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亚道德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其具有创造性、叛逆性、不定性的特点。青少年亚道德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对青少年亚道德的正确引导,在实践中把青少年"知"、"行"统一起来,努力为青少年亚道德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2.
网络道德失范是青少年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青少年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的"他律道德"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面对新的挑战,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求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数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也正面临着失范的考验。青少年作为网络时代的拓荒者.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然而,相对社会主流道德而言,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则属于“亚道德”范畴,它不能主导社会主流道德的方向,只能对其加以补充、提升,或者偏离、反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时代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4.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具有预防犯罪的作用。道德是以道德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仰、传统习惯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具有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加强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作用。因此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能放松 ,要始终坚持道德第一的观点 ,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都把德育放在首位。要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到大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 ,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展 ,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彬 《青年论坛》2002,(2):37-38
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影响着国家的兴旺发达。青少年犯罪 ,既有它的主观原因 ,又有它的社会诱因 ,是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习惯、道德等各个角度去探讨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及防止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对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已经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方面深入到了各个领域。青少年以其特有的道德意识、规范、心理和行为,生活在“网络社会”,在形成其网络道德的过程中,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如何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外部环境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不良的外部环境则会制约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当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家庭教育环境退化、学校德育环境缺失、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所以,应优化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培育外部合力,以更好地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提升当代青少年道德能力,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急需实现由教育者强制性道德教育向青少年自主性道德学习的转型。现代社会,虚拟网络情境正在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第二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信息,培养青少年对道德信息内容的真伪判断能力、锻炼青少年对道德信息评价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文明健康的网络娱乐生活方式,已成为促进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具有独特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社会转型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由经济快速转型而导致的社会失范,尤其是道德失范。而在社会道德失范情况下,道德的社会维系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并作用于青少年,导致青少年行为失当。该文拟对社会迅速转型所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道德失范与青少年行为失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从预防青少年行为失当角度对道德重建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0.
吴咏梅 《理论月刊》2003,(5):118-119
网络道德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社会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侧重于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从而引证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可行性,呼唤网络道德的时代性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1.
王健 《人民论坛》2010,(4):150-151
信仰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我教育、道德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学生信仰教育,是使他们形成科学信仰、化解信仰危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杨昕 《青年探索》2009,(3):83-87
在当代,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影响“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现实的表现来看,流行文化对“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既起到能动的建构作用,又构成了消极的解构作用。在这种双重影响下,“80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呈现出多重趋向,展现出与时代互动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3.
慈善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个体道德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慈善传统的核心是以"慈悲为怀"为基本理念的"爱"的价值观,以及以"行善立德"为社会准则的"善"的行为模式。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慈善行为多以志愿活动为依托,同时体现了时代的新特征。在慈善文化基础上发展中国当代青少年志愿服务需要从一些基本建设抓起。首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创建独具特色的中国志愿服务文化。其次,要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慈善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再就是以"慈善法"发布为契机,依法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行为,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因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产生的民族文化缺失症,正在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社会通常利用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的行为原理来塑造青少年理想的道德人格。这在单一、封闭、强制的社会状态下较有成效的教育模式 ,在现今民主、开放、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渐失成效。我们主张在确立青少年道德主体的前提下 ,发展青少年的道德能力及其责任感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少年成长脚印与发展写真,是一代代青少年梦想与追求的记录.本文以时间为序,对2000年以来具有较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梳理,以期窥见21世纪初期我国青少年发展的心路历程,把握"80后"、"90后"青少年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向善养育是培养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有自觉的择善去恶的能力。“善”不但是人们共同和谐生活,谋求发展的理性的共同的要求,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国情特征。向善养育更多的表现在丰富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指导和丰富他们道德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向善道德选择的养育应把握三个重点:道德认知养育的重点———基础性、实践性、包容性;道德情感培养的重点———真实性、亲和性、渗透性;道德修养的重点———节制、忍耐和自我牺牲。  相似文献   

18.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是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曾一度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忽略。环境的恶化迫使我们必须要直面生态伦理意识这一问题,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扩展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且增强了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需要;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的将来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制约律即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受民族区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约束规律;多元道德融合律即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是在借鉴、吸收、融合其它民族道德思想的过程中发展;螺旋式上升律即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个迂回曲折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架构“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才能提升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道德修养为第一要义,青少年的道德践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持和强化.本文以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述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孝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道德内容是青少年德育不可忽视并需要借鉴的,但是,当前社会转型、制度变迁,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现混乱.孝文化的当代际遇,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孝文化来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