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依据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绑架犯罪心理指向的实证性调查,从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图财心理、抗拒心理、报复心理等方面,对我国当前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指向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求促进绑架犯罪的预防、控制、侦讯、矫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论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空间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利用犯罪心理痕迹揭示犯罪心理符合心理学原理。犯罪心理痕迹概念的引入 ,丰富了侦查科学的内涵 ,使现场勘查所涉及的客体更加丰满 ,也为侦查人员揭露、证实犯罪增添了重要依据。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可以扩大犯罪信息来源 ,有利于识别犯罪伪装 ,可以促进物质痕迹和意识痕迹的收集 ,提升物质痕迹与意识痕迹的利用价值 ,犯罪心理痕迹还是分析研究犯罪分子心理活动、现场情境和案情的重要依据。犯罪心理痕迹的收集 ,通常是在收集整理犯罪各种痕迹的基础上 ,对各种痕迹、各种现象状态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察、分析、记录而实现。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是逆向地从犯罪人行为活动所遗留的心理痕迹入手分析案情、刻画罪犯、追溯犯罪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绑架犯罪行为人的理想、需要、欲望、信念、心态、性格和意识等方面入手,对我国当前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缺陷问题进行了研究,力求促进绑架犯罪的预防、控制、侦讯、矫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研究犯罪心理必然涉及刑法学、犯罪学和心理学,然而三学科概念的交叉形成研究的困难。犯罪心理研究既要以刑法学“犯罪”概念为起点,又必须引申并扩展,融入犯罪学对犯罪的研究内容,同时,还要增加心理学对犯罪行为与犯罪人的独特研究角度与内容。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痕迹是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是由于犯罪行为作用而引起。利用犯罪现场的时间和空间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分析作案人在作案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利用犯罪心理痕迹,是一种逆向地从作案人行为活动入手分析案情、刻画案犯特点、追溯犯罪行为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相关人心理的实证性调查,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的群体心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预防、控制、矫治绑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犯罪现场重建与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视为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侦查过程中必须有机整合,才能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即为犯罪重建。  相似文献   

8.
由于警察执法活动特别是案件侦查工作的性质与特点,需要从不同犯罪动机的表现特征角度去理解各类犯罪心理,这对于认识案件的发生原因与性质,分析犯罪动机对于犯罪行为过程的作为方式以及程度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根据犯罪行为发生动力倾向特征的不同,相应区分为单一型动机与复合型动机、渐变型动机与突变型动机、机遇型动机与转化型动机三种相互对应的犯罪心理类型。  相似文献   

9.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具有特殊性,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做事冲动,由此带来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在对大学生整个犯罪分析的过程中,对犯罪心理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做好犯罪心理预防教育,也是有效降低高校大学生犯罪率的重要举措。该文将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与特点进行探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代碧忠 《前沿》2006,(9):128-131
玩忽职守犯罪是一种常见、多发、严重的犯罪行为,且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从玩忽职守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调节结构、个性倾向性特征等三个方面层层剖析玩忽职守犯罪心理特征,由此而导出间接故意是本罪的罪过构成形式之一,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相关人心理的实证性调查,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图财心理、抗拒心理和报复心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预防、控制、侦训、矫治绑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绑架犯罪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历来是我国司法机关重点控制、打击的对象。进入新世纪后,在2002年到2003年前后,绑架案件的数量激增,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关于如何认识绑架案件、如何进行处置以及如何进行侦查等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在刑法修正案(七)对关于绑架犯罪部分进行修改后,又为绑架案件侦查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绑架勒索案件呈现出犯罪主体团伙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地点跨区域化、被害对象多元化等新特点。处置该类犯罪时应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实战中要在保持人质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手段侦破案件,从而有效打击此类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心理痕迹——犯罪行为活动——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犯罪人的主体状况及现场情境——犯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案情。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的这一思路和模式,可探索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犯罪心理现象中危险心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的一种心理历程因刺激和特定经历而出现了某种心理发展的抑制、偏执、结滞状态,由此出现异于他本人常态的行为表现并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因危险心结而出现的犯罪心理现象。因危险心结犯罪者不同于有危险人格的犯罪者,他们曾有正常生活轨迹,他们的犯罪具有让人意外性、突发性、甚至变态性。研究这类犯罪心理现象对于预防这类犯罪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在绑架罪中规定,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和"杀害被绑架人"处死刑。这种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有利于司法的一致性。但是,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和"杀害被绑架人"分别包含不同情形,二者相互之间及其不同情形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等不尽相同,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应当采取完全相同的法定刑。绑架罪中绝对确定法定刑应当进行修改,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更好地实现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7.
劫持人质在国际上被视为恐怖犯罪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今世界劫持人质犯罪活动的种类不断增多.实施手段也不断变化.恐怖犯罪愈演愈烈。受此影响,我国恐怖劫持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日渐增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来自境外的恐怖劫持活动的威胁更大,当前针对我国公民的境外恐怖劫持时有发生。对此,需要政府引导、带领全社会正确面对、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预防其发生、最大限度地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