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皮蝇蛆病在养牛地区分布很广,牛皮蝇幼虫主要寄生于牛的腰背部,对犊牛危害严重。天祝县是以养牛、养羊为主的牧业县,饲养牛9.3万头,其中牦牛8.7万头,天祝白牦牛占3.4万头,牦牛皮蝇蛆病感染率达98%以上,其中松山乡黑马圈河村、石门乡维芨滩村等地的牦牛几乎全部感染。此?..  相似文献   

2.
在呼和浩特地区牛皮蝇蛆病的病原是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该病流行的高峰期是5~7月,其中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最高峰.蒙古牛感染率高,平均感染率为83.33%,平均感染强度为2.34条/头;黑白花牛感染率低,平均感染率为0.52%,感染强度为2.00条/头.引起当地牛皮蝇蛆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除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夏河县是甘肃牦牛的主要产区之一,牦牛年饲养量达23.5万头,年存栏量20.8万头。境内由于高寒、低温等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的影响,牛皮蝇成虫活动呈季节性猖獗,皮蝇幼虫病危害严重。 (一)流行病学 据资料记载,早在1953年全县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发现,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为85%。到了70年代末,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在50%以上,个别畜群的感染率高达100%。1984年调查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为100%。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皮蝇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清牦牛皮蝇对生产的危害,探索防治方法,我们对青海省海北地区某牧场的牦牛皮蝇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观察了某些生物学特性。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地区感染情况 1981年4~7月对流行区3个大队部分牛群的1~10岁牦牛进行了逐头检查记录,重点为1~2岁牦牛。共检查160头,阳性135头,感染率84.3%。其中1岁牛65头,阳性62头;2岁牛50头,阳性49头;3岁牛19头,阳性13头;5~6岁牛14头,  相似文献   

5.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 ,其寄生率分别为 84.2 5 %和 70 .2 8% ,寄生强度分别为 18.3 2个和 2 .17个 ;剖杀检查牦牛 114头 ,寄生率为 10 0 % ,寄生强度为 71.66个。经鉴定 ,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 (Hypo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 )和中华皮蝇 (H .sinense) 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 ,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分子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西藏当雄县感染皮蝇蛆牦牛的背部皮下收集到三期幼虫113个,首先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之后提取D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COⅠ基因,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当雄县感染牦牛的皮蝇蛆为牛皮蝇蛆和中华皮蝇蛆。前者(85条)占样本总数(113)的75.22%,为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优势虫种;COⅠ基因序列显示牛皮蝇和中华皮蝇的种间差异为10.8%~11.3%,同源性为88.7%~89.2%;牛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6%,同源性为99.4%~99.9%,中华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4%,同源性为99.6%~99.9%。说明COⅠ基因是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种类分子分类鉴定的可靠靶基因。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以饲养牦牛为主 ,现饲养牦牛近 2万头。据调查 ,本场牦牛的皮蝇蛆感染率达95 .4 0 %~ 99.1 4 % ,属高发区。长期以来 ,本场在试验的基础上先后采用敌百虫溶液、蝇毒磷、倍硫磷注射剂进行洗浴或注射防治 ,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以前 ,国内主要推广使用倍硫磷注射剂 ,按体重6.2 5mg/kg剂量臀部肌肉注射 ,防治效果满意。但倍硫磷因毒性较大等原因已停用 ,加之牦牛饲管粗放 ,性情野莽 ,不易抓缚 ,口服给药比较困难。伊维菌素浇泼剂是一种广谱、高效的驱虫、杀虫药物 ,用于驱杀牛皮蝇蛆效果好 ,安全范围大 ,给药方法简便。笔…  相似文献   

8.
羊鼻蝇蛆病是牧区危害养羊业较严重的寄生虫病,我省牧区的绵羊对羊鼻蝇蛆的感染率达100%,该病是春季导致羊只大批死亡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尚无较好的防治办法,迄今均采用药物注射或口服的办法,不仅操作繁锁、效果较差,并经常出现中毒反应,甚者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9.
牛皮蝇蛆病在民和县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多年来对该病的防治多采用肌肉注射倍硫磷效果较好 ,但由于安全范围小 ,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中毒或死亡。青海省民和县属山区 ,养牛户多 ,近几年遇到不少牛皮蝇蛆病 ,用阿维菌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具体方法是 :阿维菌素片 (青海生物制药厂生产 ,规格为 2mg/片 )按 0 .2mg/kg体重的剂量 ,早晨空腹投喂 ,1周后再投喂 1次。经收治给药的牛 80头 ,以后跟踪调查 ,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该法投喂方便 ,畜主可自行按剂量给药 ,发现有异常可随时治疗 ,另外阿维菌素对体内其它寄生虫也有杀灭作用。笔者认为在农…  相似文献   

10.
1991年5~12月,在甘肃省肃南县从不同生态环境下放牧的牦牛群采血清99份,用ELISA检测莱姆病流行情况,其中采自草甸草原牦牛群血清58份,检出阳性血清38份,阳性率为65.52%;采自灌丛草原牦牛群血清41份,检出阳性32份,阳性率为78.05%。总阳性率达70.71%(70/99)。  相似文献   

