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销组织的发展对象往往被传销组织采用多种手段洗脑,加之其个体方面存在浮躁心态、性格弱点和缺乏法制观念等因素,他们的心理在经历排斥、饱和及相融等阶段后发生恶变,由受骗者转变为施骗者。对传销违法犯罪人员,应采取分散矫治、心理关助、认知干预和帮扶救助等措施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2.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并非打击所有的传销行为,其仅针对"金字塔欺诈式销售"式传销;对于情节严重的"团队计酬"式传销仍然按照非法经营罪处理。"骗取财物"是该罪最本质的特征,但并非所有的传销犯罪都将此本质特征客观外化表现,司法实务中对"骗取财物"应做实质性解释。该罪的主体应当做相对广义的解释,包括传销组织的发起者、核心成员以及各地方传销分支活动的组织、领导者,另外具备组织、领导职能的积极参与者也应当构成本罪;不具备组织、领导职能的积极参与者可以根据其行为构成其它犯罪;对于一般参与者不易以犯罪论。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知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取向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朴素科学家"、"认知吝啬者"向"目标明确的策略家"转变,并开始探讨心情、情绪、目标、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重视情境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研究内隐社会认知和心理控制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恐怖主义分子在中心理动机形成的心理社会背景,从生物性、行为性、认知性、情绪性四个维度,对心理动机进行解构,探索恐怖主义分子在活动中心理动机形成的生理、个体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犯罪人的心理问题包括普通的心理问题与独特的犯罪心理问题 ;对犯罪人的心理干预是刑事监管与科学改造的时代需要。在心理干预的生理—心理—社会预防模式中 ,心理动力学 (精神分析术 )、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币强化法与社区矫正 )、人本主义心理学 (来访者中心疗法与现实疗法 )与认知—行为技术 (自我控制训练、社会技能训练、认知重建与道德发展指导 )各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地位 ,也都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6.
辨认人作为辨认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其记忆、动机、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影响辨认的因素,且易受暗示的影响。侦查人员应当在理解辨认人心理机制的基础上,掌握好辨认时机,加强对辨认人的心理引导;改变辨认前的询问方式,发掘辨认人的辨认潜力;规范辨认组织者的语言及行为,避免产生暗示问题,实现辨认目的。  相似文献   

7.
民主党派组织成员加入组织后,个体自身的需要和目标存在着一定差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从研究心理动机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从而促进统一战线根本任务的实现,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与员工的心理纽带,如果员工的心理契约被破坏,就可能产生负面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降低组织的工作绩效、凝聚力。员工认知调适的具体路径有四:一是对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员工进行差别化的认知调适;二是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减少认知偏差;三是合理调节中间变量以调适员工认知,促其回归认知理性;四是通过个人价值观的渗透使员工认知与组织价值观契合。  相似文献   

9.
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销组织运用洗脑又称精神控制的方法对成员进行全面控制。实施精神控制有特定条件,其具体的实施程序和方法是:首先,通过严密的组织和内部分工,对成员进行行为监控和信息封锁;其次,摧毁成员的原有认知基模;最后,重建成员的认知基模。在成功的洗脑后,其成员便会自愿的掏钱,然后再去骗别人。由此看出,传销的实质就是运用精神控制的方法进行敛财。  相似文献   

10.
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类化预期"心理落空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攻击性行为,"相对剥夺感"心理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仇恨心理和过激行为,"群体隐匿"心理降低了道德行为准则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反社会行为的约束力,"群体共识"心理强化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公正受挫"心理导致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越轨心理或极端行为。因此,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心理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直面社会治理,在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先有好的行动、还是先有好的共识"这种类似于悖论的现象,信任缺失是这种悖论式现象发生的原因。这种悖论式现象内隐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认知困境、形式与形式主义之间的批判困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耦合困境。提升社会信任心理,是突破社会治理困境的心理基石。  相似文献   

12.
为考查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感对羞耻感的影响,特组织对9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羞耻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羞耻感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控制源呈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3)自我效能感对心理控制源和羞耻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人性与政治、政治人的动机、政治人格、政治领袖心理、群体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社会化等内容。《韩非子》一书有丰富的政治心理学思想,此书论说的理论基石来自于对人性的确认,对政治参与者动机的观察,对政治活动中人格的剖析,围绕君权至上推行法治,荟萃权谋之术,深刻地影响着此后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舆论引导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控制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过程来营造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认知。这种社会认知可以从思想行为上对社会成员产生影响,形成社会新风尚或引导受众自觉遵守约定俗成的价值观,自觉摒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观念与行为,达到形成社会共识、完成社会善治的目的。当前,我国网络安全舆论引导主要是由传统主流媒体主导的、网络社交媒体广泛参与的、旨在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增强网民网络安全意识的舆论引导活动。主要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网络空间主权性特征、公共利益导向性特征、多组织协同引导、信息公开透明、杜绝网络谣言。但是,网民的认知能力还存在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同时人类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就是用这个理论来分析传销组织是如何对发展对象采用"精神控制",利用其个体存在的浮躁心态,性格弱点和缺乏法制观念等因素使其经历心理排斥,饱和及相融等阶段后发生恶变,由受骗者转变为施骗者;同时利用其提供的理论依据对传销违法犯罪人员进行矫治,心理关助,认知干预和帮助救助等措施使之转化,寻找使其清醒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困扰世界各国的社会难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也呈增长之势。从社会心理和政治心理层面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为找到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方法,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疏导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具有失衡、不信任、造势和法不责众的心理特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应用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做到:1.引导参与者保持正常的心态,消除失衡心理;2.赢得参与者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不信任心理;3.及时分化瓦解参与者,消除造势心理;4.保持震慑态势,消除法不责众心理.  相似文献   

18.
山寨币网络传销犯罪是以虚拟货币投资为名的新型网络传销犯罪,此类犯罪的犯罪成本低,具有迷惑性、隐蔽性,轻易就能在互联网上病毒式扩散蔓延。后疫情时期山寨币网络传销犯罪频发,是疫情影响、法律规范不完善、缺少协同治理机制、网络平台责任缺失和参与者盲从心态的共同作用。对此,应当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范、落实网络运营者职责、运用大数据强化治理、加强反传销宣传教育以及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等方式构建多元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在遭遇急性应激事件并出现情绪波动、认知狭窄和心身不适等急性应激状态后,通过遵循"及时、就近、恢复社会功能和症状正常化"等原则合理安排时机,建立信任关系,帮助当事人处理现实隔离感,运用情绪疏导和认知调整,降低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重建生活秩序和信心。实践表明,除了对急性应激后大学生实施干预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化与干预、心理援助长效机制建立对学生心理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沉默行为是组织成员在有能力对所在组织进行认知、行为和情感的评价以提升组织绩效时,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不作为表现。研究基于心理安全感的视角分析基层公安民警的沉默行为,通过心理安全量表和员工沉默行为量表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基层公安民警沉默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层公安民警的心理安全感与其沉默行为变量中的三个维度都具有负相关关系,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也对两者产生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