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民众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不信任主要是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规制的唯科学主义倾向造成的.科学知识在事实上“俘获”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法律规制,并将其锁入在这种被“俘获”的境地中,从而使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规制具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规制之所以体现出唯科学主义倾向,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还是在以传统工业社会中理解风险的方式来理解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风险问题.当下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不再仅仅只是一种运用科学理性的活动,它也需要社会理性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依法治国不仅成为政治精英治国方略的不二选择,也逐步成为绝大多数民众的共识。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法治模式,中国可能实现什么样的法治模式,却是一个不能在短期内达成共识的复杂问题。分析中国法治选择与道德、伦理的潜在冲突,通过合理调节法律与民族伦理以及民众道德观念的关系,实现法律与社会的和解,是中国法治模式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3.
胡道才 《人民司法》2012,(21):44-48
目前我们的案例制度主要关注案例的法律内涵,强调的是如何统一司法尺度、提高司法效率等专业问题,受众也仅限于法律职业共同体,对于一些在法律适用上并无太多争议却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案例并未给予过多的重视。笔者认为,法律是社会管理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民众法律意识相对不足、法律思维仍未普遍养成的今天,法院不能仅仅满足于从个案上解决纠纷,更应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发挥  相似文献   

4.
法律继承     
近代以来,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法律冲突、法律规避,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对西方法律的盲从和对法律移植的盲信,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由我国社会文化自身特点决定的,能够在中国运行得良好的法律,必然是能够为我国社会文化所容纳的法律.当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重新检讨历史就成为必要;当我们认识到法律移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法律现代化的问题,就必须寻找新的路径。法律继承将是一个极为便利亦更加有效的途径。因此,中国法律能够在继承上走得更远一些.  相似文献   

5.
唐华 《法制与社会》2010,(18):182-184
"小产权"房并非准确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充分体现着国家法律的两难追求、政策是否错位、社会心理评价、民众道德诉求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平衡和价值取舍的形象表述。不能期望用单一法律思维或手段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小产权房问题。同时应明确小产权房买卖的无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等于小产权房本身违法,也可能在于其流转过程的违法。本文从法律、社会心理和民众道德诉求的角度对该问题加以了阐述,以期作为政府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一方参考观点。  相似文献   

6.
非律师执业在中国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非律师执业被中国法律明文禁止,而又大量存在;既对于司法秩序的形成及运作形成干扰,又为基层民众解决了部分法律问题,并以法律基本知识、成熟的社会经验及人脉始终占据法律服务的低端市场的部分份额,与执业律师形成竞争.本文从非律师执业的违法性与存在的社会价值性的视角入手,探讨非律师执业产生的原因,并希望通过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探讨,对中国现行的律师体制及司法体制的改革作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徐忠明 《法律科学》2007,25(1):15-24
作为雅俗文化交融的产物,竹枝词可以成为研究法律文化的素材.清代竹枝词即对民间社会好讼或健讼的风气、乡民争讼的原因和技巧、衙役视诉讼为利薮的现象以及诉讼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其关注的法律问题的焦点,乃是帝国衙门的贪污腐败与乡野民众的诉讼风气.这两个问题构成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问题,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也代表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8.
王启梁 《法学家》2012,(3):1-17,175
李昌奎案代表了一类"简单的""难办案件",无论法官如何决策,处理结果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该案反映出这是一个法律世界观缺乏整体性和融贯性的时代。民意、司法与政治之间复杂的互动,以及社会对刑事司法系统的不信任,虽非中国特有的问题,但暴露出部分中国司法人员和学者对司法公信力、合法性、稳定性的理解是单维、偏颇的,缺乏健全的司法理念。经由对该案的讨论,本文强调,司法应该弥合而不是加大法律与社会的差距,如果司法要参与社会变革,它必须满足民众对公正的基本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得以在事件流中辨识法律的社会意义,多元的法律世界观有可能获得融贯。  相似文献   

