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赵天宝 《前沿》2011,(9):82-85
本文以景颇族习惯规范为主线,对近百年景颇族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反思了今后景颇族习惯规范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景颇族习惯规范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景颇族原始宗教文化,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颇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 景颇族原始宗教巫师(董萨),在对大自然的崇拜过程中,创造出了木代南(木代鬼)、占南(太阳鬼)、占苦南(太阴太阳鬼)等190多种有名有姓的鬼魂形象。景颇族原始宗教巫师(董萨)均为男性,一般世代沿袭,不脱离生产,多为贫寒的农民。按其对景颇族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社会经历和能力的大小分成斋瓦、嘎董萨、大董萨、  相似文献   

3.
景颇族有八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高黎贡山以西。“高黎贡”为景颇语,意即景颇族一个叫“高黎”的支系居住过的地方。大部分景颇族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部分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还有少数散居于临沧地区和思茅地区的边缘各县。景颇族居住在拔海一千五百到二千公尺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森林茂密,盛产经济作物和野生药材,珍禽异兽和地下矿藏也很丰富。从很早的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我国康藏高原,后来陆续南迁到云  相似文献   

4.
9月9日上午,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中缅边境的景颇族村寨勐约栋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村民们穿戴景颇族服饰聚集在村口的文化广场上,附近村寨的傣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群众也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赶来。原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习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景颇族载瓦语宣讲正在这里进行。只见德宏州"五用宣讲队"队员刘永恩身穿景颇族服装坐在村民们中间,用景颇族载瓦语讲解习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内容,结合边疆农村实际,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每一位景颇族同胞来说,目瑙纵歌节意义非凡。3月23日,我参加了2019年昆明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在音乐、舞蹈、人群中,我获得了比阅读文献材料震撼得多的现场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目瑙纵歌背后多元的文化价值,体会到生活在都市里的景颇族同胞对民族文化一如既往的坚守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被列为特困民族扶持范围的少数民族有景颇族、僳僳族、佤族。2007年末,全州景颇族人口有13.54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1.49%,占国内景颇族总人口的95%,分布在全州39个乡镇145个行政村638个村民小组。傈僳族分布在32个乡镇75个村委会187个村民小组,2930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51%。佤族801人,  相似文献   

7.
<正>德宏州陇川县是我国景颇族最大的聚居地,共有景颇族4.7万人。景颇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陇川景颇族舞蹈多以打击乐器为伴奏,再配以长刀、手帕、扇子等作为道具。使用的乐器主要有木鼓、象脚鼓、锣以及竹制的管乐器"桑比"、"勒绒"、"比唇"、"东巴"、"巴扎"等。舞蹈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进舞等。从功能上舞蹈分为祭祀性、狩猎性、军事性、生产劳动和欢庆  相似文献   

8.
陆云 《思想战线》2004,30(6):62-65
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景颇族的政治制度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形成了具有山官制度承上启下性、傣族土司封建领主制政治控制的“羁縻”性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渗透”性的三元性质的政治制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山、土、流”混治的政治制度文化结构 ,对近代景颇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山官制度是解放前景颇族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历来的研究者对景颇族所属载瓦、景颇、浪速各支存在山官幼子继承制绝无异辞,但对茶山支有无官种即是否建立了世袭山官制度表示怀疑,其依据是民间流传有“十家茶山九家官”和“茶山无官种”的谚语。然而这是值得商榷的。所谓“十家茶山九家官”,乃是指山官虽不以幼子继承但却在家族内继承;所谓“茶山无官种”乃是指茶山没有象载瓦、浪速那样有严格由幼子继承的官种。这就是说,解放前景颇族各支社会发展虽然不尽平衡,但都已出现了世袭的山官制度,只是在官种承袭上各有特点,反映了社会进程上的某种差距。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研究解放前景颇族的社会形态和解放后的社会改革,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今日民族》2003,(12):39-43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景颇族的另一支系)语,意为“大伙跳舞”。这个节日是为祭祀“木代”(太阳神)而举行的隆重仪式。“目瑙纵歌”是总称,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特点。在景颇族聚居的地区,大凡出征凯旋、庆贺丰收时,人们都要跳“目瑙”。有人说目瑙纵歌是景颇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景颇文化的集中反映。有关目瑙的传说很多,但流传最广、…  相似文献   

