激励性与威慑性、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为此,应当明确分级前过渡期的性质,规范分级评估,完善分级动态调整评估,增强不同处遇等级的差异,对未成年人分级处遇作出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10.
郑艳 《行政与法》2014,(5):123-128,F0003
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是人民法院适用社区矫正的一个前置性程序.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评估制度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启动程序的随意性、启动主体的单一性、启动时间的滞后性、调查内容不统一、调查报告低质化以及调查评估报告效力上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认为,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评估制度的启动程序应强调启动主体的多样性和启动时间的前移,调查程序强调关注被害人的权利,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报告则由检察机关通过量刑建议、监狱机关通过假释建议的方式使用.  相似文献   

11.
齐欣 《法制与社会》2011,(22):55-56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未成年群体,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新时期备受各界关注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区矫正是当今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矫正方式。本文通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传统司法矫正模式的研究分析,详细论证了在我国推行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而其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不论是实践经验还是理论探讨都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深入。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教育和指导,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课题。与监禁矫正相比,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社区矫正,既符合我国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也符合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需要。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体系,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却是步履蹒跚,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法律制度的欠缺。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需要在立法和司法的两个层面上予以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刑事政策对整个刑事法律活动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在刑事政策视野下进行社区矫正有其现实的理论基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应该结合未成年人特殊刑事政策予以深入研究。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该从宏观上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体系性建构,包括从理论上厘清未成年人具体刑事政策、设立单一的未成年人社区制度、扩大矫正范围;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切实解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具体问题,包括创设多样性的矫正项目、改变矫正主体现有的双层次模式、克服资源性欠缺等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背景对未成年人的矫正与介入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未成年人在各项法庭程序、特别是刑事案件的审理、羁押过程中,心理上往往受到强烈冲击,同时其家庭、求学等社会环境也往往发生极大的改变,在审判之后也容易遇到许多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从而使其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方面都陷入困境,触发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实践中,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由于理念的缺失和人员的非专业性等,不符合未成年犯罪人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科学性。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应该重视社会控制理论的运用,重新认识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加强未成年犯罪人与家庭、学校之间的情感依恋;注重社区功能的发挥,为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提供多样化的渠道,让该群体有积极有益的活动可以参加并愿意参加,避免重新涉足违法犯罪活动,最终有效地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从2003年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到2005年《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再到2009年《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到全国普及的试行阶段。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是涉及主管机关、工作人员、矫正程序等一系列规范构成,仅用一个条文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是远远不够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体制需要全面而详细的规定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7.
吴琳 《法制与社会》2014,(6):199-200
本文从西宁市城东区未成年人被判处非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关系着手,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初步探讨西宁市城东区未成年人非监禁刑与社区矫正衔接的现状,并从调研数据中发现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相关建议。希望可借此使得参与社区矫正的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加强联系,从而使社区矫正更好地发挥作用,使未成年犯更好地接受矫正,继而更好的回归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8.
王珊 《政府法制》2014,(26):90-91
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之含义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者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相似文献   

19.
对照“捕、诉、监、防、教”一体推进的工作要求,当前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社会调查不够规范、矫正方法不够专业、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充分、家庭学校融入不够深入等问题,且检察监督工作本身仍有监督理念不明晰、监督力量薄弱和质效不高等现象。对此,一方面要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本身,提出更为具体的监督意见;另一方面要针对检察监督本身,坚持“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原则,优化监督理念,坚持内外协作强化工作机制,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监督质效,全方位加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20.
杨琼 《法制与社会》2013,(35):59-60
近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呈现出暴力性、严重性以及低龄性等特征。我国在立法和司法中加大了对未成年犯的保护力度,采取非刑事处罚及监禁措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如何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生理、心理、行为等特点,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司法制度,为未成年这一特殊群体制定符合自身的社区矫正项目,又能适应社会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是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