9.
谢璐 《江淮法治》2012,(16):27-27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了一个延迟退休的建议。延迟退休的话题与社会的老龄化密切相关,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由于牵扯面广,影响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利益较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确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5年,王斌余案掀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农民工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再一次直逼当下的行政制度。在法理与程序上毫无问题的判决结果,却引起公众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在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当我们直视王斌余案的背后,审视当下农民工法律地位和现有法律机制与行政制度,我们所作出的思考不仅是一个案件的结果,而是我国目前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宪法语境下,法律保留虽不能从依法治国原则当中必然导出,但其本身的法治意蕴却与后者神脉相通。这一法治逻辑在抑制行政权、保障公民权利之时,又受制于内生其中的民主逻辑而无力约束代议机关本身。对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的当下中国复杂社会,此种张扬立法权而抑制行政权的古典法治模式可能无法有效回应社会的挑战。对此,法律保留设计宜拿捏分寸,恰当收敛保留密度,并借助其他制度共同平衡强大的政府与公民自由权利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12.
民众法律认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民众的角度来理解法治,认为民众与法治的关系是法治的根本问题。如果法治是以确立民众在法治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民众对法律的真诚的信仰作为最终的目标,那么,在中国的传统和观实的压力下,要实现这一目的,民众的法律认同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本文初步探讨了民众法律认同的概念、特点、意义、内容、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召开后,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主要亮点是总布局五位一体战略体系。这就要求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国家架构上已经将生态环境设定为基石,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是制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环境法制建设是关键环节,环境法律实施是必要路径。目前我国环境法律执法不顺、权责不清,民众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缺少参与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需要迫切全面审视环境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探讨并寻求环境法律有效实施的对策,解决中国环境法律实施弊端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家社会化态势在中国呈现得迅猛而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动力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力量的迅速壮大。当下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引起的国家与社会的不适应症,表现出明显的管理失控、立法滞后、运行失序等症状。在此进程中,检察机关理应承担更为艰巨的历史重任,用法律监督填充国家社会化留下的监管真空,拓展监督范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重国家而轻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玮 《法学论坛》2002,17(6):10-16
当政策的性质决定了广大民众不可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发地积极参与综合治理 ,由政府强制性地实施该政策就是必要的 ;这种强制活动不能依赖于政府对政策的政治责任 ,必须要有相应法律的约束和保障。综合治理的政策实施方式既不能解决强制性及法律保障问题 ,建立经常性的工作体制 ,又不得不解决由于实施体制不适应而逐渐积累形成的严重治安问题 ,造成了波浪型实施“严打”的现象。综合治理将会逐步由政策实施方式为主的阶段进入以法律实施方式为主的阶段。当前 ,实现这个转变的法律、体制与观念等条件还不够充分。采用法律实施方式及其体制的核心问题 ,是从社会治安出发 ,科学合理地调整党政之间、各国家机关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 ,使发展经济与社会稳定的政策之间保持平衡 ;以民众享有的社会安全保障的权利为出发点 ,把政府放在为社会和民众服务的位置上 ,强化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漆多俊  漆丹 《河北法学》2006,24(11):19-23
法律是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书.在社会利益资源总量特定的情况下,为了充分维护普通民众的利益和权利,必须控制国家公共权力部门的权力,防止因其滥用而侵犯民众的权利.法律既维权(利),又控权(力),是"双刃剑".良法和法治的核心和基础是充分体现和维护广大民众的权利,而控制国家公共机关的权力则更是其中的关键.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治国方略转型过程的实质就在于逐步控制权力,否则改革寸步难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控权与反控权的斗争会愈加激烈.必须高度重视和强化转型时期法律的控权使命.  相似文献   

17.
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法条或规则系统,用以安排、测量和调整社会关系,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附带着法律以外的理想、权力和诸种诉求,法律构成了个人生活哲学与社会理念之间关系的折射镜。当下中国本土秩序问题的存在构成了法学知识增量的前提性条件;法律社会学并不止于对规则功效问题的对策式讨论,它还要求对构成了中国法律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进行知识反思。  相似文献   

18.
秦昊 《法制与社会》2015,(4):295-296
执行在司法程序中是对受害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程序保障,而执行难则直接影响了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保护,更影响着司法权威和法律的神圣,执行难引发的各种问题,不仅影响着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同时也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和谐.本文将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入手,分析其执行难的原因,并对相关解决方案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未来我国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治研究》2012,(2):133
我们深信独木不能成林,团结诞生力量,一个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才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务。我们亦相信葱郁的森林需要阳光雨露和广袤的大地,作为法律人,我们同样离不开广大民众,因此我们时刻牢记我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追寻法治理念、实践公平正义,努力服务于社会和民众。安瑞所成立  相似文献   

20.
诉讼社会是社会转型和法治现代化的必经阶段,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快速融入全球化,中国已经进入诉讼社会。诉讼社会具有彰显公民理性和社会文明,彰显现代司法价值和公信,彰显法律与司法的公正性与确定性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征。在当下中国,诉讼社会在表征法律与社会现代性的同时,也存在司法机制扭曲、司法尊严和权威严重削弱、司法地方化倾向加剧、司法行政化日益严重、司法公信力缺失等现代性问题。随着中国司法现代化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这些问题必将在司法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