11.
我国景颇族分布在云南西部边疆,虽有景颇、高日、蒙支、载佤、勒期、龙沃、布拉等支系划分,但很早以来就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景颇族的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同一支系内部说话基本相通,不同支系之间说的话有的差别较小,有的差别较大。景颇话和载佤话是这些支系中使用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2.
民族研究者的声音,尤其是那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本刊向来比较重视。《访谈》栏目旨在与学者直接对话,以向广大读者介绍各个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思想。这期邀请的学者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李伟华博士。李伟华是研究景颇族的青年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班。几年前,为完成博士论文,他学会了景颇语,并在中国的德宏和缅甸的克钦邦等景颇族聚居区做了将近一年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3.
岳丽娟 《传承》2011,(18):58-61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由于历史渊源、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诸方面的原因,德宏州世居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只有加快景颇族脱贫发展步伐,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14.
袁焱 《思想战线》2012,38(4):129-130
阿昌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由于受文化影响而导致族群分化,进而引发语言变迁的情况具有典型性,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语言问题。一、阿昌族的族群分化据史籍记载,阿昌族的先民经过多次迁移,大约在13世纪定居于今天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缅甸的北部地区。境内阿昌族人口约3万人,聚居在陇川、梁河、潞西和盈江。由于居住地域的原因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早期阿昌族都受到傣族影响,后来梁河和潞西的阿昌族又受到汉族影响,而盈江阿昌族近年来受影响于景颇族。陇川阿昌族受傣族影响,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梁河、潞西地理位置紧靠云南汉文化较发达的腾冲县及龙陵县。到了近代,特别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在抗击疫情这场严峻的斗争中,我作为人大代表,必须有所作为,提醒村民护卫健康……"近日,浦城县盘亭乡景颇族人大代表濮应波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濮应波是嫁到盘亭乡东峰村的云南景颇族姑娘,她热心参与村里的活动,乐为村民办事,主动协助村里做好群众工作。她的真诚与热心博得了大家的信任,被选为乡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6.
图片“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目瑙”是景颇支系语,“纵歌”是载瓦支系语,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欢度节日,一般进行2-6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竖有“目瑙诗栋”标牌的广场,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刚毅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舞路复杂有序,场面壮观。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目瑙”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17.
目瑙纵歌 盛世欢乐 说起景颇族,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当举行目瑙纵歌的时候,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人身着节日盛装,踩着相同的节拍,走着同样的路线,伴着铓和鼓点的律动声,在目瑙场上尽情载歌载舞.即使是不会跳舞的人,面对此情此景,也会有种想要一股子扎进场子里,跟着一起跳舞的冲动.  相似文献   

18.
《今日民族》2003,(12):43
景颇民居,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景颇族建筑模式,木竹草结构,干栏式建筑,顺山梁倚山而建,朝向大梁倚山而安。因景颇族崇拜太阳,故景颇族民居围绕太阳神,充满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总的来说,景颇民居分为地板区和楼板区,地板区主要用于生产休息。楼板区又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主要设置神位、客房、粮屯、青年娱乐室等,右边部分主要设置卧室和厨房,楼区有5道门:正门、后门、两侧窗门、鬼门。建材和饰物中多处出现数字“六”,这主要是景颇民族认为天上有六个王宫,地上有6种官娃,所以用数字“六”来体现了齐全、万事通顺和吉利。民居建材中四棵柱子…  相似文献   

19.
方永义 《今日民族》2005,(11):F0002-F0002,I0001
10月27日至28日,德宏修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工作合议暨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芒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20.
罕燕 《今日民族》2013,(6):53-53
帕腊荼莎节(直译为舂茶节),也称凯努斑朵节(直译为玉米苗节),是景颇族群众以育玉米、舂春茶和对山歌为形式的社交聚会活动。主要流传于中国境内的盈江县卡场镇周边至缅甸伊洛瓦底江以东的景颇族地区,每年的春季举行,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关于帕腊荼莎节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