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关系还是弱关系更有利?过往研究以社会资源命题为基础,或强调关系强度和其所链接的社会位置之间的相关性,或强调区别于经济交换的社会性互动,造成非强即弱的理论困境。着眼于社会资本的条件性来源与回报,关系强度专属于异质性资源,强关系专属的权力资源,对公立部门职业获得机会存在正影响;弱关系专属的信息资源,则对私立部门职业获得机会存在正影响。两种正影响皆随行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利用台湾地区1997年社会变迁数据,海克曼概率单位模型的分析结果支持"关系强度资源专属性的公私部门差异假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探讨志愿者管理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志愿者为例,尝试运用强关系、弱关系、结构洞与社会资本理论探讨志愿者管理与开发议题,认为可通过运用社工工作实务、建立网络认同规范、开发同伴自助团体与拓展社会资源采实现志愿青社会资本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生态移民社区兼具农村与城市社区的双重特征,社会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其治理陷入困境。基于社会融入理论,比较不同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特征,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入可分为经济融入、社区融入和政治融入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研究发现,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结构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主体责权不明、社会组织发育不全、移民参与不足等治理困境。通过统一行动目标、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与赋权于民等方式,可以完善生态移民社区的治理路径,促进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结构进行的考察表明,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结构遵循交往圈假设,即最高为典型特殊信任,其次为非典型特殊信任,再次为非典型普遍信任。其中,典型普遍信任最低;城市新移民以朋友代替亲戚、同学或同乡为最信任的对象;从信任感的建立机制来看,亲戚是城市新移民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交往对社会信任建立的负功能大于正功能。这一结果显示,关系的断裂使得城市新移民社会信任的建立过程更加艰难,新移民呈现出交往但不信任的倾向。为提高社会的整体信任程度,外来移民的社会信任特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甘肃扶贫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以H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迁出地与迁入地之差异性,扶贫移民从迁出地到迁入地的社会适应性状况将产生较大变化。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状况可从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侧面展开论析。通过对甘肃H村移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适应性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结论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三个假设,即从迁出地到迁入地,生产方式的改变越大,移民的适应性越弱;生活方式的改变越大,移民的适应性越强;社会关系相处的越融洽,移民的适应性越强。  相似文献   

6.
关系研究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一个标志性领域。关系具有义务性、差序性和对抗性的特征。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假设”与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相互矛盾的原因在于中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结构差异和制度差异。中国源于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结构为工作信息通过强关系传递提供了压力条件和动力条件,而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为工作信息通过强关系传递提供了生长条件。关系的存在与其说是源于文化因素赋予社会关系的义务性和差序性,不如说是源于制度因素赋予社会关系的对抗性。关系的对抗性是社会关系在公共领域中工具化和政治化的结果,也是关系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新增长理论的出现导致了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内生化,并将不完全竞争和R&D理论引入增长理论,从而为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有诸多借鉴意义。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政府在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减少社会激励结构的扭曲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的同时,面临转型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等困难。劳动关系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在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时期的广东不断出现。本文通过对杨正喜教授的著作《国家、资本、工人与广东地区劳资关系研究》进行评述,尝试探索分析劳动关系新变化与对策问题,以及著作对完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推动社会和谐、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对中国外向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转换提出了迫切要求。西方新增长理论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来研究,通过模型说明人力资本、知识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的自我积累、自我演进机制,不但适用于发达国家,也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在研究中国的增长方式转换时,可以通过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网相关理论及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研究应借助国外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强关系力量"假设、结构主义网络论、资源论的社会网络理论,与资本论的社会网络理论以及国内的"差序格局"等相关社会网络理论,对中国特有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但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要考虑本土化的问题,要基于中国现实挖掘出更多的新问题,拓展社会网相关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依据"先赋"和"自致"、强和弱两个维度,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支持网可分为"先赋强关系"、"先赋弱关系"、"自致强关系"、"自致弱关系"四种理想类型。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先赋型关系为农民工在新城市中站稳脚跟并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城市中建构出的自致型社会支持对其发展也同样非常重要。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在先赋和自致的关系基础上存在着强、弱关系变化的可能性。由于在经济分层中的底层地位、作为陌生人的"历史"缺失和地域文化的排斥,农民工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出自致强关系,他们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而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只能栖居于城市边缘。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上大学已经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一批批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也同样是影响其职业获得的要素。本文认为,在众多影响大学生职业获得的因素中,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络越来越发挥优势作用。大学生找工作,拼的不仅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型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制度性结构、机制性结构和主体性结构共同构成了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系统性结构,也是认识和理解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型的基本脉络.中国的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型,既遵循转型社会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的系统性改革,才能化解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型的现实困境,推动政府与企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理论前沿     
如何认识中国社会新结构宋林飞在《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既受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又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我国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扩张态势,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先富群体的政治化、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化,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新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表现为人力资本日趋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是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以地铁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20年27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考察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地铁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且回归结果高度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地铁建设引发的外商直接投资、绿色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升级是地铁影响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机制;地铁建设对城市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在三线城市、西部地区以及非资源城市这一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为交通强国背景下我国如何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充分释放地铁建设的绿色发展动能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深化,城市社会多重矛盾并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影响城市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典型群体性事件,探究了城市社会稳定风险的特征与衍生机制、制度脆弱性的特征与评估方式。制度脆弱性是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重要因素,脆弱制度不利于应对重复风险,甚至降低社会运动燃点。因此,要以建设弹性的社会治理体系为突破口,通过建设包容性决策过程和回应性强的风险沟通,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课题:大力培育农村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而农民的低素质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培育,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正向作用,剖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特别分析了要对二代城市移民进行人力资本培育,包括改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是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加速经济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及其由此引发的矛盾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而霍华德所著《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超越了城乡对立思想的禁锢,对未来的城乡结构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并深刻描绘出美好愿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作者对《明日的田园城市》原著作了初步研读,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简述,以期为成都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实现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蔚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2):84-91,127,128
本文以流动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中国"新"技术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与移民经历相关的生活故事,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移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索性研究。我们从访谈数据中抽象出被解释变量:主观幸福感;解释变量:职业前景、婚姻状况、国内社会网络以及日本社会网络。通过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拥有较强的国内社会网络及日本社会网络都是解释移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特殊的移民群体里,婚姻状况也是另一个决定中国"新"技术移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还发现,掌握较多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中国"新"技术移民的这种跨国界流动行为体现出更多的"过客"属性,而非"移民"属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正在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快速迈进,诸多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要素也正向制造业融入,二者已进入互动发展阶段。文章立足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理论,深入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不同技术创新互动阶段下,社会资本决定的网络主体强弱关系对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的行为影响,并结合中国塑料城塑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近年来的技术创新进行了案例分析。由此获得的结论是: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关联制造业体系的重要补充,服务业体系的发展必然依托于制造业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互动发展中的网络主体强弱关系与技术创新模式存在一定相关性,弱关系促进探索式创新,强关系促进利用式创新;不同互动阶段,技术创新也存在不同特征,并具有协同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