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官场,就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言之“围城”,身在城外的人拼死拼活想拼进去;身在城内的人,不堪重负而急欲走出来。官场总是与个人利益与个人抱负紧密相连,因而没有做官的人想做官,做了官的人则想做大官。然而,“一入侯门深似海”。官场,永远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永远是权谋竞争的第一大舞台。身处官场,如一叶孤舟沉浮茫茫大海。但是所谓“浮沉全有规”,这个“规”就是为官权谋学,深谙了其要旨,自然会通权达变、聪慧睿智,即使狂风肆虐,也定能泰然把舵、怡情泛舟。本栏目的开设将推出求官、为官、用人之道,不求拍案惊奇,但求与人有益。  相似文献   

2.
做官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事。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基础.做官是职责。做什么样的人,当什么样的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不是一个小问题。当一个人民满意的好官,就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人.脚踏实地地干事.清清白白地为官。  相似文献   

3.
李乔 《政府法制》2006,(6):48-50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也需要“修炼”。掌握了官诀,就能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否则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丢官、掉脑袋。清代官吏“修炼”出不少官诀,这些官诀对于清代的吏治官风起过非常恶劣的腐蚀作用。林同济《文化形态史观》曾举出不少官诀((林氏称之为“宦术”,并认为“宦术的真髓就在‘手腕’两个字”),这些官诀在清代官场上是一应俱全的。其文云“:投桃、报李、拍马、捧场,此手腕也。标榜、拉拢、结拜、联襟,亦手腕也。排挤、造谣、掠功、嫁祸,…  相似文献   

4.
龚平 《政府法制》2014,(35):17-17
苏州胥门接官厅有一座“民不能忘”石牌坊。这个“民不能忘”者,就是曾在苏州任江苏巡抚的汤斌。现在再来读一读这位“廉政如汤”的清官,不无现实教育意义。汤斌不但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而且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他为官早年,就立志要做一个“煮不出官味来”的清官。  相似文献   

5.
宣统二年(1910年),一个叫朱子勉的广东人参加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因修建京张铁路而闻名的詹天佑先生。在拜见詹天佑时,詹天佑对他讲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留学外国获得了一些知识技能,要做一点事贡献国家。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而且做惯官的人一旦没有官做,精神便会十分痛苦。但官不可不做,又不可无。在中国,没有经过朝廷给予你一官职,就没有地位,没有人把重要的事给你做。”  相似文献   

6.
人在官场,自然免不了众多的人情世故和诱惑,而为官之道又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临头大祸。曾国藩能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屹立不倒,自然是有其独特的为官之道,比如他的“为官三不”:  相似文献   

7.
求官术漫谈     
据说过去在中国最一本万利的生意就是做官。一朝黄袍加身,自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弄顶不大不小的乌纱帽,也可以食甘餐肥,车马衣轻裘,享受种种受用不尽的好处。看惯了为官者的作成作福,平民百姓们就不免有些眼热心跳,于是官场也如市场一般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将芙芙众生拨弄得如醉如痴,几千年下来,便有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求官术C一日“跑官”。天上掉不下乌纱帽,要想做官自来寻。虽然古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但也只是“好做”而已,还要看有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官,许多时候还是须下功夫跑上一番的。当年孔子一车…  相似文献   

8.
“法官不可怠慢人民赋予的权力”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第三次在太原见到山西高院的左世忠院长,聊起新时期法院的工作和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期待时,左院长笑着给记者讲了山西平遥县古城县衙署大堂上的这幅关于做官的劝箴对联。  相似文献   

9.
国人官瘾较浓,古来就爱做官,这其中自然有在其位好谋其政的道理。然而,古人为官更多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旧社会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家一夜盘中物,百姓十年口中粮”,做官能捞钱、购田置产、封妻荫子,好处很多。于是,就有厚着脸皮去要、不惜重金去买、削尖脑袋去求的,这是旧社会的官场“现形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但是官进一  相似文献   

