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资源开发活动有着较强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上,直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了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消除武汉市水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损害实际上是一个将水资源利用主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理论分析可知,在纠正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负外部性方面,"庇古税"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因存在实施成本过大和缺乏有效监督而很难施行,应从水资源共有产权的界定上纠正负外部性。根除武汉市水资源开发中负外部性的途径应包括:赋予民众以共有权形式的水资源权、逐渐界定水资源权利与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保护水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水资源优势和科教优势,如何在新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这三大资源优势,是加快武汉建设发展的战略关键.  相似文献   

3.
2014年6月,武汉市以参与创建的试点单位数量全国第一、制定地方标准数量全国第一、终期评分全国第一,创建综合效应全国最优的成绩,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以提升旅游产业内涵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在一个新的高度实现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新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旅游与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在城市规划中应有古迹遗产保护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等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做出符合未来武汉市旅游发展的要求安排。通过武汉历史与经济增长现状提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各类文化活动的场所的合理建议,并对文化风貌街区实施有效保护利用,赋予应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形象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2015年以来。武汉市以打造"世界设计之都"为形象定位,以发展工程设计产业为中心,在城市文化塑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设计产业的主题性、展示场所数量、文化活动数量以及市民认同感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可行的解决途径是:艺术和工程设计产业发展突出水文化个性特征;借助多样化渠道增设展览场所;通过组织更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及将艺术设计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使"世界设计之都"城市文化形象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5.
"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评选项目七大主题之一。2017年11月,武汉"申都"成功,正式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第四个成功申报"设计之都"的国内城市。然而,无论是从整体经济实力、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创意人才规模和结构来看,还是从社会环境氛围来看,武汉市目前在"设计之都"建设方面都面临着许多亟需大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比较全面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就武汉市如何加强和改进"设计之都"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将武汉市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纵观国内中心城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经验,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地域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地理优势,提炼和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的关键举措。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必须打造武汉市城市主题文化并对武汉市城市文化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本文重点是将武汉市城市主题文化定位于“长江文化之都”,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服务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就业、社会交流、文化发展传播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社会的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一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启动,对武汉市经济发展、人文环境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课题以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力图通过全面的数据资料搜集和访问调查,结合信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对武汉市互联网服务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利于武汉市互联网服务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强武汉市水资源与湖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武汉市水资源与湖泊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论述了武汉市水资源与湖泊的现状,分析了武汉市水资源与湖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存因,提出了加强武汉市水资源与湖泊保护的对策与思考,力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及武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都洁 《长江论坛》2006,(2):27-29
加快武汉市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水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将全面提高武汉市水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的效率和效益。在这方面,武汉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成熟的技术力量。本文在此提出几点相关建议以便促进武汉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两岸关系》2013,(9):33-38
2013年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在京举办2013年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于8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设"京台农业物联网技术论坛"、"京台智慧城市建设论坛"和"京台大城市水资源管理论坛"三个分论坛,在5天会期内,400多位两岸青年科学家围绕农产品物流和食品安全、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水资源管理等城市发展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开幕式上,北京测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规划建设"长江新城"、"长江主轴"及"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这是武汉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为武汉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现代化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其建设布局的个性和风格。国务院在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特大城市、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推动武汉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十一五”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仍然是今后的重要工作,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武汉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规划建设"长江新城",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是武汉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的重要抓手,成为武汉长江两岸创新发展的最好机遇。  相似文献   

15.
周昕 《长江论坛》2016,(1):85-87
近年来,武汉市在推进依法治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创建"法治城市"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设"法治城市"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克服传统地方立法模式的弊端,依法保障"法治城市"建设的各项决策顺利实施;充分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城市治理结构多元化;及时回应各类利益诉求,有效化解利益纠纷;有力制裁各类违法行为,维护城市发展建设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6.
王铁  曹莹 《学习与实践》2008,(12):163-168
本研究表明,武汉市现阶段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段,属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初期阶段,预计到2015年前后,武汉市将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高水平反哺期,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大都市配套的都市农业体系。本文根据武汉市工业发展情况,提出了武汉市新农村建设三个阶段的设想,并设计了一套新农村建设中期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此指标体系,将武汉市2087个建制村按其现状分成五大类。本文的研究同时揭示出近几年武汉市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虽有较大增幅,但与其它先进城市和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解决"三农"问题,武汉市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武汉市实际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确定了到2020年前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北京水资源管理应围绕建设世界城市这一核心目标,确保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迎汛安全,充分发挥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是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海市把推进郊野公园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武汉应学习借鉴上海市的先进经验,坚持规划先导、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着力建设一批兼具生态保育、休闲服务、产业升级、农村发展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郊野公园,努力推动形成"大园林、大生态、大产业"发展格局,为打造滨水生态绿城、建设"三化大武汉"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长江论坛》2015,(2):2+97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平安,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以推进平安城市建设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创新社会治理,着力解决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2013年,武汉市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跨入全国最平安城市行列;2014年,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在武汉召开,武汉平安建设经验推向全国;2013年、2014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报告,对全国15个区域中心城市进行综合评估,武汉市治安和安全均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20.
殷增涛 《政策》2005,(10):34-35
近些年来,武汉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服务高校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62万人, 可谓大学云集,人才荟萃。武汉市积极支持服务在汉高校建设,实现了高校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武汉市把各高校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按照“一校一景、一校一品、一校一张城市名片”的要求,积极支持高校调整规划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 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武汉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