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对冲性眶壁骨折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冲性眶壁骨折在眼眶骨折中的分类及其发生机制以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 对42例对冲性眶壁骨折的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资料有明确的致伤原因,均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及双眼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冲性眶壁骨折在眶壁骨折中占6.2%,致伤同侧42眼均表现为眼球钝挫伤,其中视网膜震荡18眼,重影症15眼,CT扫描显示眶壁无骨折。对侧42眼均无眼球钝挫伤及视网膜震荡表现,其中重影症10眼,CT扫描显示均为眶内壁骨折。双侧84眼全部出现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结论 致伤同侧眼表现为眼球钝挫伤以及对侧眼CT扫描显示眶内壁骨折为诊断对冲性眶壁骨折的主要指标,损伤程度评定为轻伤。  相似文献   

2.
眼球损伤是造成视力下降及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法医学鉴定中不少见。本文收集了68例眼球钝挫伤案例,现具体分析如下。1案例资料68例资料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2002年1月~2002年12月期间眼球钝挫伤鉴定的案例。1.1性别、年龄和职业男性61人(占89·7%);女性7人(占10·3%  相似文献   

3.
59例眼球钝挫伤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进行的59例眼球钝挫伤的法医学鉴定案例,对鉴定结果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找出眼球钝挫伤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程度评定之间的关系。1;唐床资料59例,男45例,女14例,年龄问岁~65岁,多为青壮年,为殴斗所致。拳击伤56例,皮带击伤致前房积血1例,木棒击伤致泪小管断裂1例,砖块抛击伤致晶体脱位1例。眼疾病和眼球钝挫伤同时存在共7例,屈光不正5例,均为结膜下出血,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结膜裂伤1例,青光眼合并泪小管断裂1例。2临床诊断与损伤程度的关系59例按临床诊断分为15类,2种症状并存的,按“重伤吸收轻伤…  相似文献   

4.
王旭  张爱平 《证据科学》1999,6(3):110-113
目的 探讨外伤后不同类型视网膜脱离的损伤参与度。方法 对23例我室检验的眼外伤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穿通伤占26%,钝挫伤占70%(其中钝挫破裂伤占25%,单纯钝挫伤75%),无明确外伤吏占4%。单纯钝挫伤后发生视网膜离眼均有不匠屈光不正,其中=6.00DS以上的高度近视眼占58%,外伤后视网膜脱离损伤参与度的评定为:眼球穿通伤(主要是眼球后段的穿通伤)及钝挫破裂伤后  相似文献   

5.
王道才  胡勇 《证据科学》1998,5(4):176-177
在法医学鉴定中眼部钝挫伤致乳头黄斑纤维束损伤案例较少见,本文作者报告3a来所遇3例,并就法医学鉴定的相关问题予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一例被鉴定人眼部钝挫伤后出现视力下降,同时发现其患有脑星形细胞瘤的案例,讨论了如何准确地判定上述伤病关系,如何对该眼部钝挫伤的损伤程度作出公正、科学的法医学鉴定,并分析了伤病关系理论在法医学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Xu XM  Zheng CF  Liu XB  Liu JH 《法医学杂志》2011,27(4):277-278
目的 分析总结外伤性黄斑裂孔的特点,探讨法医学鉴定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2004-2009年在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的16例外伤性黄斑裂孔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外伤性黄斑裂孔均为闭合性眼球钝挫伤所致,以青年男性多见.裂孔可于伤后立即出现或间隔一段时间出现.伤后6个月,2例黄斑裂孔自发性闭合,12...  相似文献   

8.
头面部外伤致严重视神经挫伤的法医学研究(摘要)王旭,宋嗣荣中国医科大学法医系临床法医教研室(110001)头面部外伤时眼球局部没有受到直接的暴力作用,而致的视神经挫伤案例屡有发生,其外力作用与视神经挫伤的因果关系,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常常引起争议。为了...  相似文献   

