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钟理和日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当他在1946年从北京坐难民船返乡的时候,这些沉重的稿纸大部分被带回台湾。鲁迅的社会批判性对钟理和的影响至深。鲁迅文学传统始终是钟理和剪不断的文化情结。对于鲁迅为人生的写实文学观钟理和很认同,并且执著一生秉承之。  相似文献   

2.
1960年前后甫入文坛的陈映真喜爱、赞赏钟理和作品,据此扬弃现代主义,初步建立现实主义文学观,并早于叶石涛数年提出"台湾的乡土文学"概念,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1977年陈映真却撰文批评了钟理和小说《夹竹桃》,这一反差缘于时代、社会和文坛语境的变迁。陈映真《原乡的失落》与《"乡土文学"的盲点》堪称姊妹篇,因它们都针对着史明"台独史观"及叶石涛《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以台湾为中心"等暧昧词语中隐含着的分离主义苗头和倾向。钟理和的缺失是他于新生中国的分娩期所必有的混乱和阵痛中,未能看清整个中国的"正体"和"实相",从而发生了民族认同上的动摇。这一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认识吕赫若     
认识吕赫若徐晓燕海峡两岸作家、学者不久前聚会北京,在为期三天的“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中对这位台湾文坛先辈及他的作品予以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的吕赫若是台湾日据末期活跃在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反映了当时台湾人民所遭...  相似文献   

4.
姚同发 《黄埔》2010,(2):52-55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是台湾乡土文学的奠基作家钟理和,在他的自传体短篇小说《原乡人》中提出的一个崇高的理想。毫无疑问,无论其祖先迁徙台湾是300年、100年还是50年,无论其祖先是闽南人、客家人还是大陆其他地方人,他们的后裔都是中国人,他们胸腔里跳动的心,他们血管里流淌的血,只有面对祖国中华文化、面对祖国大陆故土,才会平静,才会停止沸腾。  相似文献   

5.
自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即已悄然兴起,台湾作家及台湾旅外作家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柏杨、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陈若曦等人的作品在大陆一印再印,对这些作家作品乃至整个台港文学的研究评价也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两岸文学交流更取得了合法地位和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被遗忘了的作家群像过去用日语写作的台湾作家虽然曾接受日本杂志社主办的文学奖,但是,还有一些作家被日本的文学史和文学辞典遗忘了。他们足日本统治时代或“旧殖民地时代”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作家。中国的文学史,过去也没有提过他们。其中有吴浊流(1900—1976),他写过一部以曾在台湾、中国大陆和日本三个地方生活过,最后又不能把灵魂安定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该书为《亚细亚的孤儿》(1946年原书名为  相似文献   

7.
吴孟樵 《台声》2011,(5):86-86
本刊《作家专栏》中的作者之一吴孟樵,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影评人。4月初,吴孟樵在台湾出版了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猪八妹》。据悉,“猪八妹”系列的前一本《猪八妹的青春日记》在台湾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8.
北平的记忆     
钟铁民 《台声》2011,(10):50-53
8月22日,被喻为农民生活记录者的台湾知名客籍作家钟铁民因心脏衰竭于高雄美浓家中病逝,享年70岁。作为已故作家钟理和的长子,本身也是作家的钟铁民,著有《石罅中的小花》、《烟田》、《三伯公的传奇》、《雨后》、《约克夏的黄昏》等小说与散文。本刊特刊登钟铁民生前撰写的《北平的记忆》,以及与其有过数次交往的大陆台胞何标、叶芳怀念丈章,以纪念这位在沈阳出生、幼年成长在北京的台湾作家。  相似文献   

9.
吕赫若是为海峡两岸文学界共同重新发掘/发现的特殊的台湾现代作家.今天我们将他还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左翼作家.我将他定位在革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吕赫若作品的全面翻译介绍,改变了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最高成就状  相似文献   

