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m系统和Km系统是人类免疫球蛋白(Ig)的两个主要遗传标记[1]。在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Ig抗原性的不同,是由于个体Ig多肽链上的抗原标记不同。这些标记由编码一个特定的Ig链基因的等位基因所决定[2、3]。各个体上的这种标记被称为因子。不同的Gm因子之间的差异是由于IgG的重链恒定区内个别氨基酸发生了置换。目前在IgG的四个亚类中,已检出了三个亚类的同种异型。Gm(23)发现于1966年,是目前已知IgG2m亚类唯一的同种异型,具有G2m23-和G2m23+两个等位基因,但至今尚无检出G2m23-的特异性血清[4~8]。本文应用蒯应松等新近研制的Gm…  相似文献   

2.
Gm和Km因子是人类免疫球蛋白上的两个遗传标记,反映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免疫球蛋白结构的差异,又被称为同种异型(allotype).Gm因子在免疫球蛋白IgG亚类分子的重链上,至今已检出Gm 1,2,3,17,23,5,6,10,11,13,14,15,16,21,24,26,27,28等18种因子.控制每种Gm因子的遗传基因组合成单倍型(haplotype)形式传递.Km因子在免疫球蛋白K型轻链上,常见的因子有三个.检测Gm、Km因子一般以血清为检材. 免疫球蛋白在常温和碱性条件下较为稳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介绍了血痕Gm型检验和测定了中国人400名Gm3、5、因子;204名Gm2因子;180名Gm21因子。应用血凝抑制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抗 Gm(2)血清和抗 D-Gm(2)血清以及 Gm 标准对照血清,选择新鲜 ORh(D)红细胞,用凝集抑制试验,对北京地区269人血清或新鲜血痕进行检验。结果 Gm(2+)分布为29%,Gm(2-)分布为71%。对已确定 Gm(2)型的230份血痕,在室温放置14个月后再次检验,结果与第一次所测血型完全相同。同时对11起案件中的血痕检验了 Gm(2)因子,起到了排除嫌疑人或增加与案件相关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复合物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是人类最复杂的显性多态遗传系统,基因型可达108种之多,是理想的人类遗传标记,已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本文就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和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 血清中存在着一些呈遗传学多态性的可溶性蛋白,Gm为其中的一类,Gm血型用于法医学物证检验,在国内尚稀有报告,现报告三例。例1.1986年3月,某地送来武术刀1把,要求鉴定刀上血痕。该刀刀面铮亮,一侧刃旁见约1.5cm~2浅褐血痕。检验时先按常规分别测得嫌疑人甲、乙、丙三人鲜  相似文献   

7.
ABO血型系统是1901年由Landsteiner首先发现的第一个人类遗传标记.由于ABO血型抗原不仅存在于组织细胞,也存在于体液中,抗原相对稳定,保存较持久,分型已标准化,群体资料丰富,故在法医学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ABO分型采用血清学方法,但其抗原属糖蛋白易失活,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类似的物质,都会影响检验效果.因DNA特殊结构,使得稳定性比蛋白更高,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因此,从DNA水平对ABO基因进行分型更能准确地反映个体的差异,尤其是PCR技术对微量检材的检验,ABO血型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分型法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法医学上[1].  相似文献   

8.
ABO血型系统是 1 90 1年由Landsteiner首先发现的第一个人类遗传标记。由于ABO血型抗原不仅存在于组织细胞 ,也存在于体液中 ,抗原相对稳定 ,保存较持久 ,分型已标准化 ,群体资料丰富 ,故在法医学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ABO分型采用血清学方法 ,但其抗原属糖蛋白易失活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类似的物质 ,都会影响检验效果。因DNA特殊结构 ,使得稳定性比蛋白更高 ,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因此 ,从DNA水平对ABO基因进行分型更能准确地反映个体的差异 ,尤其是PCR技术对微量检材的检验 ,ABO血型系统的分…  相似文献   

9.
沈渭忠  何根兰 《法医学杂志》1999,15(1):44-44,37
本“系统”用VisualFoxpro3.0数据库软件编程,其内核是以四大类具有遗传标记的血液物质如红细胞抗原、白细胞抗原、血浆蛋白抗原以及红细胞酶型为基础,建立概率统计函数库和基因频率数据库,该软件能直接用于亲子鉴定排除或肯定概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HLA(人类淋巴细胞抗原)广泛地分布于人体内众多种类有核细胞表面及分泌液中.该系统的遗传多态性日益受到医学,遗传学,特别是法医学的重视。在法医学亲子鉴定中,由于 HLA 系统有极高的非父排除率(其值几接近于其它已知的24个血型系统的累积排除率),因而国内外在开展这一鉴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王香菊等人犤1犦研制的G1m(3)分型试剂盒,对8个家庭43名成员G1m(3)因子进行了家系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G1m(3)因子是按照常染色体共显性方式遗传。符合文献犤2犦有关Gm因子是通过常染色体共显性方式遗传的报道。G1m(3)表现型检验结果及推测的基因型见表1。表18个家系G1m(3)表现型及基因型家庭编号1表现型基因型2表现型基因型3表现型基因型4表现型基因型5表现型基因型6表现型基因型7表现型基因型8表现型基因型祖父++/++/-++/++/---/-++/++/-++/++/-祖母…  相似文献   