9.
史为栋  胡建勤 《法医学杂志》1999,15(3):153-153,155
对22例眼球穿通伤的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眼球穿通伤致伤程度的临床分级方法。统计结果显示:眼球穿伤绝大多数发生于单眼,男性多于女性,左眼多于右眼,其致伤原因多种多样,损伤情况复杂,损伤结果严重。将眼通伤的致伤程度进行临床分级,可为伤者的视力下降程度的评估和损伤程度的鉴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近视眼底改变与视觉功能的关系;研究近视者轻度眼部钝挫伤后眼底改变与视觉功能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选取不同程度的近视志愿者104人/170眼及眼部轻度钝挫伤的近视者56人/112眼分别作为实验组和眼外伤组,按眼底变化分为0至4级,并测定弧盘比值,分别检测其屈光度、矫正视力及静态视野。结果在实验组和眼外伤组中,眼底改变、包括弧盘比值均与近视屈光程度、矫正视力、静态视野平均缺失敏感度相关。结论运用眼底分级可以估计受检眼的视觉功能,弧盘比值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手段;轻度眼部钝挫伤的近视者若仅见视觉功能降低,而未检见明显的眼球结构损伤性改变,则不能简单地按照伤后检见的视觉功能水平作为法医学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25例医疗纠纷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疗纠纷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及其相关问题。方法对25例医疗纠纷案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整理分析。结果医疗失误16例,其中有不良后果的10例,均发生于手术科室;无医疗失误9例。结论医疗纠纷法医学鉴定过程中认定医疗失误是基础,认定医疗失误与不良后果的关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总结苏州同济司法鉴定所2006~2010年受理的41例创伤性骨关节炎法医临床学鉴定案例,对被鉴定人的性别、年龄、致伤方式、损伤部位、损伤形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创伤性骨关节炎确诊的时间间隔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法医学检验检见生理结构破坏合并功能障碍7例,功能障碍30例,生理结构与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9例,另2例临床于外伤后短时间内即诊断为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法医学鉴定时未予认定。创伤性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的严重程度与疼痛、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创伤性骨关节炎作为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负重关节,发生的间隔时间不一,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较影像学表现对法医学鉴定意见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90例医疗纠纷尸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讨论医疗纠纷中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的重要性。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法医学系2001—2008年涉及医疗纠纷尸体解剖案例90例,按照死者年龄、性别、死亡原因及临床诊断和法医病理诊断等要素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结果死者年龄从新生儿至72岁,男女比例为1∶1,医院级别以县级医院较多(30例,33.33%),临床诊断与法医病理死因诊断符合率为33.33%。结论尸体解剖对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的正确处理和防范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例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医疗问题鉴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性休克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思路及关键点,从而为审判提供划分侵权责任及医疗赔偿的科学依据。方法详细报道一例低分子右旋糖酐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两级医疗事故鉴定,法医学鉴定及二次不同的法院判决结果的医疗纠纷案例。结果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均认为该例属医疗意外,不属医疗事故,一审判决驳回起诉。法医学鉴定认为在对该例的抢救过程中确存在不当之处;患者确因药物(低右)过敏性休克死亡,未发现院方有违反医疗常规的行为,对该例的治疗方案属非必要治疗措施。在抢救过程中,肾上腺素没有作为首选用药,肾上腺素应用不及时,药量不充足。因抢救地点的限制致使抢救质量不好。据此,二审判决被告院方对患者方予以赔偿。结论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法医学鉴定应注重:①全面审查所提供的详细医疗材料,分析整个医疗过程的临床变化特点;②全面尸检;③进行药品检验、毒物分析;④排除疾病及其它死因;⑤进行确证死因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死因及医疗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如存在医疗不当之处,分析此种医疗不当在患者的死亡中的关系比例,并适当表述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15.
作者根据181例损伤程度鉴定档案,与用于鉴定的病历材料作对照比较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依据二者表现出的各自特点及差异,从损伤程度鉴定的角度,就法医临床学与临床医学的学科间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法医临床学是法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研究法医临床学的发展史,对明确其定义和实践范畴,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简介、历史溯源、18世纪之后的法医临床学发展、现代法医临床学、世界法医临床学司法实践现状和结语”六个部分介绍法医临床学在国外,尤其是英国的发展历史,促进我国法医临床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从业人员加入到法医学鉴定的队伍中来。在这种大趋势下,一个极易形成的误区就是把医学鉴定与法医学鉴定混淆起来。事实上,两者虽然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毕竞有本质的不同。医学鉴定重视的是损伤本身,而法医学鉴定则是在医学鉴定基础之上,从法律规定的角度为损伤定性。因此,要求我们的法医学鉴定人既要重视医学知识的培训和提高,也要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医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司法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虐待妇女的法医学鉴定近年来在临床检案中较常见,但国内法医文献报道甚少。家庭暴力不仅严重损害了妇女的身体,而且给其心理、精神上造成创伤,这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法医学角度看,加强对受虐妇女的检验、调查、取证工作与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的69件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The results of forensic medical investigations of 100 corpses of the persons who died from combined intoxication with two and more poisons are presente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clinical observations and summarized uisng the methods of tanatogenetic analysis. The main variants of fatal combined poisoning and the underlying tanatogenetic mechanisms were categorized into cardiac (disturbances of rhythm and conductivity, progressive hypotension, flabby heart muscle, extensive fragmentation of cardiomyocytes), cerebral (coma and massive death of brainstem neurons), and pulmonary (of pneumonia- or pulmonary oedema-type with fibrin precipitation in the alveoli and formation of hyaline membranes). This classification was supplemented by a variety of combinations of the above variants with necrotic nephrosis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syndrom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be of use for forensic medical diagnostics of combined poisoning and the elucid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toxic substances to the fatal outcome bearing in mind the low informative value of the relevant forensic medical data.  相似文献   

20.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cardiovascular pathologists are less accurate than noncardiovascular pathologists (e.g., clinical pathologists) in estimating the degre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aining o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e designed a study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estimates made by forensic pathologists versus medical students. Six forensic pathologists and twelve medical students each independently examined 24 images of coronary artery cross sections and gave an estimate of the degree of stenosis. When comparing all 24 images, the forensic pathologists had a media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stimated percentage of stenosis and actual percentage of stenosis of −12.380 and the medical students had a median difference of −16.50 (p-value of 0.08542). In estimating the percentage of stenosis, training in forensic pathology does not guarante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ccuracy compared with medical students. Our study showed no consisten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stimates given by forensic pathologists and by medical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