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城市管理中发生了许多邻避冲突现象,这不仅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也挑战着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近年来,在几起典型的邻避冲突治理中,我们采用“决定一宣布一辩护”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制决策模式。这种模式使邻避冲突陷入多元利益之争、信任差距和公民无序参与三大治理困境,并导致了最终的政策僵局。破解该治理困境则需要引入参与式治理模式,通过推动决策的多中心参与和完善协商合作机制来规避邻避冲突的发生,使城市管理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治理。  相似文献   

2.
不少邻避项目建设遭到公众的反对,有些引发了邻避冲突事件,地方政府陷入了对邻避项目决策的两难困境中。重大邻避项目决策陷入困境的内因是普遍公共利益与特殊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外在诱因是政府决定权与公众参与权之间的失衡;由外因而引发的另一原因是公众对政府独享决定权的合法性质疑。地方人大应当行使重大邻避项目的决定权,不断夯实重大邻避项目建设决策的法理基础、构建重大邻避项目建设决策中的官民对话平台、重构重大邻避项目决策的权力责任体系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所引起的邻避冲突日益增多,阻滞了城市的有序发展,并不断地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文章主要基于话语权失衡的视角,分析邻避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弱势群体话语权利与强势群体话语权利的不平衡,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僭越,弱势群体自身话语权结构的失衡。最后,根据失衡的原因提出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改变对传统行政决策模式的路径依赖,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相关路径建议,以期为走出邻避冲突困境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众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越来越高,但是邻避型公共设施的建设中群体事件也呈高发态势,如何防范和治理邻避冲突成为各级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城镇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的防范和治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夯实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建立多元化的邻避设施利益损失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受邻避设施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法治宣传,普及相关科技知识,消除民众对邻避设施的疑虑,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增强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健全民众参与机制,拓宽协商性的对话渠道,广泛吸收民意;引入中立的第三方技术力量,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为防范邻避冲突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邻避效应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环境冲突问题。它的发生及演变贯穿邻避设施规划选址、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尤其是在规划选址阶段最为突出。由于环境公共项目建设的紧迫性,预防邻避冲突、破解邻避困境、让项目顺利落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分析环境公共项目规划选址的行为逻辑及社会反应机制,剖析邻避效应的多重困境及相关利益主体认知心理偏差,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从而化解邻避情结,消除邻避效应,防范邻避冲突。  相似文献   

6.
典型案例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在邻比冲突治理中主要采用政府强制型治理模式。单一政府治理主体、政府强制性治理机制和线性治理路径,是政府强制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的典型特征。政府强制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邻比冲突治理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诸多阻滞性因素,决定了我国政府强制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必然面临治理绩效不彰的困境。从政府强制型治理模式走向多元协作型治理模式,实现邻比冲突治理模式转换和路径创新,是邻比冲突治理的必然选择。多元协作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在邻比冲突治理中引入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综合运用多元化的协作激励保障机制,根据邻避设施类型对邻比冲突采取类型化的治理路径,应能克服政府强制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的诸多不足,促进邻比冲突治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邻避设施的负效应成为了引发社会冲突和滋生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巨大挑战。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和显失公平的利益分配、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权利被剥夺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恐慌是邻避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但政府部门在处置过程中的缺陷也是导致冲突扩大化、恶性化发展的关键。因此,要解决邻避冲突,应完善政策法规和重大项目决策程序,建立依法治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公共协商和政府回应,及时消除误解,把邻避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协同机制,提升邻避冲突的系统治理能力,妥善治理邻避型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滕亚为  康勇 《探索》2015,(1):122-125
公私合作治理模式旨在保障私人对政策与规则的制定、执行的参与权以及突破传统的命令-管制式管理模式。邻避冲突的导火索是公众参与权的严重缺失,而这是对公私合作治理模式的严重背离。邻避冲突产生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公共利益的优益性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公私合作治理理念羸弱造成公众参与不足、权利救济渠道不畅致使补偿机制短缺。以协商性行政决策程序为立足点来探究邻避冲突的解决路径与公私合作治理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从领导干部的视角审视邻避项目决策的相关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调研问卷的综合分析发现:在决策主体方面,当前的邻避项目决策中较好地贯彻了集体讨论决定原则,但也存在集体讨论与集体决定并不匹配的现象,从而影响邻避项目的最终决策;在决策动因方面,邻避项目决策以上级驱动与问题驱动为主;在决策困难和阻力方面,"利益被触动者反对""资金不足""上级部门(领导)不支持""公众误解"是党和政府在作出邻避项目决策时最为担心的四大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定各环节的重视程度没有明显倾向。不过,在面对公众参与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做出邻避项目决策时还是表现出矛盾心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邻避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度与决策透明度。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避冲突在我国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都非传统意义上的邻避冲突,而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过渡”特征。因此,将邻避冲突划分为“传统型”与“过渡型”,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权利问题是邻避冲突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而冲突中的行为主体也主要是政府和民众双方。因此,对邻避冲突中权利问题的分析可以在政府权力控制与民众权利抗争二者关系的框架下,以“过渡型”邻避冲突为切入点,立足于此类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与解决全过程,从四个环节进行分析梳理,并通过政府对民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权利的维护,为此类冲突事件的有效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邻避"往往由于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受阻、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和大众媒体推波助澜而陷入"闹解"和"多输"的循环怪圈。基于杭州九峰垃圾焚烧项目"封闭决策—日常抵抗—邻避抗争—协商治理—原址重建"的历时性观察,建构"风险感知—利益结构分布"理论框架分析冲突演化机理,公众根据感知风险、感知挫败以及对政府、环保机构的不信赖感产生"邻避情结",而执政者"治理失灵"背后存在压力型体制、晋升锦标赛与悬浮型基层政权等深层逻辑。本文运用"解剖麻雀"方法透视邻避冲突生成逻辑后,进一步从执政理念嵌入、工作方式嵌入、公众参与嵌入和政党力量嵌入四方面探讨邻避冲突化解的"嵌入式治理"路径,以期为基层政社良性互动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邻避运动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冲突源,正处于多发期,已成为政府社会治理中亟待破解的课题。本文基于大连厦门宁波的PX项目事件研究,在考察邻避运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革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建立公民参与机制、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的治理机制及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公民环境权利意识的兴起,邻避冲突也越来越多,受到了广泛关注。治理邻避冲突也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重大行政决策是指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关联、社会涉及面广、对一定区域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由政府作出决定或选择的重大政务事项,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重大行政决策权行使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成败,过往重大行政决策中存在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现象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阻碍了法治政府建设,从本质上看,这一问题的存在缘于决策责任制度的不完善。针对  相似文献   

