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宽容与平衡: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不仅是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是刑法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伦理精神。以宽容的眼光看待人性,不仅要尊重人性中利他的欲望,而且要容忍人性中利己的要求,这是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是刑法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伦理精神。而正是中国刑法人性基础的薄弱乃至于人性宽容精神的缺位,引发了中国刑法的道德化危机,并导致了中国刑法在立法制度安排、司法实务适用和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系列误区,因而需要以利益平衡为原则,培育中国刑法的现代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2.
法律天然具有一种道德理性,在其形式的外壳之下,流动着伦理的血液。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法律与伦理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时还会出现激烈的对抗。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出于保护亲情、职业伦理和公务伦理等因素的需要,均确立了拒证特权制度,而中国现行法律体系却切断了传统与当代的自然联系。在溯源传统,镜鉴国外立法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法律与伦理的契合与冲突,对于探寻我国刑事法律的道德认可和伦理支持的正当性根基,重塑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品格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刑法的伦理观,实质上是刑法自身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思想。研究刑法伦理观,不能仅从刑事法律关系本身来进行,而应该将刑事法律关系作为一个有机体置于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研究。所谓伦理观,是指关于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道理和规则的总观念。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是指道理和规则。伦理和道德往往作同义语使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永远充满诱惑力的课题。任何想在更深、更高层次研究法律并探究其最终基础的人,都不能不涉足道德领域。而在法律体系中,刑法也许是与道德联系最紧密的部门之一。它对所有犯罪行为的禁止与制裁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归结为对特定道德目标的追求。比如,刑法中最邪恶的犯罪谋杀,恐怕是最大的不道德。处罚一些所  相似文献   

5.
刑法的道德性与政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传统的刑法概念是分析实证主义的变种。由于刑法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维护秩序,所以必须在秩序形成规律中反思刑法的概念。刑法是对道德与政治的双向继承和超越。通过分析犯罪与刑罚的概念,说明刑法是以道德为基础,以政治为调控的。我国的死刑问题及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在于刑法的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倒置。  相似文献   

6.
论刑法的伦理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法首先是文化的规范,其次才是法律规范,刑法不等同于社会伦理却与社会伦理休戚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伦理是刑法规范的根基。那种主张应剔去刑法的伦理色彩的观点是不足取的。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三个方面考察,刑法的伦理色彩都十分鲜明。只有坚持刑法的伦理品性,才能使刑法真正奠基于公正、合理的基础之上,而不致于丧失其应有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7.
刑法的目的与机能问题,实际就是刑法价值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法价值的问题.每一种刑法价值现背后,都有其自有的哲学支撑,而在当今中国,这种哲学支撑似乎有所缺失.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刑法目的与机能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刑法、法学研究的进步,更能为社会植入一种适应世界潮流的法价值现、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在从警察国向法治国变迁的特定语境中,纯粹的道德伦理规范所要求的义务不宜提升为刑法上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刑法应该保持其收缩性和谦抑性的特质,与民商法和行政法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9.
黄雨健 《法制与社会》2014,(10):280-281
人性作为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结合体,不仅具备了人类道德基础,同时也具备刑法现代化的伦理精神。做到以宽容的眼光看待人性,就要以人类道德作用基础,在容忍人性中利己的要求时,也要尊重人性中利他的欲望,同时这也具备了刑法现代化的伦理精神。目前,在当前的社会中,缺乏人性宽容精神,这也正是中国刑法最为薄弱的地方,导致中国刑法出现道德化危机,并引此而造成了中国刑法在理论研究中的立法制度安排等一系列误区,因此需要以利益为平衡原则,深化中国刑法的现代化伦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梁 《比较法研究》2013,(2):153-160
澳门的刑法文化在中西法律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极具典型性。就发展的历史时期特点而言,澳门刑法文化的发展史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混合管辖权时期(从"单一性"走向"双向性"),殖民时期(法律殖民),非殖民化运动期(去殖民化),非殖民化过渡期(本地化),高度自治期(澳人治澳)。融合中西法律传统的澳门刑法体现出人文关怀、谦抑性、轻刑化等法文化品格。澳门刑法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品格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知法律殖民下的澳门刑法如何完成了本土化,并在这个历程中塑造独具一格的法文化品格。这为当下中国法律移植与本土化乃至中国法的品格塑造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实现"民主刑法"、"公民刑法"、"保护刑法"的价值追求,刑法应当确立全面保护原则,保护公民、单位、社会和国家的法益,对公民法益的保护应处于优先地位。确立刑法的全面保护原则有民主主义、人权理论、限制刑罚权思想的根据,但其必然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应该坚持刑法的全面保护原则入宪,在我国宪法第33条增加一款:"刑法既要全面保护公民的法益,又不得对罪犯适用违背社会道德的残酷刑罚。"并在刑法立法中贯彻落实全面保护原则,补充刑法总则的法律空白,开展合理限制下的犯罪化,还应对刑法解释进行规制,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盂伟 《法学论坛》2004,19(6):74-77
在环境伦理学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种学说。其中,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最低性的道德标准,可以作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环境犯罪,可以发现:环境犯罪是对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利益的侵犯,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价值,环境犯罪正在向一种自然犯罪演化。  相似文献   