10.
解读西川满--以其诗歌创作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据时期在台湾的日籍作家西川满 ,是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时 ,“皇民文学”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唯美主义的影响。他描绘台湾的风土人情 ,表现对台湾生活的“憧憬”和“追忆” ,怀着域外人的猎奇心理追求异于日本本土的“异国情调”。本文试通过客观地剖析西川满的诗歌 ,初步建立对西川满正确、客观的批评系统 ,用历史事实反驳“日本对台殖民有功”和“文化台独”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1.
大凡成熟的作家,总是以独具风格的创作,丰富喷红吐翠的文学苑圃。在台湾新文学中,吴浊流是一位文名昭著的作家。他不仅以其文学主张和社会活动为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创作风格鲜明的作品为新文学园地增添光彩。然而,他的创作也反映了台湾新文学某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具体地说,作家风格的形成固然是促进文学  相似文献   

12.
原乡人奔腾的热血,不回到原乡,是不会平静的.这是台湾作家钟理和的名句.1993年6月,两鬓斑白的林木辗转离台44年后,终于得以回台湾探亲.他发现,台湾不仅城市街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台湾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几天,林木为早已谢世的长辈扫墓祭奠,与同辈兄妹以及他们的一大群子孙聚谈.在交谈中林木深切地感觉到:台湾的过去似乎被遗忘了.但老一辈的怀旧却是相通的.老同学相聚特意选在台北中山北路一条老巷子里.那是他们学生时期常常欢聚的地方.他们一起回忆过去的时光.  相似文献   

13.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虽与祖国分离,但与大陆、特别是大陆的沦陷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使得在殖民语境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台湾人、特别是文化人的身份认同趋向,交叉纠结。本文在简析不同沦陷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台湾作家张深切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七七事变后移住北京沦陷区的原因和“文化救国”的实践,对抗战时期台湾作家的民族国家认同,作一历时的个案考察,为客观地界定沦陷区作家的立场提供一种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14.
震憾世界的“五四”运动,以磅礴的气势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新的糈神面貌。这一运动的浪潮,迅速波及到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岛。“五四”精神启迪了台湾同胞的觉醒,岛上也掀起一场新文学运动。经过十年的生长、发展,三十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30年至1937年6月这段时间,被文学界认为是台湾新文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这时期,文学社团日趋扩大,报刊杂志大为盛行,作家辈出,作品增多,台湾  相似文献   

15.
李昂是台湾一位有争议的女青年作家,已有两个“爆炸性”作品震动台湾文坛。一个是她70年代初在台湾大学读书时写的短篇小说《莫春》,一个是她80年代初留美归来后写的中篇小说《杀夫》。《杀夫》曾获台湾《联合报》1983年度中篇小说奖,作者自认为它“不仅对系列鹿城故事,以及往后的整个创作,……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接站。”对于这部小说,台湾评论界歧见很大,有人拍掌叫好,说它是“突破的作品”,有人却反感,憎恶,因而大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是研究和评论大陆籍的台湾作家作品很多,研究和评论台湾籍的作家作品很少。二是对台湾小说、诗歌的研究较多,而对台湾散文、戏剧的研究极少。三是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肯定的既多又重,批评的既少又轻,这是台湾文学研究中的另一倾斜。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刘墉一次被迎接到他所捐建的一所希望小学“看看”,“看”毕,他又失望又后悔,说再也不到自己捐助的学校去了……  相似文献   

19.
黄幸编译 《台声》2013,(5):80-83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加紧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推行“皇民化”运动,用种种手段要把台湾同胞改造成“皇民”(日本人);在文学领域则发起“皇民丈学”运动,逼迫台湾作家用目文进行创作。在此环境之下,赖和、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吴浊流等一批台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对“皇民文学”进行抵制,他们虽然用日文进行创作,但作品或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或表现台湾同胞的被殖民处境,或表现曲折却坚定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被迫用殖民者语言进行书写的同时,也用文字对日本殖民者进行着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20.
他是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之一,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囊括当时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25年的创作生涯中,林清玄出版作品逾百部,他的散文多次被选人中小学华语课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创下台湾150版的热卖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