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全感不仅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基于CGSS2015数据,就警察素质和警察行为对治安安全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警察法律专业水平和警察廉洁程度显著影响治安安全感,警察职业道德水平对治安安全感的影响不显著。在警察刑事司法行为中,刑事司法行为效率对治安安全感无显著影响,与之相反,刑事司法行为程序是治安安全感的最强预测变量。在警察行政管理行为中,无论是行政管理行为效率还是行政管理行为程序均对治安安全感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要提高民众安全感,加强公安队伍法治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公安队伍专业化建设、持续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创新举措推进公安服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
加强基层公安民警心理调控,必须在充分了解民警心理状况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心理调控原则.要把解决目前基层民警最突出的心理压力过大问题作为心理调控的突破口,把定期评估基层公安民警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训练与恢复作为进行心理调控的长效机制,把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从优待警、正常待警作为预防基层民警出现心理问题的金钥匙,把启动基层民警心理调控的自觉自励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基层民警心理调控队伍建设、组织建设作为总抓手.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背景下基层公安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期,因民意表达渠道不畅而引起的社会排斥正在成为社会常态,并日益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作为战斗在维护社会稳定第一线的基层公安民警,也不能独善其身。因此,立足社会排斥的背景,结合公安民警的思想实际,分析基层公安民警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探讨走出困境的基本对策,从而调动公安民警的积极性,发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对云南省境内昆明、楚雄、大理、怒江、保山、思茅、临沧、丽江、迪庆、曲靖共10个地区的公安民警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1)云南省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成人水平.一半还多的民警(58.60%)出现了各种心理症状,近24%的民警在至少一种心理症状上已达到中等严重程度.(2)云南省公安民警出现比例较高的心理症状有强迫症状、躯体化症状、敌意症状、抑郁症状、偏执症状、焦虑症状.(3)性别、年龄、警种、家庭月收入、地区等变量对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组织信任作为决定组织绩效高低的重要变量,有助于组织内部管理成本的降低和组织效率的提高,对于组织的有效领导和成员关系的科学管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为出发点,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将基层公安机关组织信任分为领导—民警信任、同事—民警信任和组织—民警信任3个子维度,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以辽宁、山东、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的346名基层公安民警作为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公平、工作满意度、组织支持感、组织氛围和变革型领导对组织信任均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公安机关科学梳理干群之间、民警之间信任协作关系,提升公安队伍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公安院校设置警察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可以结合公安民警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广大学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教授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应对未来的可能出现的工作压力。另外可以通过心理测评的方式,了解学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针对性对高危人群开展提前心理干预,提升民警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训练专题的规划和开发;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心理行为训练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保定市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现状及其对民警身心健康的影响,采用于俊杰主编的警察心理压力问卷对基层民警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是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压力是经济压力和任务压力,男民警心理压力高于女民警,已婚民警高于未婚民警,治安警心理压力高于其他警种。  相似文献   

8.
探索公安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能和应对策略,以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和艾滋病感染的发生。通过对公安民警职业暴露后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心理干预方法的初步探讨,以期为提高公安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前,基层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主要原因在于警察职业存在较大的压力、社会角色失调、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教育机制.为此,应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加以改进,以使民警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新招录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特征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采用中国人健康量表(PHI)对某省新招录的基层公安民警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发现新招录民警在心理健康方面总体优于同龄人,但在心理健康的兴奋状态方面不及全国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工作所在地为沿海地区的新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山区的新警。  相似文献   

11.
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承受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多重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民警的身心健康。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警察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但重视和加强公安民警身心健康,已逐渐成为警察队伍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发展趋势。公安民警心理健身测评实验室是集健康风险评估、健身测试管理、心理健康测评于一体的教育研究体系,将公安民警身心健康研究向专业化发展,运用先进理论和科技方法提供身心健康保护,并对推进我国公安民警身心健康工作的不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公安民警因公伤亡逐年增多,这已成为影响公安民警队伍建设和影响公安工作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认真总结和思考。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广大公安民警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敌情观念,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必须加强基层公安民警武器装备和防护器材的配备;加强教育培训和实战演练,强化公安民警查缉战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提高民警整体素质;抓紧制定和完善各项警务工作规范,从最基本的环节抓起,规范公安民警的执法执勤行为;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建立健全公安民警因公伤亡领导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用以提高民警的基础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从而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公安民警同普通民众一样,正在经历着由于时代变革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和心理影响。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公安民警的工作性质属于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在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打击犯罪等艰苦、危险工作任务的同时,他们还要承受从事一般职业的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心理负荷,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理能量。本文在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公安民警的心理管理模式,以期为公安系统建立科学、良性、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用以提高民警的基础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从而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基层公安机关心理工作需要由单纯的心理健康维护向全面心理建设转轨。要从公安工作全方位、公安民警从警的全过程着手开展心理建设,形成研究体系、教育体系、服务体系和研究平台,为公安机关发展服务,为民警快乐从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对执法权益被侵害的公安民警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公安民警维权的一项新内容,对于保护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提高执法积极性,体现从优待警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执法权益被侵害对公安民警的消极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根据不同执法权益被侵害的类型和不同民警个体的特性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被许多公安心理服务工作者机械地引入公安民警的心理服务工作,片面地根据心理特征、心理压力源、心理问题等描述性研究提出相应措施与改善建议,也有少量研究探索了心理训练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但不足以涵盖公安民警心理服务的全部内容。为探索适宜公安民警心理服务的有效方式,山东公安机关在多年心理服务实践基础上,基于发展情境论,以民警发展为总目标,提炼总结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五位一体"的心理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公安队伍管理的核心是充分激发广大公安民警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潜能,建设高素质队伍,实现公安管理现代化。基层公安民警处于公安管理体制最前沿,是整个警务战略战术、职能任务最直接、最具体的贯彻者、执行者、体现者,建立和实现新型基层公安民警考核激励机制对实现公安管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公安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公安民警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尚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赋权的特点,结合心理赋权的结构模型,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等形式确定了青少年学生心理赋权量表。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心理赋权量表的编制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是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赋权水平的一个有效工具。采用自编《青少年学生心理赋权量表》对徐州市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赋权现状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赋权水平在性别、年级、城乡、是否为学生干部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以期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自信自强的健康品质,对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