13.
伦理建设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存在种种不和谐因素,道德失范是其突出的表现之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道德失范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法律应该以强制的手段守护社会的道德底线。作为惩罚法的刑法应该通过自我完善和严厉打击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但同时应避免刑法万能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伟 《法商研究》2004,21(6):11-15
在环境伦理学中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 (权利 )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种学说。其中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最低的道德标准 ,可以作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环境犯罪 ,可以发现 :环境犯罪是对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利益的侵犯 ,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价值 ;环境犯罪正在向一种自然犯罪演化。  相似文献   

15.
"习惯法权"与中国民法典之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廷泰  眭鸿明 《法学家》2007,1(1):116-121
"习惯法权"相对于国家法律具有"先在性".我国传统习惯饱含着深刻的"法律伦理主义"精神;如果我们抛弃其历史惰性,汲取其注重道德规则法律渗透、伸张个人信念伦理、强调个人社会责任、重视风俗礼仪等精华,并将其贯彻于中国民法典之中,必然有助于民法现代化所需求的"民族性"品格的树立.  相似文献   

16.
赵运锋  宋远升 《政法学刊》2007,24(2):115-119
刑法和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两者都是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如果能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作为调整犯罪行为或道德行为的标准,显然非常重要。应从刑法理论、司法实践及几种道德分类等方面去剖析道德和刑法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7.
侯艳芳 《现代法学》2011,33(4):114-122
环境伦理与环境刑法的发展具有互动性。环境刑法必须遵循环境伦理的导向性指引,同时环境刑法对环境伦理具有能动作用。随着环境伦理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局限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困境,折中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成为环境刑法之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影响着环境刑法的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环境法益的扩容和环境犯罪设置向刑事犯的逐步转化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在保障人权前提下追求刑法的和谐是刑法发展之必然要求和而不同是和谐化刑法的基本要求。刑法具有社会职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只是和谐的基本要求。如果和谐化的刑法不是以保障人权为使命,则其职能是虚伪的,甚至是残忍的。因为这样的和谐不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和谐,而是权力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曾经引起热议的"教授换妻案"为切入点,从对聚众淫乱罪的存废之争的探讨中,揭示其背后刑法与道德风俗之间的内在复杂关系,以期明确个人权利保障与刑法保障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界限,尝试从源头上以犯罪的本质、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和谦抑性原理为视角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曾经引起热议的“教授换妻案”为切入点,从对聚众淫乱罪的存废之争的探讨中,揭示其背后刑法与道德风俗之间的内在复杂关系,以期明确个人权利保障与刑法保障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界限,尝试从源头上以犯罪的本质、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和谦抑性原理为视角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