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为其添入了新的科学成分和指导革命实践的积极内容。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航标。  相似文献   

2.
卢晓勇 《人民论坛》2014,(6):209-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经济事实”状况、政治环境状况和“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与完善的长期过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燕 《求索》2007,(2):135-137
意识形态批判是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主题。对意识形态的哲学批判的核心就是对“同一性”思维的批判,而这种同一性的功能就是社会控制。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经验,它以文化工业的方式继续发挥着功能。这种“内在”的意识形态批判,对当今时代的文化建设,以及人文理性的重建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娜  ;卢士敏 《前沿》2014,(13):44-45
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由于受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意识形态建设出现很多问题,自身建设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忽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些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重的挑战,我们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在实践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引领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罗家锋  徐成芳 《前沿》2013,(15):4-7
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为了从理论和逻辑上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我们可以将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划分为三个向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三个嬗变,它们分别是:理论资源梳理——通过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来实现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研究主题转向——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经济建设主题的凸显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嬗变、评价范式转换——“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这样的划分,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从更为广阔的视阈深刻理解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建设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郭艳英 《前沿》2011,(24):41-43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当前却受到了众多制约。文章运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我们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推进中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及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制约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进行的。这其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或异己的力量。如何发现、准确分辨和处理这些不同的意见或敌对的声音,是摆在苏共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敌对分子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进行坚决斗争,对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和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则允许存在和发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正确方针。在这方面,“地下刊物”、“持不同政见者”和“非正式组织”就是三个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作为大众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着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建设,必须从大众文化控制权的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的转化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外在形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经济事实"状况、政治环境状况和"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与完善的长期过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红星 《前沿》2008,(8):19-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而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而言,又分为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邓小平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的口号系统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