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彦波 《前进》2002,(4):15-16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世纪。实施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正如联合国一个重要文件中所指出的,“城市是正在形成的新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是带动新世界发展的引擎。如今,如果一个国家的城市都失败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国家和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是前所未有的。”现在全球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主角和基本单位就是大城市群。中国加入WT0以后,我们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已融合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必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城市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兴衰成败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大城市人口总量呈现动态演化过程,其中,人口迁移是影响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主导因素。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态势影响着城市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制定。本文在基于中西方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历史数据,以及人口迁移理论梳理基础上,探讨影响中国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及机理,并思考其对新一轮城市发展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均衡化政策的实施,中国东部沿海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外部压力趋缓,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存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总量增长将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中国人口有序流动迁移的大环境正在形成中,未来大城市人口调控有望转向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去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也达到世界平均值——51%。到2025年,中国有望拥有15个平均人口超过2500万的超级大城市。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在中国与世界上奔涌而来,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相依的世界性潮流。当此之际,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城市迅速发展为特色的湖北城市化方兴未艾,超大城市武汉市市区人口已达382万,大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在湖北城市体系中曾一度出现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ic(y-H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断层”状况。针对这一省情,为了加快湖北的发展、促进湖北的振兴崛起,使湖北能以雄健的抢前争先的姿态进人ZI世纪,1995年,中共湖北省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跨世纪的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尽快将黄石、荆州、襄樊、宜昌、十堰…  相似文献   

5.
“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地区。长三角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先行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综合经济实力、三大需求、经济外向度、三次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所有制结构五个方面,对这两大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集聚理论与中国城市化战略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的集聚功能是支配城市发展与布局模式的主导形式。为适应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重视构建大城市群,形成以城市为区域发展极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体系。具体包括:创建世界第六、第七大城市群,建立中国沿海城市集群经济带,建立长江流域的城市群,构建西部地区城市群。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命运。大城市的命运更决定国家的命运。这两个命题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显得如此庄严。城市是资源的聚集地。现代世界就是借助城市对资源的牵动效应而诞生的。那些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大城市充满着相互矛盾的悖论。很多国家的大城市似乎都经历了从诞生到死亡再到新生的轮回。这难道是大城市的宿余?  相似文献   

8.
纵观世界近100年历史,可以发现城市出现了集团化发展的趋势。这同区域经济集团化一样,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心脏”,凭借其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正日益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也愈益严重。治理大城市病、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已成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政府管理者排上行政日程的重要问题。集聚经济的作用,决定了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大城市化趋势,但大城市化未必一定会产生"大城市病",完善的市场体制可以使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形成自动调节机制。相反,集权体制的存在,则使城市人口规模呈更大(或尽可能大)的倾向;在集权体制下,亦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大城市人口的迁移增长。治理大城市病、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口问题,改革集权体制,打破城乡壁垒,这才是治理"大城市病"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南中国崛起世纪经济群落麦文峰亚洲最大的城市群将出现在珠三角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指出,中国今后有可能形成三个大城市群:即以“港——深——穗”为主轴的华南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主的沪宁杭大城市群和以天津、大连、青岛三角连结起来的环渤海大城市群。到下一个世纪,中...  相似文献   

11.
第六届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北京宣言》指出,“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则是“城市世纪”,并强调:“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日益明显,城市之间更加相互依赖,需要我们在繁荣与平等的原则下,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中国加入了 WTO,中国城市的发展纳入了世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长时段的视角俯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们会发现当代城市发展一个值得注意的总体性演进趋向——都市过密化。都市过密首先表现在其人口总量的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集聚到大城市当中。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自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更是近现代人类发展的战略资源。纵观世界,大国崛起无不同海洋紧密联系,近现代文明一定意义上就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目前世界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聚集在距海岸100公里以内的海岸带地区。浙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大省之一,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老龄化正加速发展,其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老龄化压力在东部大城市尤其严重,而劳动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舒缓了大城市的老龄化压力.伴随人口流动,大城市向农村和中西部人口输出省份反向输出了老龄化压力,同时,随着财富向大城市的转移,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可能加剧.对于这样一个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应持肯定态度,因其符合规律与现实.为舒缓老龄化进程与压力,立足有利于人口迁移及地区发展均衡,应改变人口生育政策;建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补偿机制;教育体制也应相应调整,并期待更多善待城市新移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王建国 《前进》2001,(4):27-29
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是我国“十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对于调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小城镇的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发展了众多的卫星小城镇,减轻了大城市人口、交通、上学、就业等众多方面的压力,也缩小了城乡差别,实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我国改革开放 20年,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和城市周围一些乡镇企业集中,经济发展迅速的县城和乡镇,社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具备了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发展杨长明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1820年率先出现了象征着人类文明新纪元开端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伦敦,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自发地流向城市。人口的急速城市化,使英国各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英国的...  相似文献   

17.
魏学林 《创造》2001,(10):21-22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21世纪将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突出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实施城市发展推动战略,有利于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能够更好地推动城乡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999年,我市被列为云南省唯一一家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从安宁的实际出发,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紧紧抓住乡村城市化试点市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遇,全面实施城市发展推动战略,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乡村城市…  相似文献   

18.
调研背景: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我国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得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们的地位便逐渐滑坡,露出“疲软”的态势。大城市数量在城市总量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20.2%下降到1996年的11.7%,其人口在城市总人数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64%下降到1996年的49.7%。  相似文献   

19.
沈正平 《群众》2023,(20):44-45
<正>根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江苏省共有11个大城市:南京是特大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3市为Ⅰ型大城市,徐州、南通、扬州等7市为Ⅱ型大城市。近年来,徐州城市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七普数据显示,徐州城区人口为205.51万人,虽然在全省Ⅱ型大城市中城区人口最多,但距离Ⅰ型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门槛(≥300万)还相差较远,与其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不相称。因此,亟需提前谋划、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大城市,极大地发挥着城市的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带动功能,尤其是国际大都市,享用着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创造、消费并运转着人类大部分财富,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然而,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大城市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人口多并不是大都市的标志许多大城市都以国际大都市为发展目标。其实,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如规划、人文素质、地理、人口、环境、经济等,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道理很简单,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要想建好,都需要经济投入,尤其是大中城市,投资相当大,成本很高,建成后还要维护、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