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分析电子政务环境的内涵和其与政府行政创新的关系入手,通过对各国政府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创新实践的总结,概括出对于中国政府的启示,最后从政府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理念、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和行政过程的创新总结出可供中国政府采用的行政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秦浩 《电子政务》2012,(8):91-94
介绍了《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一书的内容架构及其遵循的"理论—方法—实证—政策"的思路脉络,认为该书首次从行政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对电子政务进行了系统研究,拓展了电子政务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该书对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两个创新、三个探索":一个突破是指建立了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互动分析的理论框架;两个创新是指在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上有创新,也在实证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创新,开发出一套可用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的电子政务测评方法;三个探索则是指构建了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政务变革"的五阶段模型及其相匹配的阶段性策略,对当前一些主流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再思考,将中国电子政务放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动态演进中权衡电子政务的各种策略组合。  相似文献   

3.
从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关系看,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政府和公众关系方面看,实行电子政务,政府的行政组织结构中间管理层将缩减甚至取消,从而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  相似文献   

4.
将行政生态学引入电子政务分析,并发展到量化分析阶段.通过研究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生态匹配关系,将公共行政理论分析与实际国情测评结合起来,为探索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道路,提供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视野中政府行政流程再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振  魏琼 《电子政务》2005,(22):47-52
科学、合理的行政流程是电子政务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对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特征进行了基本界定,并阐述了传统行政流程在网络环境下的弊端,进而提出了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流程再造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夏义堃 《电子政务》2011,(11):69-75
将电子政务建设置于不同政治行政生态环境进行考察有益于从更广阔的视野研究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环境要素。从政治行政的视角分析电子政务建设,探讨了社会民主化程度、政治领袖、组织体制、行政理念、行政方式、行政文化以及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因素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深远影响,并指出只有保持政治行政环境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提升我国的行政管理水平,就要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目标、环境以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内部运作流程构建,探索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勤  窦高涵 《电子政务》2012,(11):44-48
阐述了政府能力的内涵与结构以及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手段作用;从政府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出发,以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践分析了电子政务对政府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论述了电子政务发展与政府能力提升的密切关系,包括促进政府社会管理能力、行政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卓德红 《湖湘论坛》2004,17(3):82-83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从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政府信息化中一步步从容走来。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和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更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具体要求,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时期。第一、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可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  相似文献   

11.
产业市场主体对象从市场供需的角度,电子政务产业具有两大主体对象:政府-需求方:行政机构-行业管理机构-专业机构需求描述:政府行政机构政务信息化,政府行业机构政务信息化,政府专业机构政务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专业园区管理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属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市场的客户主体是政府,而中国庞大的政府和相应的公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刊今年推出一个新栏目《CPA(ChinesePublicAdministration)评论》 ,该栏目将集中力量阐述中国行政管理实践与理论中的热点问题。本期是电子政务专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全世界 ,也深刻影响着政府 ;各国政府都以构建电子政务为要务。我国政府也积极应对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行电子政务 ,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本期的专稿中 ,张成福教授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分析电子政务的实质。论文指出 ,电子政务并非单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政府部门 ,其本质是建立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政府治理典范 ,实现善治 ,促进善政。唐钧的专项研究具体分析了电子政务的终端%D%D政务网站。论文从全球政府网站的现状入手 ,介绍了当前国际权威机构的政务网站测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一流政府网站的五大原则。党秀云和张晓两位同志探讨了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论文介绍了多家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 ,归纳出反映电子政务发展阶段本质的五大特征 ,并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乔立娜 《电子政务》2012,(12):81-87
简要综述了第30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分议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公众信任"的研讨热点:在电子政务情境下,公众信任如何概念化;从政府内部运作与外部公众媒介视角考察电子政务如何影响公众信任等。概述了与会学者对电子政务发展对公众信任的影响与作用的主要观点:电子政务发展能够较大程度提升公众信任,但对公众信任的基本价值取向难有实质性突破,对挽回各国政府的信任危机难有大作为,并将引发新的公众信任危机等。介绍了各国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增强公众信任的主要实践。总结了国际社会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增强公众信任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浅谈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及国外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体制影响的介绍,重点论述了我国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以及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各国政府信息化立法趋势和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艺 《岭南学刊》2003,(6):29-32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国政府信息化立法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一方面是政府行政信息资源的管理而带来的立法问题,另一方面是建设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管理和规制问题。各国政府信息化的立法特点体现在:政府信息化的立法推动了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推进了行政改革;在立法范围上,涉及到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内容、电子政务建设、技术标准和安全方面的政府信息法律制度;在立法方式上体现了灵活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20 0 4年 7月 14 - 18日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行政学国际会议 ,主题是电子治理 (e -governance)。这次国际行政学大会年会专门聚焦电子治理、电子政务 ,充分说明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已经在国际行政学界受到广泛、高度的重视。因此这次大会的召开 ,对国际范围内的电子治理、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而且也可以预期其必将对各国政府的电子治理、电子政务的推动、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电子治理、电子政务领域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很多。从公共管理、政府发展的角度看 ,电子治理、电子政务之值得重视 ,主要在于其能够…  相似文献   

17.
随着更多厂商的参与,2003年电子政务建设呈现出强烈的上升势头。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应用正在从局部应用、网络化,向着服务电子化、互联互通、协同应用发展,具体表现在:电子政务发展目标日趋清晰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逐渐明确: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管理水平、政府服务能力,增强地区知识吸收能力、优化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缩小地区间  相似文献   

18.
从探讨电子政务、行政生态、行政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诠释了三者递序促进的逻辑关系,进而探寻通过电子政务发展优化行政文化、净化行政环境的途径,以期达到改善行政生态、提高行政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05,中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5,中国进一步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政风建设;2005,中国人的“国”网中央门户网站出台,门户为王的时代即将来临;2005,农业信息化构建中国和谐信息社会;2005,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2005,中国制定信息化战略;2005,中国首份信息化战略报告《2005中国信息化报告》出台;2005,中国网民数量突破1亿大关;2005,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出台;2005,……2005,对中国电子政务来说,无论从各个角度都是备受关注的一年。行政体制改革,政务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农业信息化升温,务实消除不同地区的信息鸿沟,构建和谐信息社会,成为2005中国电子政务政府政务“创新”“务实”的主旋律,真正在信息社会一步步落实“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而从电子政务建设角度上,在经过近几年硬件网络基础建设热潮之后,2005年成为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转折点:业界开始脱掉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虚热”外表,而把“务实”放在了首位;不再一味追求信息化速度和单纯从某个具体应用考虑问题,开始从整体角度考虑整个政府信息化架构层面的问题,对政府信息化资源整合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讲求“实效”的阶段。2005年,是中国电子政务“承上启下”的一年: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上,启上亿网民之下;承“十五”之上,启“十一五”之下;承国网之上,启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之下;承资源的共享之上,启信息的公开之下。本篇《电子政务:2005》力求全面综述汇编中国电子政务在2005年度的关键点,并以主题词提炼的形式加以回顾陈述。  相似文献   

20.
政府电子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政府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政府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实现无纸化政府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会对政府管理职能及行政制度进行有开拓性的转变和创新,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我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