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魏俊雄  李培湘 《求索》2007,(4):147-149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中,曾出现了人本主义主体思想和科学主义主体思想的对峙。在它们二者的斗争过程中,人本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后期发生了隐性的逻辑蜕变,即对人本主义自身进行了批判性和限定性的自省,形成了后人本学主体思想,这一思想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的升华和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2.
韩振江 《理论月刊》2007,(12):49-52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思想界多产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他致力于把拉康艰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精髓延展至意识形态、主体性、通俗文化、电影网络等方面,把拉康理论予以哲学化、社会化和通俗化。齐泽克以"实在界"为核心概念全面继承了拉康的晚期哲学思想,并融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传统,在与阿尔都塞对话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还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读解,提出拉康式分裂主体思想,试图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再续西方主体性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建构起自身的革命意识形态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能否找到革命主体并认识到中国革命主体的独特性是革命意识形态能否建构成功的前提,因此,表达革命主体的词语也就成为革命意识形态建构中的焦点.在革命实践的探索中,中共最终选择了"人民"一词作为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表达,并通过对"人民"概念的建构,赋予了"人民"解释世界的视角和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革命主体思想."人民"概念与其同质概念、下位概念共同构成了支撑意识形态的框架体系.而经过建构的"人民"概念塑造着中共的革命意识形态,产生了经"人民"阐述而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成为中共解读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随着"为人民"思想成为民众观察、评价中共的指示器,和中共有关的思想、行动均会进入民众的头脑中,这也就意味着中共革命意识形态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视角独特、独树一帜,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他提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5.
苏平富  苏晓云 《求索》2010,(9):135-137
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阿尔都塞和拉康的理论来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其核心主题是把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境遇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人之生存的一些基本样式如误认、命运、自由、崇高乃至死亡都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地关联,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他的这一阐发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个生存论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都塞是法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愿望出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的转变过程。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一阿尔都塞坚决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解释。甚至取代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做法,强调马克思是同以往的意识形态哲学决裂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并进而创立一种新的哲学的。据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现实规定中的自为存在物,现实性、能动性、自觉性、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呈现的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过程。资本逻辑视阈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多元劳动诉求与多样价值需求相异化,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是修复人本异化、实现人民主体的逻辑中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关联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旨归。历史主体、评价主体、价值主体反映人民话语,人民话语的现实表达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延展。从逻辑缘起、逻辑中点、逻辑旨归、逻辑延展,层层递进,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8.
陆峰 《前沿》2009,(4):16-20
詹姆逊是当代文坛最活跃的批评理论家,美国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学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在文化研究重心转向文本实践之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领域中,不断的丰富起来。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地整合了弗洛伊德、拉康、阿尔都塞、葛兰西等人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和全球化的背景,针对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了政治无意识,认知测绘,意识形态素等概念,为丰富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意识形态终结”提出的数十年之后,全球化背景之中,为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与人的主体性生成密切相关。意识形态通过身份建构、语言教化和"主义"话语建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贾淑品  孙自胜 《长白学刊》2021,(1):31-38,F000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同时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清算,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探讨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启示我们: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二是要与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学?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是一个曾一度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又断言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停滞”和僵化了,其中有一块“人学的空场”,所以,他声称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与此相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成熟时期,从根本上批驳了任何关于人的一般的哲学思考,批驳了“任何哲学人本学”或“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向人民群众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主要问题是其路径尚未系统建构,渠道尚未畅通。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性质、功能、载体及实现途径,对于我们寻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给予了重要启示:一是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通过创建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仪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本身的发展,在于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提供了可能。应当从历史主体建构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对人这一历史主体的确证和重构,努力实现历史发展的真正目的和归旨。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与人的主体性生成密切相关。通过意识形态霸权的禁忌,通过意识形态教化的灌输,社会塑造了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意识形态通过身份建构、语言教化和"主义"话语建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理论论证、舆论引导和价值支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破旧立新和多重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方式与途径的拓展以及话语主体的建构等方面探讨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地位,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与话语体系,亦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历史借鉴与良性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6.
卢永欣 《前沿》2010,(12):26-29
主体三界说(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是拉康思想的重要部分。在三界中,最难以把握而又异常重要的是真实界。阿尔都塞和齐泽克是拉康遗产的重要继承者。阿尔都塞主要继承了拉康的前期思想,侧重于想象界和象征界。关于真实界,阿尔都塞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但没能充分发显。阿尔都塞的这一遗缺被齐泽克弥补。以真实界为逻辑生发点,齐泽克阐释了意识形态幻象理论。由此,一种"真实—想象/幻象"的意识形态框架,在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沿袭中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义上使用,上述内涵统摄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之后,卢卡奇拓展了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意识"内涵,葛兰西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功能强调"文化霸权",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视角阐述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并提出了"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他们所产生的理论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范建锋 《前沿》2011,(14):181-184
由于受哲学本体论化的影响,我们往往从客体角度去解读历史,把历史定位为无主体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并非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所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是历史生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历史不过是围绕人的目的、按照人的需要进行的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和延续。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为了实现自身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生成、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本身的发展,在于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  相似文献   

19.
王柳丽  闯晓燕 《传承》2006,42(11):22-24
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统一。在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本体论者哲学,夯实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架构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同彬 《前沿》2011,(1):44-46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人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本思想等重大思想成果。人民本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