12.
在法医学科研与办案实践中,人血清蛋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很多人血清蛋白具有遗传多态性,呈现出个体差异,能起到个人识别的作用,如型特异性成份(Gc)、转铁蛋白(Tf)、触珠蛋白(Hp)、α1抗胰蛋白酶(α1AT)、某些补体成份、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遗传标志Gm和Km等。有的人血清蛋白在组织和体液中、正常和病态时有不同的分布或表现,因而对法医学检验及办案具有鉴定价值,如前白蛋白(PA)、α1酸性糖蛋白(α1AG)、人纤维蛋白原(Fg)、纤维结合蛋白(Fn)[1、2]、纤维蛋白溶酶原、(Pg)等。人血清蛋白的检验,抗血清…  相似文献   

13.
人类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包括IgG重链上的Gm系统。其中GZm(23)因子除人类外,几乎不存在于其它灵长类动物。在不同人种和群体中,Gm因子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我们用免疫酶联斑点法对372例无关个体血清测定GZm(23)因子。现将检测情况与结果报告如下。一、样品采集和处理血液样品取自医院血库无血缘关系的血样制成血痕备险,剩余的24小时内分离血清,置4C冰箱备用。二、试剂抗GZm(23)单克隆抗体为公发部第二研究所血清室提供。其它试剂为实验室常用试剂。三、检测方法按剜应松等所建立的免疫酶联斑点法Q’。四、结果372份福州人血…  相似文献   

14.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个人类遗传学多态性系统,至1984年确定的抗原达124种。用它来作亲子鉴定或个人识别,有很高的排除率。 HLA在体内分布广泛,不仅以膜抗原形式存在于几乎所有组织细胞表面,还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清、精液、尿液、初乳和乳汁  相似文献   

15.
辽宁汉族人群HLA-A座位低分辨基因频率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迄今所知人类基因组内最复杂、最具多态性的遗传系统,受控于人类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6P21),DNA序列长3600kb,约占人类基因组总长度的1/3000。其中含有224个基因座位,有功能的基因为128个,现发现至少有18个位点存在复等位基因。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  相似文献   

16.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Antige,简称HLA)的被发现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余年,但对其研究进展异常迅速。这种据认为具有诸多神奇免疫功能的同种抗原,已引起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等各方面广泛的兴趣和重视。由于HLA具有极复杂的遗传多态性,故在法医学亲子鉴定时,对有关人员的HLA分型,已作为一个几乎不可缺少的检验项目,被国内外法医界同行们采用。在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血小板同种抗原基因中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西地区壮族和汉族人群中的差异。方法利用基于单碱基延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芯片,对广西壮族地区99例壮族个体和107例汉族个体的染色体基因组上10个SNP位点进行了分型,其中9个位于6个血小板同种抗原基因中,1个位于基因间区。此外,结合Hapmap计划第二期公布的四个人群的SNP分型数据,分析这六个人群的遗传结构。结果广西原住汉族人在等位基因频率上未检测到与当地壮族有显著性的差异位点,但在基因型频率上,rs630014和rs9441951两位点是显著差异的。广西壮族人与广西汉族、北京汉族人及日本东京人的遗传结构相近,但与祖先来自欧洲西部和北部的犹他州居民以及尼日利亚伊巴丹的约鲁巴人有显著差异的遗传成分存在。结论壮汉两族由于历史上的多次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其遗传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近的。  相似文献   

18.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40份精子标本进行 ABO 血型抗原检测。A 型人精子上存在 A 抗原;B 型人精子上存在 B 抗原;AB 型人精液中,一部分精子带有 A 抗原,另一部分精子带 B 抗原。各血型人的精子均有 H 抗原。精子血型抗原为本身所固有,并非来源于精浆。不同人的精子血型抗原含量各不相等,与其供体是否为分泌状态或强弱无直接关系。精子 ABO 血型抗原主要存在于精子的颈部和顶体等区域。  相似文献   

19.
韩缨  乐铁峰 《行政与法》2007,(12):71-73
遗传资源是上世纪末以来人们日益关注的宝贵资源之一,可以分为植物遗传资源、动物遗传资源和人体基因资源。我国是遗传资源保护大国,大量的遗传资源存续于农村地区。当前的遗传资源面临流失和被剽窃的局面,存续状况不容乐观。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地区的遗传资源保护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工作方式。因此,完善法制建设,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鼓励科学合作研究,提高农民素质和保护意识,探索遗传资源利用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是加强农村地区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印度遗传资源立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阻止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消失以及预防对生物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不当利用,规范生物资源和传统知识的获取,确保公平分享因其利用而产生的惠益,印度于2002年制定了《生物多样性法》。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制定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法律的立法程序。由于我国与印度在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流失等方面具有类似的国情,因此,《生物多样性法》为我国制定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法律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