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人"遭到伦理学界的质疑和批评之后,罗尔斯又提出了"政治人"的概念。其实,无论是提出经济人的经济学家还是提出政治人的罗尔斯,他们都把人性看成是综合的人性,并且认为经济人或政治人只是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因素),他们只是想从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合乎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经济学说或政治学说。伦理学界纠缠于经济人(从逻辑上说政治人现象也是一样)之具体的人性内容和可能性而对经济人的质疑与批评是一种囿于伦理学传统视野的做法,若要换一种新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经济人、政治人现象的出现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伦理学提出的新的挑战,正确地对待这一现象既会丰富伦理学的人性理论,也会丰富伦理学道德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李刚 《人大研究》2007,3(12):36-38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和基点。人性的假设有很多种,如"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以及"无限人性"  相似文献   

3.
人性的演变与高校德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德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人性可变是德育何以可能的前提,使人性升华是德育的根本目的。3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性实现了从"政治人"到"经济人"、从"客体人"到"主体人"、从"简单人"到"复杂人"的巨大转变。面对德育对象人性的变化,德育只有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进一步增强实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为人性的完善服务。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文明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出现之前,从人性的存在方式上看,经历了从"道德人"向"经济人"的跨越。"经济人"的人性缺陷及其所造成的生存困境表明时代需要新的人格内涵。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们在追求"真、善、美"方面进入全新境界,实现了人性的生态化转变,产生了"生态人"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深远的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政治是属人的社会活动,"界定人性内涵"和"符合人性规定"直接构成了政治生活历史的、逻辑的起点,政治人性因而成为政治生活的鲜亮底色与政治哲学的内在根基。从历史来看,颇具代表性的政治人性理论是古典政治时期崇尚德性的"公共人"设定和近代以来追求自利的"自然人"设定,从政治维度来看这两种范式的政治人性理论都具有浓厚的先验色彩和目的论叙事方法,故而既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陷入一种虚幻的道德论证。所以,当前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政治人性理论,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性理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这三个层面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并以此指导和推进旨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6.
冯周卓 《求索》2005,(3):114-116
经济学和管理学从科学的抽象性出发,提出人性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方法往往是将某种典型情况加以外推,形成普遍的人性假设,并进一步被“实在化”。无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都只是抓住了人性的某一面,把某种人性与某种管理行为冠以简单的因果联系,脱离不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元对立的巢臼。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来看,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性的复杂性。实践活动构成人在具体情境中的场,复杂的人性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被确定,复杂人性的具体表现是依情境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柯闻秀  黄健柏 《求索》2012,(2):96-98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和"文化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人性化回归的演变过程,但它们都未超越将人看作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其实,人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人是丰富的集合体,人的需要是人性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对人性深入全面的认识,加上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球化加速了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基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李宇飞 《求索》2005,(1):128-130
在管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中,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应变理论分别是以“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为假设前提,因此管理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的核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人是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现实的人处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以这种人性假设为前提,适应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设计,就必须根据企业现实情况,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一种常见批评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去政治的政治理论",因为它将道德置于政治之上,从而自由主义消解了政治生活的本质。通过分析制宪权理论在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不难发现政治自由主义并未忽略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和决断因素,而是一种更为平衡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道德的最终根据,中西方伦理学史中的不同学派都从各自的人性理论出发论证自身伦理学及其基本道德原则的"道德性"或"合理性",规定道德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但是,只有从人性的复杂性出发才能正确说明道德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分别从逻辑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明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为伦理学通过设计而使人性向善提供理论支持。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可能性的分析对于提升我国道德建设水平至少有两个重要启示:其一,坚持人是有限的道德人,并以此为基础把道德建设置于可操作的现实之上;其二,在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提升违背道德的成本从而防止某些地方或某些方面道德领域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假设具有两重性,既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也有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看待"经济人"并不是单纯揭露其理论假设对现实状况的偏离,而是也注意到了"经济人"的部分的和暂时的现实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人不断改造趋近于"经济人"式的人性设定,这种人格特质反过来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马克思主义对"经济人"的批判,注重于对"经济人"的现实基础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合理地设想了未来人们新的存在方式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戚兴元 《前沿》2011,(3):34-36
政治德制不仅是政治学、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学的重要理论概念,而且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现实表征。对政治德制的多面解读,可以从主体人性出发,建立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立体分析视角,使人们尽可能全面和深刻地认知这一概念,从而为人们自觉构建和实施政治德制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4.
体制创新与人性设计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勇 《新东方》2001,10(6):38-42
体制创新与人性基础的相容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回顾建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人性依托,剖析批判旧的人性设计的理论偏颇和在实践中的困境,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内在地蕴涵了“道德人”的人性思考,而“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性基础,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文化人”的重要意义正日渐凸现。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语境中,人的性善抑或性恶往往被视为一种固定恒常的人性理念。然而,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认为,自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人便只具有"自愿行动"的特质,人性的善恶充其量只是一种现象。若想回答"人是什么"这一人学思考中的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外在于人的处境和内在的主体性之间的双向运动,由此思考人何以成为自身。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考量:源流、批判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刚 《求索》2008,(8):35-37
经济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后果的一门学科,“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核心前提。从经济学史方面考量,“经济人”假说经历了纯粹“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等几个阶段。各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抽象与修正,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解释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为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分析的理论支撑。基于传统“经济人”的伦理缺陷.在生态文明时代.提出“生态理性经济人”可能是“经济人”假设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7.
胥倩 《公安学刊》2008,(4):48-51
经济学分析作为一种工具,日益渗透犯罪学领域,其适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理性人在犯罪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利己思维——即考虑成本、获利以及风险预期,并运用成本──收益或者趋利避害原则分析之后,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对理性人、经济人与犯罪经济人概念之比较,对犯罪经济人之人性分析,以及对犯罪经济人与决策的研究,旨在修正犯罪经济人之概念。  相似文献   

18.
陈红英 《思想战线》2006,32(4):38-42
罗尔斯在万民法中提出了作为"人民社会的公平正义",由于他是站在以西方价值为标准的政治自由主义立场上,所以,万民法不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是一种"现实乌托邦".而他的学生托马斯·博格等人试图突破罗尔斯万民法的局限性,提出并构建全球正义的设想,但基于政治的多元性、文化的差异性和价值的多样性的事实,全球正义缺乏其实现的现实基础,因而只是一种虚幻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公共行政中德性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学术支持,是公共行政和行政伦理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人性的多重性,为考察行政人的德性提供了可能。行政人员的德性及其实践是行政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着特定的内涵、深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人本政治观"是"广义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本文尝试在对这一核心概念的基本含义与要素进行简要申述的基础上,利用广义政治理论的分析方法--政治的利益分析法,对人性、人的利益需求与劳动实践的内在关联进行探究,以揭示人的政治主体性与政治的社会性,进而确证劳动人本政治观的科学性.同时指出,政治关系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政治之劳动人本性的逐渐实现过程.现今,坚持邓小平理论这一"走向社会政治"的科学理论,是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社会化、推动中国政治的"社会政治"发展取向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