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贞观六年,唐太宗想要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唯独宰相魏征一人反对。唐太宗感觉失了面子,质问魏征:“为何众人皆支持朕举行封禅大典,独你魏征一人反对?”魏征则道:“陛下功业虽高,但恩泽尚未及全国;国家已太平,但物资还不丰富;外邦虽已臣服,但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祥瑞虽多次出现,但法网还不够紧密;年成虽说不错,但仓库还是空乏。所以,我认为不可举行封禅。”唐太宗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吏治比较清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朝奢侈腐化而亡国的事实中吸取教训,在治贪理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颇为后人赞誉。禁奢重俭历代帝王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多有追求华美衣食,到处巡幸游猎,以显荣耀的通病。唐太宗在前半身则注意预防这种“病”。他把“禁奢重俭”作为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贞观7年2月,唐太宗外出巡视到达蒲州,刺史赵元楷为了取媚皇帝,驱使城中百姓穿着单衣,冒着春寒夹道欢迎唐太宗的车驾,还预先把州府和城…  相似文献   

3.
一魏征,这位被唐太宗誉为“人镜”的杰出政治家,在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是有口皆碑的辅弼重臣。他在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完成“贞观之治”的大业中,其卓著政绩是足以与太宗交相辉映的。唐太宗自己就常常当着群臣夸耀他说;天下安宁“皆魏征之力也”。因此,贞观十七年,当魏征病逝时,太宗破例亲临凌烟阁纪念堂,对着魏征的遗像,悲痛地挽诗曰:“唯当掩泣云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他目睹了隋朝统治者的残暴腐败和由此激起来的农民起义,也目睹了乱世经济的凋敝衰败和黎民百姓的苦难,因此当他爬上皇帝的宝座以后,对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还“心有余悸”,不得不“惕焉震惧”,要想尽办法把自己的统治地位保牢,变乱世为治世。在“致治”的诸多办法之中,以法治世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条。从贞观元年开始,唐太宗就着力于立法,命令身边的大臣会同“学士法官”们,几经修纂汇编,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了《贞观律》。这是封建社会里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实行“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从贞观六年(632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犯人的关怀。对犯人尚且如此,那么对开国功臣和社稷重臣更应当珍惜呵护,但李世民却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  相似文献   

6.
周林 《政府法制》2014,(2):18-18
提起唐太宗,很多人会将他与“明君”画等号。的确,唐太宗28岁登基,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7.
处决胡长清、成克杰的枪声犹在空中回荡,报纸上还时不时地报出某某贪官被依法判处死刑的消息。这表明了我们党依法治国、严惩腐败的坚强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反腐败的信心!振奋之余,我不禁想起了“剖腹藏珠”的成语典故:据说,西域有个商人,偶得一颗珍珠,视为至宝,深怕被人偷去,便“剖身以藏之”。唐太宗曾经借此告诫大臣们:有些官吏因贪财而丧命,有的皇帝因奢靡过度而亡国;不是同那个爱珠不惜身的商人一样的愚蠢可笑吗?再看看今天,爱珠甚至贪珠者,不是大有人在么?一个个腐败分子在金钱装满“口袋”的时候,“脑袋…  相似文献   

8.
《法治研究》2008,(5):F0002-F0002
“百铭”一词源自唐太宗李世民修身、治国之理念《百字铭》,寓意深远,寄托厚望。  相似文献   

9.
戴胄何许人?是唐太宗手下的大理少卿(司法官)。《旧唐书》上记载了他敢于犯颜执法的一件事:唐太宗李世民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文化,“朝廷盛开选举”,资历是应选的必要条件。个别应选士人为金榜题名,营私舞弊,“诈伪资荫”。唐太宗  相似文献   

10.
公元645年初,唐太宗从洛阳率兵东征高丽,由于是冬天蔬菜奇缺,唐太宗曾对随行的大臣说:“朕从洛阳出发以来,只吃肉食,即使早春蔬菜也不吃,这是担心烦忧百姓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唐代政权初建,赃罪盛行。贞观初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唐太宗的老部下)因贪污而被“免官解任”,沧州刺史席辩因“坐赃”而被处死,当时的皇叔江夏王李道宗,虽“俸禄甚高,恩赐不少,足有余财,却贪婪不止”,也因“赃罪”而被削封邑、免官入狱。可见,当时官场不乏职务犯罪歪风,当时的统治者也注重反腐败———“治吏”。在“治吏兴唐”的历程中,包含了封建统治者对吏治的重视、对相应立法的完善以及在“人事”方面的策略、激励与监督的防范管理机制等。1.统治者对吏治的重视。《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  相似文献   

