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6,32(4):10-19
"族群研究"是近来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非仅体现于学界论说之中,而已深入到作为一个社会主要知识生产来源的高等学府.也就是说,其已开始由社会的舆论与政策层面渗透到影响新生代观念根基的教育领域.反过来看,教育领域的族群研究又必将对前者产生深远影响.以哈佛大学的具体情况为例,可以管窥"族群研究"在美国高等学府的兴起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潭溪土家人藉由对文化习俗的传承、展演与采借彰显着族群身份,通过"民族文化"的创造强化了认同的根基,建构了族群的"姆庇之家"(the House of Muumbi);他们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现实情景选择了"土家族"的身份,又比照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期望和邻近苗族的形象塑造着自身的"土家族形象"。由之所映照出的族群性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文化特征论与主观认同论的调适,显示了族群内涵变动不居的特点,以及族群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能动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与我国小族群的生存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族群"概念进行了诠释,指出了小族群在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小族群因其自身特点及外部环境而导致在生存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廖杨 《贵州民族研究》2001,21(2):107-115
本文根据目前所见的考古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概述了台湾早期移住民各族群的史前文化 ,认为台湾最早的居民是分东西两路来自我国大陆的古人类  相似文献   

6.
比较互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小族群文化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地方小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必然会发生新的改变,跨文化交往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与不同文化的比较互动成为地方小族群文化的现代变迁主要机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解读与相互建构,是一个文化得以自我确认、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从被全球化到与全球化自主对接,从文化自觉到自我现代性建构,构成了我国地方小族群自我现代性变迁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泰国客家总会下辖六座神庙,分别为汉王庙、三奶夫人庙、关帝庙、本头公庙、吕帝庙和南海观音庙。曼谷客家族群的精英群体和普通大众均与这六座神庙有着深刻的关联。其精英群体通过神庙事务的作用与神庙产生互动关系,而普通大众则通过对神祗信仰的情感体验与神庙产生互惠关系。精英与神庙间的互动关系以书写文献的方式得到体现并形成集体记忆,大众与神庙间的互惠关系则以具体的行动实践表达族群认同。集体记忆与行动实践造成了族群认同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曼谷客家族群的认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精英为主体的,接近"工具论"的族群认同方式;一种是以大众为主体的,接近"根基论"的族群认同方式。前者通过神庙事务的具体事件,对族群认同施加影响;后者则通过既得的宗教情感,对族群认同和族群认同的边缘范围产生影响。故此,一个族群认同的方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很可能通过两个或多个认同方式及渠道,达成一个族群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间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相似文献   

10.
今之威宁、赫章乃西汉犍为郡之汉阳县,赫章又是汉阳都尉所在地,原皆夜郎方国辖区.夜郎国乃仡佬族先民濮人所创建.可乐考古出土文物当是仡佬族先民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教育课程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民族教育特殊性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是课程。随着我国学者对民族教育特殊性认识的加深、对民族学生心理特征研究的起步 ,以及对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介绍 ,民族教育中的课程问题研究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却明显表现出研究范畴不明、研究视野狭窄、理论深度不够、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深化民族教育课程理论研究、开阔研究视野、关注课程改革实验 ,逐步形成民族教育课程理论体系是新的历史背景下民族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12.
"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与贵州民族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涛 《贵州民族研究》2002,22(3):165-169
本文以"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的民族教育所提供的资料,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着重阐述了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程原因和特点,进而提出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族群性的陷阱与族群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峰 《思想战线》2004,30(4):55-63
族群冲突是社会和政治冲突的延伸 ,冲突双方往往以“族群”来定义自我和相互定义。族群认同构成不仅包括客观特征 ,还包括主观情感与信仰 ,这些主观因素有助于凝聚特征 ,甚至创造或构建特征。冲突不会由于群体的差别而自然发生 ,而是由附着于这些差异本身的特殊意义所致。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的姓名演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土家族民间传说和汉文献记载的土家族直系先民的姓名入手 ,粗略勾勒出土家族直系先民至少在唐末五代以前大多使用土家语名字 ,其大部分采用汉式姓名约在明代晚期或稍后的史实。在此基础上 ,进而对土家族的族源等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理论研究的基石——为纪念"六山六水"民族调查20年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山六水"调查工作已有20年的历程,刊印了20本调查专辑,为民族学学科建设积累了珍贵的资料,为人们认识贵州少数民族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新的世纪已经到来,新的形势、新的情况给民族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在总结"六山六水"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学会做实地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对多样性的宽容--论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之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伍雄武 《思想战线》2005,31(6):63-67
民族的多样性及和谐并存,是云南的突出特点.云南各民族传承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历史经验就是宽容对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对民族差异的宽容.云南各民族之所以能宽容,一是在既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不得不宽容,同时也是根据自己的民族精神选择了宽容.多样性的宽容和多样性的并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付广华 《桂海论丛》2007,23(6):84-87
民族观是一个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包括对民族本身的看法、民族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及观点。文章通过仔细梳理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新桂系领导人的思想,认为新桂系政权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分为:“中华民族”观、“特种部族”观以及“民族同化”观。之所以呈现这一局面,乃是因为阶级、时势、学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的形成等方面看, 这一历史规律在西南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台湾族群形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有关族群形成的原初论和建构论的理论架构下 ,探析台湾族群形成过程。认为 :台湾四大族群的形成与其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文化认同是它形成的基础 ,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经过竞争对立、反抗的过程 ,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逐渐塑造而成的。它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原来的省籍二分类 ,原住民与汉人 ,客家人与福佬人的对偶性的二分类 ,已不再适用于台湾新的社会政治现象。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中的新产物 ,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最后 ,鉴于族群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对今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