15.
王云 《求实》2006,(Z3):36-38
我国的公民参与,不仅指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而这些方面的参与基本上可以集中到公共行政决策中的制定和规划中来。其中,“公民”指的是普通公民,不包括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公共行政决策”指的是行政机关围绕公共利益,履行行政职能,对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做出决定。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公民在公共行政决策中的参与条件逐步具备。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共利益的名义下,土地征收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征收土地是政府行为与农村社区反应的双向交互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过于强调土地征收中上层设计与政府的行政逻辑,忽视了被征地社区的地方性社会制度背景,本文认为征地必须要把各个被征地社区的制度背景纳入决策范畴,一味的强制性征地不可避免就会与地方性文化背景冲突,从而造成种种意外后果的发生,会对征地的运作以及政府的日常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长期拖延就有可能造成征地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相似文献   

17.
正一、邻避事件的历史与现状邻避项目起源于欧美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之中,当时在城市中兴建垃圾处理厂等市政设施经常会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反对的诉求通常是“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欧海尔首次提出了“邻避”(NIMBY)的概念,来描述那些能够带来整体性社会利益、但对周围居民产生负面影响的设施。邻避设施周围的居民因为担心这些设施对其生存权和环境权带来诸多  相似文献   

18.
1引言 邻避现象(NIMBY,Not in My Back Yard)是指在现代化与都市化的进程中,许多集体消费的必要公共设施与非集体消费的生产设施,均面临因设施的外部性扩散,而引起设施周边居民反对与抗争的现象(谭鸿仁,2005).邻避现象最主要的特征是居民反对邻避设施的土地使用与产生的危害(Portney,1991;Meyer,1995;Luloffetal.,1998),因为邻避设施周边的居民将承担邻避设施引起的危害与风险,包括影响社会大众居住的安全、安宁与卫生,以及对于附近的居民产生不良影响等(谭鸿仁,2005).  相似文献   

19.
行政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决策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能和行政权威。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摩擦和利益纷争客观地要求我国的行政决策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选择出恰当的决策模式,更好地承担起稳定社会的功能,从而避免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矛盾冲突。一、转型时期行政决策失控现象分析行政决策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动态活动,它同行政行为一样,既可能是成功的,有效的,也可能是失败的,无效的。行政决策失控是指行政主体在政策制定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致使政策目标发生偏离的政策失真现象。由于我国的改革开…  相似文献   

20.
於常勇 《当代党员》2014,(11):10-13
别动我家后院 如何应对“邻避”现象,处理“邻避”矛盾,避免“邻避”冲突,成为一个地方能否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待解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