12.
薄一波副总理一九八一年四月三十日在全国公安战线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表扬了耐心改造违法青少年的王胜川、邵玉华等同志。他说: “宋朝人欧阳修、写了一篇文章叫《纵囚论》,讲到唐太宗李世民把三百多名死囚放走了,要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服刑,他们都能回来。这件事,本来是说唐太宗施‘恩德’,感化罪犯。但作者对于‘纵囚’这种做法并不以为然。我看邵玉华同志比唐太宗高明,她是实实在在做了这件事。不只是放走而且她还把四十九个人都改造过来了,这四十九个人教育好了,还帮助公安机关做工作,抓罪犯。这一条就比那个李世民高明。”  相似文献   

13.
抑制豪强和权贵,惩治贪官污吏 唐太宗对于享受特权的阶层有着特别的警惕,他之所以取年号为“贞观”,就是要示天下以公  相似文献   

14.
忠公为国,直言进谏逾二百;身居陋室,廉洁清风度一生。这是后人为赞扬唐代廉洁敢谏的名臣魏征而写的一副对联。魏征以“居安思危,节奢以俭”,直言进谏名垂青史。他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殚精竭虑,协助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一生留下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名言。贞观中后期,唐太宗见国家的形势越来越好,对初期的困境日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减,奢侈之心却不断滋长,耗资巨大大建飞山宫。魏征上奏说:“隋炀帝恃其富强,穷奢极欲,使百姓穷困,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虚。天下难得而易失,若奢靡铺张,殃咎必至。”使唐太宗猛然醒悟。…  相似文献   

15.
《旧唐书·刑法志》卷五十中记述了唐太宗时的一个案子。根据旧有的法律及其解释,兄弟分家后,不再适用有关“荫(”俗语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法律规定,但仍适用“缘坐俱死”的法律,祖孙适用“缘坐配没”的法律。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今陕西大荔)人房强,弟弟在岷州做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依律适用缘坐被处死。唐太宗录囚(皇帝亲自视察监狱中在押囚犯,以防止冤狱的制度)的时候得知此案情,怜悯其将死,因此动容。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  相似文献   

16.
贞观二卿者指唐太宗贞观元年大理寺(注一) 少卿戴胄和贞观十一年大理寺正卿刘德威。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创唐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最大的独裁者。尽管历史上还称赞唐太宗是英明圣睿的一代明君,但他也是一个经常以言代法,屡次有法不依的皇帝。有一次魏征请他修定一下武德律,  相似文献   

17.
贞观六年,唐太宗想要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唯独宰相魏征一人反对.唐太宗感觉失了面子,质问魏征:"为何众人皆支持朕举行封禅大典,独你魏征一人反对?" 魏征则道:"陛下功业虽高,但恩泽尚未及全国;国家已太平,但物资还不丰富;外邦虽已臣服,但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祥瑞虽多次出现,但法网还不够紧密;年成虽说不错,但仓库还是空乏.所以,我认为不可举行封禅."唐太宗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18.
“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制的完善,有赖于法律的认真执行与普遍遵守。而封建专制制度下,真正能依法办事的官吏却为数不多。但是,头脑清醒、较有远见的唐太宗却懂得“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故“人主立法,先自为杆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也。”他认识到,法律制定之后,官吏及皇帝本人能否严格执法,关系国家的安危存在,因此唐太宗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认真守法,执法,而且要求司法官“公正不阿”、“执法如山”。唐朝为了督促司法官吏严格依法办事,忠于职守,建立了一套缜密的司法官责任制。这套责任制,在当时,无疑是有着进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刚刚过去的2012年,微博反腐是个热词,并且派生出“表叔”、“房叔”等一系列的代表人物。 除了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表叔”杨达才被查办之外,其他也热闹了几日的“表叔”“表哥”,因有关部门的或查或不查偃旗息鼓。而“房叔”之后还“房爷”,期间还夹杂着被冤枉的“房婶”,没有不了了之的。近日又冒出了“房妹”,还牵扯出了户口问题,成为跨年度的热门新闻。  相似文献   

20.
《政府法制》2013,(21):64-64
“我名下一套房子都没有!”陆丰有192套房的“房爷”不但结束双规出来了,还宣称组织最终会还他一个公道!与此同时.曾举报“房爷”的黄坤意则涉嫌参与斗殴。则被陆丰警方网上通缉,正在亡命天涯。不得不说,“房爷”你真的有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