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匿与自利是网络生活的两大内在机制,也是网络伦理建构的两大前提。基于隐匿与自利所带来的平等、互利和自由特征,网络伦理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内生性的伦理建构方式,即一种基于博弈的契约论模式。契约论式的网络伦理建构需要一种长期的循环博弈,而网络实名制能够提供这种可能性。但在网络伦理建构中,网络实名制自身面临着权利和功利两重挑战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国际技术贸易反垄断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应当从发展市场经济转变为同时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原因在于,国际技术贸易的垄断行为已经危害了我国公民应当享有的言论自由、科学技术开发的自由、就业自由和平等的自由权.我国的法律传统更为倾向于法律的道德属性,而宪法的司法化为在国际技术贸易反垄断法律制度领域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表达自由是各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是国际人权运动重点争取和保护的基本人权。表达自由有利于促使公民自身内在与外在的和谐,有利于公民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公民有效地参与社会的运行。表达自由也有利于宪政制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使政府忠实地履行职责,有利于宪政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当今社会,如何保护表达自由得以真正实现,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法治国家实现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社会和各国宪法中,迁徙自由一直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得到保护。1982年宪法没有恢复1975年宪法删除的公民迁徙自由条款,我国公民迁徙自由经历了肯定——否定——松动的过程,迁徙自由条款的发展变化是和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新形势下,保障公民迁徙自由、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成为越来越紧迫的要求。恢复迁徙自由在宪法中的地位,废除户籍登记条例,制定新的户籍法,为保障公民迁徙自由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5.
网络实名制如今成为政府导控网络舆情的手段之一,对于网络言论的规范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政府在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上应该以善治为理念,限制网络实名制的运用,对网络舆情给予更多的宽容,采取以导为主,以控为辅的原则,充分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6.
如何取名属个人人格自由发展范畴,姓名权是一种受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对姓名权等基本权利的限制须符合“法律保留原则”,政府机关制定的内部文件并非法律,它无权对公民基本权利作出实质性限制。赵C姓名权案说明政府行政部门对姓名权的基本权利属性认识尚不清楚,如何使我国宪法的基本权利规范转变为足以控制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效性规范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开展跨国界的交易等。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使其影响越来越大,在促进社会进步、解放思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网络实名制的提出,大多数网民却反映出实行网络实名制后,自己的隐私遭到泄露,也不敢随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实名制,这种制度本身就是要净化网络环境,把我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带入到一个"现实"的世界。实行网络实名制在我国一直是争议比较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宪法在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毫无疑问,这是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洋溢表达与热情拥护,也是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直接肯定。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是任何一个法治国家的一项终极义务之所在,法治就意味着国家极力保障公民权利。然而,众所周知,权利的行使是有其界限的。因此,各国宪法在规定人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又对公民基本权利行使做出了相应的限制。就其宪法限制公民之基本权利而言,法律保留原则对于保障基本权利显得尤为重要,事物之内在本质在限制基本权利方面的考量也不容忽视,比例原则作为对限制的限制的审查标准对基本权利之保障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9.
网络反腐是公民以网络的形式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网络反腐提升了公民参与反腐的积极性,从2012年的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来看,网络反腐是一种有效的权力监督的新手段。由于网络反腐的局限性致使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弊端。为此应该推行网络举报实名制;提高公民伦理学素养;建立有效地网络反腐法律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侦查监听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侦查监听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广泛采用。由于侦查监听的采用与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的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隐私权等基本权利紧密相关 ,在使用时 ,常会发生“控制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利益冲突。因此 ,必须规范侦查监听法律制度 ,以确保在惩治犯罪的同时兼顾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在政治、社会、经济等一切领域内,均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对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探讨中,宪法中规定的公平原则应被重视并作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宗教信仰自由是普世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法治的精神财富,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在借鉴域外法治经验、总结宪政教训、全面了解现状、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和落实。本期"学术视点"栏目邀请冯玉军教授组织策划了五篇关于宗教自由与法治的文章。本组文章中,《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通过对508名爱国宗教人士(教职人员)、2059名信教群众以及570  相似文献   

13.
实名制在公共领域受到管理部门的青睐,公共管理似乎呈现出一种对实名制的依赖和崇拜,实名制的泛化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实名制难以跨越已有的法律障碍,难免不去侵扰公民日益珍视的隐私和自由,难以承受执行成本之重,也难以突破本身的制度缺陷,因而实名制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公共管理实名制的泛化,暴露了管理机关态度的粗暴,体现了法治理念的滞后。自编自演的政策制定过程,不仅可能使政策偏离理性的要求,而且会侵蚀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迁徙自由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而迁徙自由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则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基于迁徙自由的户籍制度改革,必须重视对城乡统筹的指导,必须重视迁徙自由时机成熟的确立,必须强调自由与权利的相对性、身份与权利平等、权利与义务对等、所有权益获得是渐进分步式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就必须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限制。但限制权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或保护权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其宪法中建立了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要求。但我国宪法权利限制的法律保留原则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还存在着问题,使得我国现行宪法对一些基本权利的限制已超出了度的边界,使公民理应享有的许多基本权利形同虚设。有鉴于此,应从宪法权利限制的内容、模式和条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就必须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限制。但限制权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或保护权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其宪法中建立了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要求。但我国宪法权利限制的法律保留原则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还存在着问题,使得我国现行宪法对一些基本权利的限制已超出了度的边界,使公民理应享有的许多基本权利形同虚设。有鉴于此,应从宪法权利限制的内容、模式和条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17.
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被19世纪近代各国宪法予以确认,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要求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需要,因而一开始它是以经济自由出现的,具有经济自由的性质。"二战"以后随时代的变迁,迁徙自由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由单一性的权利变为复合性的综合性的权利,随之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具有了人身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等多重属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出版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规则。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为各国宪法所载。但是,这一自由也和其他自由一样不是绝对的,这一点连资产阶级学者也不否认。英国学者沃尔特·格林伍德曾经讲过:“言论自由和其他自由一样,也受到法律的限制。”(《各国新闻出版法》第219页)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奥利维尔·霍姆斯也指出:“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决不允许任何公民在大  相似文献   

19.
网络实名制下的互联网帐号与公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甚至银行卡相关联,往往具有即时通讯、支付结算等功能,包含有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目前,号商向大学生等大量收购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帐号,向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大肆贩卖,已成为诈骗团伙实施犯罪、逃避打击的主要工具.为此,结合司法解释探讨非法买卖互联网帐号行为的法律适用,为...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发展权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自由及其法律保障问题,历来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新闻自由既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又与言论、出版自由存在概念上的细小差别。在我国,新闻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独立权利,包含了两项最基本的内容,即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宪法及相关法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新闻自由法定化的必然性及其实现路径,并论证了对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和传播权等基本权利进行法律保障和制约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