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徐芳 《理论研究》2020,(4):69-74
留守儿童贫困代际传递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短期内持续存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贫困代际传递的内在机理主要是以收入差距为基础、以教育水平为拐点、以能力高低为展现,并深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能有效阻断农村留守儿童贫困代际传递。以发展为动力,削弱贫困的传递基础;以教育为根本,阻断贫困的传递途径;以治理为契机,净化贫困的生存土壤;以财政为兜底,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是推进乡村振兴有效阻断留守儿童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目前存在的两千多万贫困人口中,一些家庭的贫困已经陷入代际传递怪圈。因此,需要在反贫困战略上作出适当调整。“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新目标,是中国反贫困战略调整中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收入不平等现象凸现,一个显著特征是代际收入流动性滞缓即代际收入传递。代际收入传递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阶层固化的一种显著表现,也是阻碍社会公平的重要制约因素,深入分析和研究代际收入传递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文献视角,对代际流动性测算和代际收入传导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并基于传导机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等三个方面提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护政策及其对缓解儿童贫困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护政策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上重要的减贫手段,在预防、减缓各种风险危机,提高贫困人口应对危机并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保护也被认为是缓解儿童贫困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国际社会上社会保护政策的概念和内涵,以及社会保护的功能,并着重分析了一些主要社会保护手段,即社会转移支付、减免公共服务费用,促进就业提高家庭收入、完善家庭政策等,在缓解儿童贫困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张兵 《理论学刊》2008,1(4):46-49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兴起的针对贫困代际之间维持、延续原因进行探究的理论流派.该理论试图从贫困群体内部因素诸如贫困文化、人力资本、教育、社会关系网络、生活环境等,来探讨贫困在贫困群体内部存在的长期性、持续性、复杂性的原因,开创了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关乎教育公平、社会平等,其充分就业对于摆脱贫困、解决贫困代际传递意义重大。文章明确了贫困生就业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从战略管理的视角,结合贫困生就业资本情况,提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运用低成本战略降低经济资本、提升人力资本;运用差异化战略提升心理资本;运用集中化战略提升个人社会资本,并进行资源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7.
正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为了让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好上学、上好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黔南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为了让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好上学、上好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黔南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总体思路,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8.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当今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国力是否强盛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青团》2020,(1):50-50
群团改革以来,五峰共青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瞄准"党政所盼、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现实问题,以服务困境青少年成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希望工程品牌,为全县决战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公共职位纳新应秉承公平的竞争机制向所有社会适格人员开放,这是社会阶层之间正常流动,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存在的上代“公共职位”占据者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的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的行为和现象,却实实在在的为“既得利益阶层”的凝固和“社会阶层分裂”埋下了隐患。分析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实现路径,探索相应的治理措施,是一项值得研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后2020"时期,如何防止贫困反弹并实现扶贫效果长久化、制度化,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考虑的战略性问题。文章在辨析贫困概念内涵基础上,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攻坚政策及其成效。研究指出,"后2020"时期,绝对贫困即将成为历史,相对贫困将会显现,为应对相对贫困,需要调整扶贫标准,克服扶贫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痼疾顽症。文章最后提出了"后2020"时期扶贫工作对策:一要克服扶贫管理碎片化现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二要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的攻坚力度;三要建立起脱贫再返贫防范预警机制;四要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推动可持续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2.
<正>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01月贫困是举世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人类必须面对并且想方设法加以解决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成为重大的实践课题,也是理论界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王延中、龙玉其等编著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反贫困研究》首先论述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3.
正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致力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让贵州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断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海嘎小学的"复苏",就是贵州山区教育发展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4.
关注城市贫困及相关社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由于部分社会成员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获得必要生活资料、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和获得发展机会的权利,并使其生活持续低于社会常规水准的社会现象。城市贫困现象是在微观家庭层面显出的,但是一定数量的家庭贫困现象的背后,潜伏或可能引发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北京城市居民贫困问题,掌握了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情况,分析致贫原因,探索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搞好社会救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贫困与城市贫困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城市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因为贫困的存在不仅威胁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贫困现象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称不上是可持续发展。彻底消除贫困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才有可能取得成效。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贫困地区才有可能真正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伴随而来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近些年,这种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的迹象,且有被"世袭"并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面对贫富差距在代际中被"继承"的现象,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分配体制和机制,加快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缓解日益激化的由贫富代际传递引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正要想彻底改变一个地区的贫困,根本办法就是把贫困农民的孩子教育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退休后,谢绝了民办中学百万年薪的邀请,陈立群从浙江杭州来到贵州台江,分文不取,担任台江民族中学校长。为心愿而来陈立群个子瘦高,虽已60开外,但精神十足。也许是长期在管理岗位工作,神色中透着几分威严。到贵州支教,有着一番机缘巧合。2016年年初,凯里一中校长汪海清和安顺一中校长董英华参加教育部主办的校长培训班,陈立群恰好是他们的实践导师。  相似文献   

19.
困难群体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关系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杭州市三个农村和一个社区的入户式调查,在对大规模问卷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困难群体的贫困主要以相对贫困为主、“夹心层”准贫困现象突出、叠加贫困问题严重且贫困的地区差异显著。因此,应当推进和完善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加强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落实分类救助思想,构建多内容、多层次的救助体系,缩小贫困的地区差异,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它不仅表现为经济问题,同时也构成了一个持续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贫困总是以经济收入来衡量的,扶贫政策也大多是有经济取向的。文章讨论了从经济贫困到权利贫困的认识与政策转向,强调经济贫困只是表征,权利贫困才是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开发式扶贫实践的案例,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的困境,并阐释了以教育差距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不平等如何导致了贫困的再生产。最后,我们强调扶贫政策应该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口的权利状况,以消灭权利贫困、实现权利平等为主要政策取向。在权利贫困的框架下认识农村贫困问题,就是意味着在扶贫实践中经济与社会并重,或者说将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