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离婚协议中夫妻间房产赠与条款应视为一种有目的赠与行为,在离婚这一目的条件成就后,即使房产尚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也不允许赠与方任意撤销赠与。离婚协议约定夫妻一方或双方房产归属子女的,并不是第三人利益条款,而应视为夫妻一方或双方允诺向子女进行给付,属于"经由指令而为交付"的合同,子女并未取得直接请求父母履行给付的权利。夫妻双方诉前达成的离婚房产归属约定在诉讼离婚中则没有法律拘束力。  相似文献   

2.
各地案讯     
大调解为12年离婚纠纷画上句号2008年5月30日,河南省嵩县纸房乡村民郭某和其妻王某分别在离婚协议调解书上签字同意离婚。持续了近12年的离婚纠纷以郭某同意王某一次性支付3个孩子8000元抚养费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3.
离婚协议是一个复合协议,既包括解除婚姻关系的形成行为,也包括夫妻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的附随行为。形成的身份行为为要式行为,未经登记不生效。附随行为的效力附随于形成行为,形成行为不生效,附随行为亦不生效。协议离婚之财产分割,不存在赠与问题,不适用赠与合同规定。离婚协议约定夫妻一方或双方财产归属子女,属向第三人给付合同中之经由指令而为给付合同,对不履行给付之行为应适用《合同法》规定追究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引出 案例:A起诉B离婚,C是A、B的夫妻共同债权人,D是AB的夫妻共同债务人。此情形下,在A与B的离婚诉讼中是否应该追加C和D作为本案的第三人参加诉讼?以上是本文提出来探讨的问题,即:离婚案件中,夫妻的共同债权、债务人能否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5.
离婚协议中双方当事人通常会订立赠与子女财产的条款,现实中存在子女依据离婚协议诉至法院请求离婚协议当事人履行的案件.法院对此类条款的性质、效力的认定存在很在差异,导致判决结果也各不相同.本文拟从此类条款的性质入手,探讨此类条款中赠与方是否享有撤销权、受赠方是否享有请求权,提出针对具体情形解决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琼  王庄 《法制与社会》2013,(32):57-58
近年来,城市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婚后财产分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多数的离婚诉讼案件都面临共同财产分割的难题。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婚姻双方平等的享有处理权。但一方未经另一方的同意,且逾越日常家事代理权,将共同财产支付给第三人,这种情况在离婚诉讼中十分常见。本文主要就这种情况以案例介绍的方式展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为与“小三”结合,江苏省苏州市的戈登庆经历五次离婚诉讼,终于与妻子钱芸花调解离婚,但他在离婚时故意隐瞒了部分夫妻共有财产。钱芸花得知真相后愤而起诉。然而,离婚调解书上那条“原、被告双方无其他财产纠葛”的兜底条款让她错失了大部分财产。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案情2005年,王某(男)与李某(女)登记结婚,次年生育女儿王某乙。2009年10月,王某与李某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离婚协议约定:王某在婚前购买的一套面积为116平米的房屋,房屋产权属男方所有,离婚后,该房屋归女儿王某乙所有,由李某和女儿居住,离婚后男方自行解决居住问题。2012年1月,王某与李桌双方进行了复婚登记。2014年12月。  相似文献   

9.
张洪波 《法制与社会》2011,(10):297-297
离婚协议中的财产赠与属于夫妻双方对财产的处分而非分割。婚姻中的财产关系与身份关系相对独立,同样应受合同法的调整。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离婚协议中的财产赠与可以撤销。  相似文献   

10.
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的焦点在于诉讼欺诈的界定以及侵权责任的法律构成等问题。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在构成上的独特性为,行为人通过取得法院的生效判决书或调解书,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利。为规制诉讼欺诈行为,在立法上应赋予案外第三人一种申请撤销已生效判决书或调解书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李景忠  汤锐 《江淮法治》2011,(16):34-35
近日,寿县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离婚后,妻子给付丈夫8万元。 2004年王某与黄某恋爱结婚,2006年王某生育一女后便外出上海务工,黄某在家务农。王某在上海务工期间每逢节假日都回来与丈夫徐某及女儿团聚.夫妻俩虽分居地.但感情也很好。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在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夫妻双方在办理离婚登记或调解离婚时约定,将夫妻共有的房产归子女所有;但离婚后一方反悔要求撤销赠与而诉至法院。这种在离婚协议中约定夫妻共有财产归子女所有的条款,是否为赠与、可否适用《合同法》、又可否撤销?司法实务中存在较大争议,大  相似文献   

