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正值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决定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就重庆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标志着重庆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回顾总结我市直辖以来的立法工作,明确今后立法工作目标和方向,对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直辖十年来,重庆市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创造了地方立法的“重庆速度”和“重庆模式”,特别是在立法机制的创新和坚持立法为民上,一些经验和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真正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了实处,使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见到了实效。  相似文献   

3.
描绘本届人大立法蓝图的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08—2012年)已编制完成。 五年中,什么样的立法项目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如何为众多立法项目依据“轻重缓急”合理排序?五年立法规划中所列的70件立法项目对此给出了明确答案。首次向社会各界发放立法建议征集表,首次通过网络征询代表意见,首次增设立法项目资源库……立法规划编制中创下的诸多“第一”,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成为目前我国立法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经历时间最长的一部法律草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重庆代表团的代表们审议认为,这部法律的立法过程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神,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要靠发扬民主。主要是通过改进立法程序,使人民群众有切实可行的渠道参与立法,表达他们的意见,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部门利益。为了提高立法质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采取了一系列立法民主化的措施,如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由“二审制”改为“三审制”;常委会增  相似文献   

6.
立法是人大的主要职责,立法又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我想重点结合地方立法的实际情况,谈谈切实加强地方立法应注意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金川 《公民导刊》2005,(11):11-12
重庆,我国的第四个直辖市,年轻的直辖市,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地方立法的数量和质量齐头并进,立法工作创新的新闻报道也不时见诸国内各大媒体,提高立法质量已成为重庆市立法工作者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开门立法”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8.
伟民 《人大建设》2008,(4):34-35
2003年以来,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推进的立法行动,显示出对公民权利、百姓疾苦史无前例的关怀,使得“改革”和“民生”——这两个最鲜明的时代标签奠定了最近五年中国立法的基调。  相似文献   

9.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的重要性和崇高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遍认同。由此,各方面对立法的热情不断高涨,立法建议层出不穷。现在一旦一个领域问题比较多,就有人呼吁制定那个领域的法律,新闻媒体也竞相报道立法建议。例如:前一阶段猪肉价格上涨较多,供应比较紧张,因此就有人提出要制定“养猪法”;青少年中肥胖儿童比较多,因此就有人提出要制定“营养法”等等。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各方面提出的立法建议达800多项。显然,这些不可能都纳入到立法规划之中。因此,在众多的立法建议中,科学筛选、严密论证,合理确定立法项目,成为科学立法的首要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立法列项是立法的启动和开始。选准了立法项目,就为科学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该项立法工作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选错了立法项目,就有可能南辕北辙,半途而废,无功而返,白白浪费立法资源。立法实践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选准选好立法项目,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07年10月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的这一论断,既是对当下中国立法现状的基本评判,也意味着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完成了既定的五年立法目标。 此时,令人不由得想起九届全国人大谢幕时的“大考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言犹在耳,时光已倏然走过五年。 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为中国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仅仅两个字的变动,包含了多少丰富的内涵?又发生了多少深刻的变迁?这是书写中国当代法治史无法绕开的一段关键时期。 在十届全国人大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新一届人大行将接班之际,我们试图穿越时间隧道,重返历史现场,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掬起那些回味无穷的碎片,清点五年时光所留下的立法财富,并捕捉立法百态背后的精神脉象。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这个不平凡的立法时代,并向创造这一切的立法机关、立法者以及所有公民致敬!  相似文献   

11.
“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建设,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在新的形势下加快重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五个重庆”建设蕴涵着浓郁的人本思想,每个“重庆”建设既是经济工程,也是民生工程,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改善民生的体系。 一年来,围绕“五个重庆”建设,重庆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促增长、重民生、保稳定”为重点,创新人大工作,加强和改进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等活动,使人大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提高了人大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有力地保障了“五个重庆”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李建新 《新疆人大》2013,(10):37-37
地方立法其显著特征是“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笔者认为,这三个特征的核心是“可操作”,可以说它是地方立法的灵魂,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地方立法的经验也好,存在的问题也好,都直接与“可操作”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3.
告读者     
周家修 《公民导刊》2006,(11):31-31
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对此,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有规定。立法过程程序性很强,法律规定包括法律法规的起草(下称法律起草)、草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公布等五个必需环节。一个立法课题的完成应该包括这五个环节。后四个环节都只能是立法机关的行为。第一个环节,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和立法惯例,起草法律草案,主要由法律议案的提案人或提案人所属部门或工作机关来完成。而由社会人或组织、团体起草的法律草案很少。因此,“立法课题向社会‘发包’”的提法,笔者认为不准确。根据目前有些地方的所谓“立法课题发包”的做法看,实际上只包括了立法全过程中的“法律起草”这一个环节。所以,可以称为立法课题起草招标(发包)或干脆就叫法律起草招标(发包)。  相似文献   

14.
他山之石     
《新疆人大》2014,(5):43-44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去年出台了“开门立法”的一揽子规定,每部法规出台前要经立法论证、立法公开、立法听证、专家咨询和表决前评估这“五道口”。而在广州,公众参与立法已形成指南,网上立法听证会凝聚起高人气。  相似文献   

15.
方娟 《公民导刊》2006,(2):42-43
网上听证首开全民立法先河2005年11月10日下午,重庆网民“关注”早早地坐在了电脑前,吸引他们的不是网络游戏,不是QQ聊天,而是重庆市政府法制办举行的全国首次网上立法听证会。两个小时的会议时间里,他们认真“听”了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并发出了一条1500字的长帖。本次在网上听证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听证稿)》,是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有关部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的。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级部门  相似文献   

16.
“凡事预则立”。制定立法规划也缘于此,为的是统筹安排立法工作。 五年立法规划是指导性的,与年度立法计划相比,其刚性程度较低。据了解,各地五年立法规划的实现率一般都不很高,大致在50%上下。实现率大都在这个水平,反映出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07,(8):4-4
据中国新闻网记者于2007年7月12日从重庆市法制办获悉,该市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试行“政府立法回避制度”,实施立法项目委托招标起草。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李殿勋介绍,“政府立法回避制度”主要实施起草、评审、审查三个环节的立法回避,与某一立法项目有直接明显利害关系的单位,不得参与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审查和评审,亦不得主导立法进程;起草环节立法回避制度主要通过“委托起草”、“招标起草”和“市政府法制办直接起草”三种方式实施。  相似文献   

18.
黄武 《人大研究》2014,(2):31-35
立法规划是立法机关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立法研究、论证和预测的基础上,就一定时期的立法工作、立法任务所作的总体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从1991年开始编制立法规划,从第八届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都在届初之年制定立法规划。2013年9月初,中共中央转发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对今后五年立法工作作出统筹安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落实措施。1993年省一级地方人大换届,北京、江苏等多个省份开始编制五年立法规划。  相似文献   

19.
阿计 《人大建设》2009,(5):18-20
“政府报什么,人大审什么”是地方立法沿袭多年的基本立法模式。 从2008年下半年起,北京市、广东省人大先后启动了“法规立项论证”的程序,试图在立法源头就建构起科学的立法机制。这项立法制度的改革引发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翟峰 《公民导刊》2006,(11):30-30
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的今天,如何提高立法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各级人大正在探索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重庆法规草案委托民间起草,广州指引制度为立法者提供更多参考,上海立法课题公开向社会招标……成为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亮点”。法律法规的生命依存于实践,立法质量的提高,更期待汇集民智和凝聚民心。我们开展此话题讨论的目的,也是期待出现更多民主立法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