11.
在青藏高原东部,中华皮蝇是引起牦牛皮蝇蛆病的优势虫种,受其危害最严重的是1~3岁的幼年牛。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成蝇飞翔季节在5~8月,盛期为7~8月。宿主内脏器官9月份寄生有较多的一期幼虫,继而在10~12(或11)月份达到高潮。11月到翌年2月(或3月)幼虫陆续移行到皮下,发育为二、三期幼虫,3~5月三期幼虫陆续离开牛体。笔者建议,在宿主内脏器官幼虫寄生高潮期及皮下出现幼虫的初期,即每年在11月份对牛皮蝇蛆病进行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牛皮蝇蛆病在甘肃地区的流行动态,2003~2005年在甘肃省玛曲县、天祝县、平凉市崆峒区的3个屠宰场剖检1 827头牛.结果发现,这3个县(区)均有牛皮蝇蛆病的感染,其中,玛曲县、平凉市崆峒区的皮蝇2期幼虫在牛食管的寄生率以10月份为最高,分别为48.5%和7.8%.表明,药物防治的最佳时间为10月份.  相似文献   

13.
羊鼻蝇病在张掖地区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全区六个县的羊只平均感染率为40.5%,感染强度为1~132个。其中山丹县为65.7%,民乐县为85%,其他各县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侵袭,还有不少社队羊只感染率高达100%。据吉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赵辉元教授的报告表明:羊患该病时,毛产量损失10~16.8%,肉减少15%以上。张掖地区约有539000多只羊患羊鼻蝇蛆病,若按此计算,每年仅毛、肉的经济损失即达200万元以上。为了给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有关的科学资料,研究易于推广的有效的驱杀方法,特进行了本调查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牛皮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 (Hypo 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及中华皮蝇 (H .sinense)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类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本病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其中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 5个省 (区 )尤为严重。皮蝇蛆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在动物体内移行造成的组织损害 ,使幼畜发育受阻 ,成年牛消瘦 ,产奶量下降 ,皮革的质量降低 ,其中以对制革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多年来 ,我国对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如采用倍硫磷、阿维菌素注射或浇泼等 ,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15.
羊鼻蝇蛆病是由于羊鼻蝇幼虫寄生于羊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而引起以慢性鼻炎为特征的侵袭病。据笔者等 1984— 1987年调查 ,赤峰地区绵羊感染率为 91.2 % ,强度 2 2 .6条 ;山羊感染率为 5 6 .5 % ,强度 11.5条。为了有效的防治本病 ,我们用碘硝酚、鼻蝇净、虫克星进行驱杀羊鼻蝇幼虫的比较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药物  2 0 0 g/L碘硝酚注射液 :有效成份为C6H3I2 NO3 系沈阳市兽药厂生产 ;5 0 0g/L鼻蝇净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敌百虫 ,系内蒙古赤峰兽药厂生产 ;虫克星片剂 :主要成分为阿维菌素 ,系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16.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牛群:选有布病流行的海力锦等3个苏木的牛群作为猪二号苗对牛群免疫效果观察区。3个观察区有牛27750头。免疫前,1982年从敖日木嘎查送的2头流产犊均检出布氏菌,血检成牛146头,阳性58头,感染率为40%;血检3个苏木的成牛2193头,感染率均为2.7%;血检犊牛3680头,阳性103头,感染率为2.8%。并选与免疫观察区牛群相互接触十分密切的境外和境内两个牧场的  相似文献   

17.
在牛皮蝇蛆病综合防治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观察了自然感染皮下蝇的牦牛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排虫期、排出虫种及不同时间的排虫数等生物学特性。 (一)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托牛:从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场购进,共8头,年龄1~2岁,体重80~150kg。这些牛背部均有可以触及的皮下蝇瘤疱。 2。 饲养条件:以充足的燕麦草人工圈养。牛体表不附加任何收集虫体的设备,让幼虫自行落地后收集。  相似文献   

18.
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四川五省(区)部分地区的黄牛群、牦牛群采集血清,用细胞中和试验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抗体,结果黄牛群BVD/MD阳性检出率为46.15%,其中宁夏黄牛群的感染率最高(55.95%),其次为甘肃(41.48%)和陕西(40.60%);牦牛群BVD/MD的阳性检出率为30.08%,其中四川牦牛群感染率最高(38.46%),其次为甘肃(29.41%)和青海(28.00%)。  相似文献   

19.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牛的传染性疾病。它传染快、危害大 ,造成的死亡率高 ,特别是对舍饲圈养的牛群 ,危害更严重 ,往往造成牛群大面积发病 ,不但使牛的健康受到影响 ,同时也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从而影响和阻碍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它还可传染人 ,危害人体健康。  2 0 0 1年 7月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乡的2 6头牦牛发病 ,死亡 8头 ,致死率为 30 .8%。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2 0 0 1年 7月卓尼县申藏乡某牧民家饲养的 4 8头牦牛中有 11头发病 ,表…  相似文献   

20.
牦牛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牦牛脑内所致。在我县昌台牧区,本病对幼龄牦牛的危害严重而突出。我们在本病诊疗方面作了探讨性改进,效果较好。共手术治疗牦牛脑包虫91头,治愈87头,治愈率达95.6%,现报告如下: (一)诊断 1.发病托牛年龄:4月龄1头(占病牛总数的1.1%),6~8月龄5头(占5.5%),8~12月龄37头(占40.6%),1~1.5岁35头(占38.5%),1.5~2岁10头(占10.9%),2~4岁3头(占3.3%)。可见,1岁左右牦牛易感,发病率达79.1%。 2.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