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化,以海权为中心的大国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美西方国家对华新冷战思维浓厚,强化在西太平洋战略布局与行动,我国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临新挑战。面对海洋安全的新情势,我国应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发扬斗争精神,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在战略环境、战略原则、战略任务、战略目标等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新时代国内外多重因素积聚,为我国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提供了巨大动能和支撑条件。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在实践中需要坚持海权发展原则,树立海权竞争意识,优化配置海权资源,着力提升海权能力,全面统筹海洋外交,努力为我国海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有助于促进我国海权的发展与进步,有效规避追赶陷阱,提高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积极塑造新型海洋秩序,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好的海洋安全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2.
创造文苑     
《创造》2010,(1):102-102
《争洋霸海》:制海权与国家命运 对于中国而言,海权到底是什么?也许,你首先会想到的是中国近代史中那100多年的民族屈辱,想到的是因海权丧失而导致领土被瓜分。所以,当我们自问“中国有海权吗?”这个问题时,我们一定会坚定地说:如果中国过去没有海权,那今天就必须要有。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公共空间以及资源的宝库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海洋的战略地位在上升,围绕海洋展开的争夺日趋激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开始坚定地释放其海权潜力。中国的战略家为其设计了三种海权战略:无足轻重的海权、辅助性海权以及主导性海权。笔者认为,形势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需要使主导性海权成为中国最为科学合理的海权战略选择。执行该战略,中国有必要拓展其战略海疆。因此,中国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诸多方面做好准备,这同时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荐书     
《创造》2010,(1)
<正>《争洋霸海》凤凰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文天尧著定价:29.00元《争洋霸海》:制海权与国家命运对于中国而言,海权到底是什么?也许,你首先会想到的是中国近代史中那100多年的民族屈辱,想到的是因海权丧失而导致领土被瓜分。所以,当我们自问"中国有海权吗?"这个问题时,我们一定会坚定地说:如果中国过去没有海权,那今天就必须要有。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6,(3)
根据孙中山长期以海洋为平台的革命活动,及其一系列关于海洋战略、海洋经济等讲话和行动,归纳出孙中山的海洋观,包括海权至上、建设海军、发展海洋经济、海南建省等,成为孙中山学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革命理论价值。在当今背景下,孙中山海洋观,仍然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的指导方针,也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不可或缺参考,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际时势变迁深刻影响海洋秩序构建。在新型海洋秩序视角下,我国需要在认清传统的以支配性与霸权性为特点的海权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倡导构建以平等互惠和合作共赢为精神实质的新型海洋秩序观,并以此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海洋权益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7.
前言     
《政协天地》2009,(12):10-10
早在2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已经提出:“谁控制了海洋,雄就控制了世界。”《海权论》的作者马汉更是直接点明:“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重陆轻海"的思想致使近代在海洋权益争夺和保护上突显弱势,而海洋利益如今正成为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部分,加强海权战略部署是海洋利益的重要战略保障,本文着重对中国海权战略部署展开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4,(3):20-21
中日海权争夺,三个焦点引人注目。焦点之一: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是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0.
张辉  曾枝柳 《桂海论丛》2013,29(5):100-104
文章阐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权争端的概况;分析了当前这些海权争端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海洋权益的切实维护之道:认为要摒弃"重陆轻海"传统历史观念;重视实际控制和主权宣示;建立高层统一协调机制、独立的综合管理部门和相对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成立中国海权维护委员会;深入研究海洋法和各周边国家法律;大陆与台湾应联手维护海洋主权;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等十个方面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1.
徐风 《求索》2014,(12):96-100
柏拉图认为“正义即和谐”。和谐是柏拉图正义观的价值基础,也是柏拉图正义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柏拉图正义观是一种整体性和谐的正义观,追求整体性和谐是柏拉图正义观的基本特征。虽然柏拉图的正义观有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重大启示。公平正义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整体性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社会主义观”批评的批评黄建权邢贲思同志在《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一文中(《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邢文),对传统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批评,其论点主要有三;一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十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二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民族观即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政策原则,是处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民族观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就其几个基本观点作粗浅的论述。一、祖国统一观邓小平祖国统一观有两个要点:一是维护祖国统一,一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两个要点相辅相承,构成邓小平祖国统一观的全部内涵。坚持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早在50年代,邓小平就充分肯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缔…  相似文献   

14.
论邓小平的富裕观张友春富裕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富裕观,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现就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教...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影响着军人的人际观有了新的特点,并影响着官兵关系。因此,科学地把握军人人际观的新变化,对调整与密切官兵关系十分重要。 一、军人人际观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阔了军人的视野,使军人的人际观有了新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了交往的信息和知识观念。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知识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旋律。这种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和知识观念,必然渗透、延伸到军人关系之中。因此,现时军人交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已从聊天闲谈、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一书有三万五千字,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政治观,另一方面是道德观。《孟子》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政治观———儒家的伦理政治观,也叫做道德政治观。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人,自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干部红专统一观探析张春礼,管爱琴,张伟平一、邓小平干部级专统一观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邓小平的红专统一观,是他从60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干部进行红专辩证教育基本观点的总称。其科学内涵是:红专结合,又红又专;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有真才实学;专...  相似文献   

18.
荐书     
《创造》2011,(1):113-113
《中国海魂:从郑和到钓鱼岛》中国海事600年铁血征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我国历代的海上英雄和海权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该书视角独特,颇具新意。主要披露了作为第一个提出“海权论”的中国人郑和的观点,“与国家富强不可至海洋于不顾”。  相似文献   

19.
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戚其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是最早开眼看世界和重视海防的先进中国人。继林则徐之后,论海防者则以魏源为巨擘,故林、魏并为近代海防论的先驱。一以守为战与走精兵之路魏源曾接受林则徐关于编撰《海国图志》的嘱,也确实不负厚望,终于完成...  相似文献   

20.
论心理学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论心理学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丁道群一在阐述心理学的科学观之前,有必要对科学的产生和科学观的形成作一简要回顾。古希腊哲学一直奉行实体还原论或理智主义的传统,这种实体还原论的哲学追求用单一的“实体”、“本原”、“一般”来说明整个宇宙,认为只要把握了宇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