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教育是一门社会科学,既是人们从书本上获得的,也来自于经验、阅历的积累。教育学生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和世界观的培养。就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甚于能力的培养。曾听说南京某中学的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社会精英来看,从特定角度来看,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与价值观的变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着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又由“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深刻调整.人格本位的教育观警惕工具理性的偏狭,注重学生全人格的塑造,契合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从人格本位视角深入探讨高职人格本位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有别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目的的“知识教育”。概括起来,创新教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1.创新教育是实现思维本性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发明的源泉,因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人的创造能力或创造性,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综合性素质,就个性心理发展而言,由核心到外围,由深层到表层,依次为创造性人格特征、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创造性人格特征即创造意识和创…  相似文献   

4.
汤洁 《前沿》2006,(4):123-125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将教学生如何做人作为教学的基点,进行信念、道德、人格、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文明的人、独立的人、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5.
论审美教育     
蔡佳 《前沿》2005,(11):80-81
审美能够培养人的整体反映方式的能力,造就完善的人格,它是一种特殊的渗透着理性的直觉思维。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教育学生系统的掌握审美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审美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还要积极参加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6.
公安院校法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过程中,考试改革是不能忽略的重要方面。法学课程是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关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和法律素养的积淀,而且直接涉及到学生终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结合法学教育的规律和公安业务的实际需要,我们应该建立一套适合公安院校法学课程的全程性多元化考试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高等招生考试应从知识考查为重心转向以能力考查为重心。 记诵代替不了创造,死记硬背此路不通。当代社会,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建构知识的能力。高考试题设计应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应逐步走向选择的多元化。 毫无疑问,高考体制改革是我们实现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8.
2014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刊登李培根的文章,文章提出现在搞文化素质教育,开办很多人文讲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怎样从知识升华到人格。提高文化素质,当立现代人格。现代人格涉及内容很多,法权人格、政治人格、君子人格等。  相似文献   

9.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自尊自重求实求是北京市一中在198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搞取消监考的试验,把考试作为培养学生人格尊严的教育。学校领导和老师反复动员,讲明考试的意义和作弊的危害,强调指出:这次考试不仅是学科的考试,而且是人格的考试,问心无愧的59分比抄来的95分要宝贵得多……。很受学生欢迎,大家纷纷保证不作弊。11月9日第一场考试开始了,没有老师监考。考场格外安静,只听见学生伏案疾书的沙沙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任务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构建一种能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使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保障,个性情感得到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即实施开放性教学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讲究过程性是开放教学的重要标志。知识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必须扭转那种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局面,向过程教学开放,让学生通过能力发展来掌握知识,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学生…  相似文献   

11.
考试是我中国古代的一大传统。然而考试所能带来的公正是有限度的,这分为几个方面。首先,考试作为一项处理人与知识的关系的特殊制度,其本身是通过"限制"一定的答题条件而生,所能带来的公正是仅限于制度本身。其次,考试的公正与政治的公正不同,与教育对公正的追求不同,与对知识获得公正的追求不同。第三,考试作为一种普通制度,所带来的理性也可能影响到诸如社会道德、个体人格等非理性的但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根本原因在于考试有考试的逻辑,考试之外的事务也有各自的逻辑。这三方面造成了考试所能带来的公正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2.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大家都在积极思考、探索这个问题。但有人认为这与政治课无关。政治课嘛,教师把概念、原理讲清楚,学生到考试时,突击一下,能得“高分”就不错了。这种认识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仅会导致政治课放弃思想教育的任务,使政治课的科学内容变成枯槁的僵死的教条,而且会使中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心理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近几年来,通过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在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我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班级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个人学习、人格成长、社会性发展三位一体的集体。班级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地方,还是学生关心、合作、参与、仁爱、理解、同情等社会性发展的场所。而班主任是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最直接指导者和负责人,班主任工作的好坏,  相似文献   

14.
做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教育,是把人生哲理、生活智慧、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思想方法融在其知识中向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重视锻炼受挫折的能力、开拓进取能力以及取得成功的心理素质。要完成初一思想政治课的总体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三方面探索。一、掌握知识,明确标准与规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观点。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以及学生身…  相似文献   

15.
一个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人格的影响力。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是好官必须首先是好人。领导干部要有效地履行职责,除了职位、权力所带来的强制支配力量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高尚的人格力量树立威信,来影响和统率群众。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不同学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整合发展,网上考试将是考试方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从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引入基于.net三层架构的“工程训练网上考试系统”,可实现考生管理、网上考试、试题管理、成绩管理、随机组卷和系统维护等功能,并为工程训练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观点     
▲大学的使命是造就健全人格。《望》2003年第41期周大平撰文提出,能考进名校的一般都是好学生,而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大学生中的人格缺失越来越凸显成为择业的障碍。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说,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晰的头脑、丰富的想象力之类的个人品质。人格的形成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产物。这需要让大学生在校时能直接体悟且认真尝试“精神成人”。我们有必要重申,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更要造就健全人格。▲网络游戏“内容为王”的时代。《工人日报…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采用什么方法去培养?已成为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个问题也显得十分突出。我认为在传授政治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思想品德课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国家教委曾明确指出,经普通高中会考后的高考,要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的考查。鉴于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培养和训练各种能力问题业已成为教学主旋律。我们这里所说的能力,是特指在招生考试领域内,“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下面把“考试说明”中提出的七种能力做如下简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这七种能力呢?1.关于再认能力的培养一个人一生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是间接知识,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多少,可以从记忆中测到结果。所以,记忆是再认、再现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公安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教育的实施,要进一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考试改革,创新考评标准,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紧张艰苦的训练环境,造就一批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