13.
纪闻 《中国检察官》2021,(19):50-54
利他合同纠纷中常见的争议焦点是合同约定不明时如何认定第三人是否享有权利。民法典正式确立了利他合同规则,但未规定合同约定不明时的利他合同第三人权利解释规则,司法实践中也尚未形成具有解释力的第三人权利认定方法。比较法中的传统第三人权利认定方法"当事人意图考察"存在"双重意图困境"和"意图虚化困境"。结合利他合同制度史和第三人权利正当性理论而提出的"原因关系考察+合同对价考察"方法,具有法理基础和民法典规范基础,其可操作性也可在现有的离婚赠与条款、货物运输合同等利他合同纠纷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案情]邹某与章女于一九八○年初结婚。一九八二年十月邹某听说章女与同厂男工王某相处较好,便怀疑章女与王某有不正当关系,并多次与章女吵架。次年四月章女向某县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经过深入调查,并未发现章女有生活作风问题。经调解,章女与邹某和好。后因邹某疑心未除,夫妻关系再度恶化,章女遂携带衣物回娘家生活,一九八四年六月再次诉请离婚。一九八五年六月经县法院调解,章女与邹某双方自愿达成离婚协议。六月二十日双方到县法院领取调解书时,章女签收了调解书,但邹某却要章女写出离婚后不与王  相似文献   

15.
陈琦伟 《法制与社会》2010,(18):250-250,273
自2001年4月28日新婚姻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婚姻法法律实践又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司法实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有必要对我国婚姻法中离婚规定进行探讨以为日后婚姻法的完善增砖添瓦。本文就离婚诉讼的判定离婚标准问题方面、协议离婚制度的完善以及离婚诉讼中的亲子鉴定等方面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妻子的爱,丈夫签下了净身出户的离婚协议,甚至将父亲赠与自己的房产也拱手相让。然而,离婚后,他发现了前妻曾经的出轨行为,愤怒的他拒绝履行离婚协议,但却换来儿年半的刑期。  相似文献   

17.
婚姻登记机关的行政登记离婚与法院的诉讼离婚是我国解决离婚纠纷的法定方式,维护了婚姻当事人的离婚自由,但在未成年子女利益方面缺少应有的保护机制。父母离婚的随意性给未成年子女带来极大的伤害,在婚姻法、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中应确立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考虑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婚姻法和后续的司法解释确立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之诉的制度内容,但实践运行状况却并不理想。现行制度框架将离婚损害赔偿之诉与离婚之诉的关系定位为多重关系,此种混乱定位是造成实践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离婚损害赔偿之诉在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诉讼,但为了审理的方便,可以用诉的合并理论解决离婚损害赔偿之诉与离婚之诉审理时的竞合,并需要从诉讼要件、合并类型、审判程序等角度解释如何合并,以保证审判的正确。  相似文献   

19.
[基本案情] 王某,男,35岁,吉林省农安县人,住农安县永安乡艾干吐村。 王某之妻刘某自1998年开始与丁某通奸,2000年4月10日下午,丁在王某家喝酒,晚上睡在王家东屋,夜间12点多王妻偷偷来到东屋与丁某发生关系,不料被王某发现当场抓获,后丁某逃跑。刘某在其丈夫王某的逼问下,承认了与丁某通  相似文献   

20.
目前离婚案件在司法司法实践中往往到最后演变为抚养权之争和财产权之争,而对共同财产的分配问题,往往决定着双方最后能否达成协议离婚的关键.而离婚协议中将房屋等财产赠与给子女的效力性问题往往被忽视,本文将对离婚协议签订后夫妻在后续在不同模式离婚的情况下就离婚协议的效力性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