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翔 《党政论坛》2010,(17):35-37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按照用途可划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地非农化就是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各类非农用建没用地,这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农地非农化的实质就是农地资源由农业利用转为建设利用的重新酉己置。由于农地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农地非农化一般都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2.
论农地社会价值及其核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地社会价值存在的客观依据和现实意义,其次再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社会价值的实现存在不少障碍。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农地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历史现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逐步弱化,在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多地少和国家经济安全等多重的社会约束条件下,必须正确认识、反映和科学计算农地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用土地的非农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用土地的非农化趋向是中国市场化及城市化进程必须慎重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土地价格和分配关系入手,揭示了农用土地非农化的经济诱导机制,对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如何促进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尤其是如何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亟需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厘析地权结构及其变化是决定地租合理分配的核心,也是有效维护各方土地权益的关键。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权-地租"理论视角,在分析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合理分配的应然状况基础上,应从以下三方面推进改革:一是改革征地制度,保障近郊失地农民享有绝对地租的收益权;二是改革土地增值税制度,促进级差地租在中央政府和近郊失地农民之间合理分配;三是实行土地发展权转让制度,促进管制地租在远郊保护区农民和近郊失地农民之间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耕地非农化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耦舍协调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31个省份耕地非农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由于各地区经济、资源差异,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和耕地非农化呈现出不同的因果关系.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方面,从总体上看,都从1998年左右的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的状态,各区域之间又存在差距.因此,要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实行适度从紧的耕地非农化政策;优化耕地保护调控指标的分配结构;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的盲目依赖,促进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物权化立法中农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以期改变农地闲置、农地浪费与农地资源紧张的矛盾现象 ,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加快农村法治化的进程。并认为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农地使用权的出租、转承包等条款 ,同时指出农地使用权不应当继承。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地改革的步伐与土地产权、宏观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管理模式都呈现明显的非协同性特点。这种非协同性变革造成诸多矛盾与冲突,诱发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面对当前征地方式非改不可的现实,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坚持协同改革的方向,立足于农地产权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现实,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市场化收购为主、以强制征购为辅的农地非农化路径,消除各种摩擦和冲突,适时进行相关改革,形成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农地非农化范围的逐步扩大,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自发或被动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因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成为"失地农民"。他们因受教育程度不高,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低,生活来源缺乏等因素逐渐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群体,因此亟待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还不能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达到一致,所以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立足点是农地上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利益。我国的农地物权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那就是社会保障属性,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我国农地物权立法的价值取向是平等、安全而非效率,表现在土地立法上就是重视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社会保障性物权的制度安排中充满了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的财产属性和社会保障属性的冲突。化解社会保障性物权中的内部冲突途径唯有"以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物权化和以物权化促进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地非农化管理的分权取向改革及其情景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行农地非农化“转一征一供”三位一体的中央集权制管理模式的基本规定性及可能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制度分析,揭示了中央集权制管理框架虽然具有阶段必要性,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进展,今后势必要引入基于地方利益独立性的分权取向改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管住总量,放开市场”和“配额管理,市场调剂”两个可能的分权取向改革方案,对这两个方案与现行中央集权制管理框架进行社会福利差异比较分析和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这两个改革方案都能实现高于现行中央集权制模式的社会总福利水平。“配额管理,市场调剂”方案能够更好地与现行中央集权制管理框架相衔接,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地非农化管理的分权取向改革的首选方案。在改革的逻辑路径设计上,提出应当紧紧抓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机制这个枢纽,并沿着可转让配额管理这一方向推进现行中央集权制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制改革创新的连锁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海龙 《学理论》2010,(20):174-176
文化资源所具有的巨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在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资源流失速度空前严重,必须加强文化资源保全。保全文化资源最迫切的是文化资源排查和整理工作,这是保存和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也应成为政府当下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的经济实力和便捷交通为文化排查提供了物质条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文化排查准备了人力条件。排查完成后的人才也有相应的社会需求转型。  相似文献   

1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着眼经济全局深化改革重要的一环,又是新时期农业发展战略的聚焦和升华。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重头戏是产权改革。土地要素配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关键点。农地确权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也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土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农地确权不仅是对不同群体之间土地产权关系的重构和确认,还是一个资源、时间和精力消耗的过程。实践中,各地农地确权试点进度不一、特征各异,且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把握农地确权的政策含义与实践特征,妥善解决确权工作中暴露出的关键问题,对于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土地要素资源配置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用制度中农民权益损害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耕地的非农化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利益的保护是必须关注的问题。现行的征地制度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剥夺农民利益,进行工业化积累是无奈的选择,其中农民的利益损害是巨大的。从征地范围扩大化、产权制度不平等以及征地补偿不合理等方面,分析了征地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损害,并且全面论述了耕地价值的构成。以2000年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为例,量化土地资源价值量构成,表明现行征地补偿中所显化的耕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只是其总价值中的一小部分平均,仅占到耕地总价的16%;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没有体现。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出发,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征地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周建国 《行政论坛》2010,17(3):60-63
农地发展权的建立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保护耕地、农民利益及生态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但我国缺失农地发展权制度。我国农地发展权制度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农地产权虚置,农地主体虚位,农地权能残缺,以及传统农地管理与利用的弊端等。我国农地发展权制度的建构思路为,明确农地发展权的主体归属、实现方式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吴德慧 《学理论》2010,(11):23-24
为了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建立农地流转市场机制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土地供需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土地市场竞争机制是我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构成的三个要素。建立农地流转市场机制需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保护耕地、公平、公开、公正等原则。明晰农地流转的产权关系、规范农地流转行为、推行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构建农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密切关系,学术界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教育促进经济增长及教育具有的经济价值已被世界各国实践充分证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经济价值主要通过教育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对资源有效利用的影响实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基本经济资源是知识。创造财富的中心活动不再是分配资本进行生产,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价值将由利用知识进行创新而创造出来。因而,知识经济含义的核心就是创造和利用知识密集的技术、手段和过程去重组产业和经济,创造和满足社会要求,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其中,知识资源的开发和科技进步是最核心的成分。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说,“知识经济”的直接表现可概括为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产业的高科技化和经济资源的“软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前期经营自主权的下放,现有事业单位的价值目标已分化为经济价值、多元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等三大类.而根据相关的组织理论,社会组织的分化与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运行机制在相互协作中的彼此融合.因而笔者认为,在剥离和部分剥离追求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组织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应转换为由政府创立或主办,主要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制,或同时运用社会机制和国家机制,或主要使用公共资源和国家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公立机构.  相似文献   

19.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已成为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亟需改革。土地私有制的改革方案不适合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生态环境。因此,农地永包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推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地有序流转及规模经营,并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选择。为此,需要按照农地永包制的创设原则,采取渐进式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农地长包制;第二步,实现农地永包制,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要求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处理好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提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当前在陕西资源保护中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其重要任务之一。1.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耕地资源是经济发展中不可代替的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它提供了粮食、油、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是人们衣食生活的主要来源地。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具有基础性地位,耕地资源是农业的基础,只有保持稳定的耕地面积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