10.
汪瑶 《政府法制》2012,(6):29-29
“官人”本意是为官之人,一般是对为官之人的尊称。如《苟子》一书中有“官人益秩,庶人益禄”的说法。《旧唐书高祖本纪》有“官人、百姓,赐爵一级”,显然“官人”是区别于普通百姓的官僚阶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官人》认为:“是唐时有官长,方得称官人也。”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和少数党员干部把为官清廉这一基本政治品格和做人原则底线视为严苛过头,大呼"为官不易",与其冒着风险、敢拼会赢当"能官",不如推卸责任、无所作为当"庸官",搞起片面的"明哲保身"、"爱惜羽毛"的一套,衍生出"为官不为"的消极执政理念,人为地把清官与能官对立起来。清官与能官绝不是对立的,相反,却是人之手足、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行远。清而不能是尸位素餐,必然贻误大好发展机遇;能而不清就是祸国殃民,破坏力更甚。党和人民要求党员干部既当清官,又做能官,正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回避制度是我国古代管理在任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它起始于东汉末年的"三互法",即"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在妻子娘家所在地任职及两州长官不得交互为官。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宋代官员回避制度中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进一步细化完善。亲属回避是指一定服属关系的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衙门做官,如有遇及,则官小者回避,同级官后到者回避;籍贯回避是指官员不得在本州为官;职务回避则是指与在任官员有法定亲情关系、利益关系的人不得担任与其有密切关系的职务。  相似文献   

13.
夜读《老照片》旧杂志,为一只“粗黑饭碗”的照片所吸引。照片上是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生前使用的一只碗。还附了如下文字:“吉鸿昌少时家贫,投身军旅,九死一生,官至宁夏省主席。其父屡以‘做官即不许发财’诫之,吉将军牢记在心,其父殁,吉将军又请人以此诫烧制于饭碗之上,每哺必警,两袖清风。今之为官者,面对此碗,亦当警之。”文以载道的叙说,使照片上“粗黑大碗”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使人对吉鸿昌将军的家风及他本人的作风佩服得五体投地,更使有识之士浮想古今。“做官即不许发财”,含义很明确,就是不能利用官位抑或职位…  相似文献   

14.
略论能与公     
能与公同是为官之要端。所谓能,无外乎指文化专业素质和组织指挥才能;所谓公,则指思想政治素质和“官”德,二者相辅相成。能是基础,“才为德之资”,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无才能则难以担当重任;公对领导者来说是根本,“德为才之帅”,任何一个人并非万能博士,其才能...  相似文献   

15.
1969年大学毕业就“扎根”到山东泰安肥城矿区的梁兴泰,从采煤工开始,一步步成长为肥城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在几十年的煤矿生涯中,他深深体会到,有两件“天”字号大事时刻不能忘:一个是安全,安全搞不好要死人;一个是党风廉政建设,党风败坏了,不仅毁人,也会葬送企业。他担任领导干部二十多年来,不管体制怎么改,机制怎么转,他始终牢牢把握三条原则:做官先做人,做官靠做事,做官为百姓。“搞好一个企业仅靠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但搞垮一个企业一个人就足够了。”———梁兴泰内心的“警示牌”对一个企业来讲,党风好坏,最关键的,甚至在某种…  相似文献   

16.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职大小、官职高低为标尺去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和地位。“官本位”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所有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官本位”在中国存在了儿下年,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其丰要表现是:一是社会充斥着“当官”期待,“做官光荣”、“升官发财”和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二:是制度设计把“官”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相似文献   

17.
廉政的关键是“设官而治”的制度问题。国家的兴衰、党的存亡,应该取决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而不能取决于为官者个人的政绩和威望。设官对象为谁、为官是否优劣,应当尊重民意、由民考察决定。  相似文献   

18.
教学方苞的《狱中杂记》,发觉各家对“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一句中“同官”的注释颇有出入: 1.同官,同样官职。2.同官,同一衙门为官。3.同官,同官县。现陕西省铜川市。查《辞海》“同官”条;同寮也。《诗·大  相似文献   

19.
林治波 《中国监察》2009,(13):37-37
前不久,有关媒体做了一个关于职业向往的问卷调查,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希望长大后当官、当大官。以笔者的见闻和判断,尽管问卷中想当官的不占多数,但确有不少人内心深处最向往的还是做官,通过做官来出人头地。一些人对“官”的迷恋几乎到了以官职衡量一切的程度。在一些地方,把政治地位、医疗待遇、工资高低、住房大小、名次前后、座次安排、专车档次、与会资格、悼词长短、见报与否、安葬何处等,都要与官职大小挂钩。即便时和尚、老道,也往往要用官级来套一套,看看相当于多大的官。  相似文献   

20.
俞思贵 《法治研究》2006,(12):34-34
中国是个官本位意识很浓的国度。自古以来在民与官之间,为官者受人看重,那是因为做官的人毕竟少数,且手中有权,多数人只能终生为民。古时的官,通常被称作“老爷”;现在的官,则时尚地被称为“公仆”。古时的官,除了世袭和册封之外,多数系科举制度的产物,重的是才;现在的官,除了政治条件之外,还要经过组织的考察和群众的推荐,要求德才兼备。古时的好官,崇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代的好官,强调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印象最深、最典型的就是焦裕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