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烨 《北方法学》2016,10(2):53-63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典型案例在罪名认定的问题上依然存在两点疑问:第一,在法规竞合的情形中,是否可以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第二,在食品安全犯罪领域如何区分法规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当前从严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以及我国刑事立法的不科学性密切相关。严格地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应仅包括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的多个罪名成立法规竞合时应当秉持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适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而成立想象竞合犯则必须是单一罪名无法全面评价客观犯罪行为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修正案(八)加大了惩处力度,体现了保护民生的立法精神。司法实践中,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一般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也有少数案件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非法经营罪等罪名定罪处罚。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的罪名关系及选择进行探讨,有利于依法、正确打击危害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是当前我国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事故接连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对身体健康具有隐形、慢性危害的食品,令人防不胜防。食品安全问题难以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者在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方面比普通消费者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界定食品的概念应当以《食品安全法》为法律依据,两者在范围上应当保持一致。食品添加剂从食品功能拓展的角度来看,应当属于食品原料。"食品安全"的内涵需要从"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以及"不造成任何形式的危害"三个方面加以认定,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的就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而"有毒有害的食品"的认定应当以"毒害性"作为具体的判断标准,对象是否属于"非食品原料"不能作为否定罪名成立的消极条件。  相似文献   

5.
根据危害行为与食品安全的密切关系和对食品安全法益侵犯的程度,可以把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划分为典型形态的危害食品安全罪和非典型形态的危害食品安全罪。一些重大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应当注意区分两种形态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对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设立专门的罪名,以完善罪名体系。基于严格的罪刑法定精神,借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罪名惩治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可能会给刑法规定的罪名体系造成矛盾,甚至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犯罪。  相似文献   

6.
危害食品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应按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和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分而论之。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的单位主体须是合法主体: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依法代行国家机关职权的受托人员。危害食品安全罪的犯罪客体具有复杂性,但其主要成分应是公共安全。无论是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还是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其犯罪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的因果关系应运用“科学法则”予以把握.而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的因果关系应在渎职罪的因果关系范围内予以解答。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的行为类型应增设储存、运输行为。对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的行为对象,我们应在结合“规范解释”、“目的解释”以及“类型化解释”中予以把握,而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的行为对象不再是“不安全食品”而是非法经营“不安全食品”的行为本身。  相似文献   

7.
在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罪与非罪上,犯罪构成是我们应坚持的标准,而《刑法》第13条的“但书”也是一个基本法律依据。就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而言,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有待立法增设的运输、储存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有毒、有害食品罪。因危险犯与数额犯的区别而在犯罪阶段形态问题上有区别。就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而言,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存在着犯罪的阶段形态,而食品监管玩忽职守罪则不存在犯罪的阶段形态。在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的共同犯罪中。如果犯罪主体是自然人与单位的共同主体,则主从犯的认定要实行“二次认定法”。而在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可发生共犯问题,但食品监管玩忽职守罪的共犯问题尚未得到立法认可。非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既有竞合犯和牵连犯的罪数形态,也有数罪的罪数形态。至于食品监管渎职罪,其罪数形态问题因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而引起,而其共犯形态问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是指在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危害食品安全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是当前刑事政策打击的重点。危害食品安全案件具有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关注度高、涉案人员众多、线索证据庞杂等特点,处理难度较大。笔者就审查起诉工作中办理此类案件遇到的问题与思考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解读一:定义明确覆盖广泛对食品召回和不安全食品的定义做了明确规定。同时《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覆盖了全国数量庞大的食品行业和企业。目前我国28大类525种食品都被纳入了食品安全质量准入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收集、分析与处理有关食品安全危害信息,从而保证将所有食品纳入召回的范围。解读二:危害调查验明正身判定食品是否属于不安全食品,应当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此外,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应当准确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  相似文献   

10.
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仅包括生产、销售问题食品的行为,而且还包括非法生产、销售违禁原料的行为、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非法广告的行为以及相关监管主体的渎职行为。针对这些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形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体系。但是,学界目前对这一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有必要全面梳理我国《刑法》中与危害食品犯罪相关的罪名,分析这些罪名之间的关系,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之罪名体系的理解与适用。  相似文献   

11.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近几年,由于我国加入WTO,国际间的进出口贸易增多,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对外贸易壁垒也不断的加剧和深入。本文从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入手,对食品和食品安全加以界定,并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以及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了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科技的发展使食品的品种、色泽、成分等出现了不同于传统食品的较大改变,但也使得食品生产、销售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加。近十年来,我国每年都会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不仅让企业的信誉扫地、走向破产,更是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实,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我国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五月份,欧洲各国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引发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人是铁、饭是钢",调侃饮食重要性的诙谐语气背后,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密切关注。在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实用主义方针不仅没有过时,还能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科技的发展使食品的品种、色泽、成分等出现了不同于传统食品的较大改变,但也使得食品生产、销售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加。近十年来,我国每年都会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不仅让企业的信誉扫地、走向破产,更是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实,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我国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五月份,欧洲各国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引发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人是铁、饭是钢",调侃饮食重要性的诙谐语气背后,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密切关注。在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实用主义方针不仅没有过时,还能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和解、调解、行政处理、仲裁、诉讼是五种食品安全纠纷的解决途径,食品安全纠纷具有的食品危害滞后性、纠纷主体力量不均衡性等特点,平衡纠纷主体地位、强化社会团体功能、发挥行政机关与仲裁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是完善食品安全纠纷解决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王扬  刘晓莉 《河北法学》2015,33(2):42-48
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对转基因食品多重危害属性(实然性危害、可能性危害、精神性危害)的监管要求,而具有社会权力和风险社会理论依据的社会监管,对解决传统监管在权力垄断、手段有限、范围局囿、目标单一的问题上意义重大。然而,社会监管受科技和法律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实现。提高转基因食品的研发技术和认知水平、增强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和对社会权力的保障性能够较好地解决社会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内目前最敏感的话题之一,世界各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逐步趋于完善,而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危害却不断的发生,制度的缺失和没有得到严格遵守不得不令人反思。本文将着重分析《食品安全法》构建的监管体系,并对其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7.
论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之风险分析原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对食品中存在对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价,通常包括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殚(risk 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个部分;风险分析是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理念;探索该原则在我国实现的法律机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利于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8.
任晓燕 《法制与社会》2010,(33):278-278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问题食品"的品种涉及了百姓餐桌的各种门类。《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为什么食品还是不能安全?原因究竟出在哪里?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简要的考察与思考,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明确了统一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生产经营者保证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加强了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食品广告的监管,明确了食品安全的事故处置机制,加大了对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离不开食品这一基础物质条件。近年来,在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转而更重视食品的卫生与安全特性。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以前的食品生产、销售模式,同时在食品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下,食品周转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食品生产、销售、周转模式的改变,也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食品安全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