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理论》2016,(3)
用好警务辅助力量,发挥其维护社会治安的协同作用是我国警务改革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警务辅助力量的投入与使用中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须从深入理论研究、创新管理实践、借鉴外国经验、依靠法治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究突破警辅人员身份界定的"瓶颈",规范发展警务辅助力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警务督察工作形势有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加强警务督察工作创新,要认真学习贯彻新《条例》,深刻领会警务督察工作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探索警务督察工作机制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切实加强警务督察队伍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网格警务、智能警务、协同警务三种警务机制的出现,加速了城轨公安机关警务工作的实践创新和发展。因应这种形势,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工作者应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基点,通过"安全站区"建设,划网定格进行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城轨公安机关要依托科技创新,跨部门、跨界别构建智慧、精准、高效、融合的警务智能化网格,牵引城市轨道交通警务机制革新,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和讲求实效的社会控制多元化与警务综合治理的协同模式,创建平安有序的城轨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4.
现场督察是促进大型安保各项部署执行、安保措施落实,顺利实现安保目标的有效保障。要紧贴形势任务,立足实战需要,不断改进创新,建立健全路地联合督察、督察警务运行、问题整改跟踪和督察激励保障机制,切实提升大型安保现场督察效能。  相似文献   

5.
要构建交通运输警务理论体系乃至学科专业,就必须运用哲学的思维,深入分析交通运输警务的哲理基础,明确交通运输警务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内涵,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范畴体系、知识框架和术语系统。作为一种部门学科的哲理研究,交通运输警务范畴体系的构建可以法学和公安学为参照,在明确起始范畴和基石范畴的基础上,推演出基本范畴。交通运输警务的起始范畴即逻辑起点为"交通权",即公民的交通权利;基石范畴为"交通权利—国家义务"关系;基本范畴包括本体论范畴、价值论范畴和实践论范畴。其中本体论范畴的基本问题有:交通运输警务的本体是交通运输的社会经济关系(物质生产关系);交通运输警务的本质是国家警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公民交通权利的规制与保障;交通运输警务的实体主要包括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运行系统、设备系统和文化系统。价值论范畴主要包括秩序、平等、安全、人本和效益等五种价值追求。实践论范畴包括职能论、运行论和组织论,是从职能任务、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寻警务实践活动的特点与规律,以实现改进和提高警务综合效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实行列车“巡乘制”,既能确保列车治安平稳,又能有效缓解警力紧张的矛盾,是警务规范化管理的一次重大改革。要逐步对条件成熟的列车推行巡乘警务,加大站车视频监控等科技装备投入,不断完善以地保车机制,强化巡乘队伍自身建设,切实提升警务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7.
在十八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倡导下,各地公安机关在近几年公安"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大走访"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着民意导向警务的探索。这些探索是对社区警务的发展和创新,当然也存在着尚需完善之处,包括理论和法律规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实施"三项改革"是构建高铁时代警务实战机制、提升铁路公安警务实战效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力推进列车"巡乘制"改革、因地制宜开展线路"居家式"改革、积极探索大客站"一警多能、综合执法"改革,取得了警务效能提升、治安管控有力和民警接受认同的实际效果,为构建高铁时代警务实战机制提供了基本动力。深化规范"三项改革",要更加注重理念创新、基础夯实和系统效应,以全面带动警务实战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深化警务模式改革是适应严峻反恐形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警务工作效能的迫切需要,是谋求队伍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以襄阳铁路公安处为视点,对深化警务模式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索:做强指挥中心,实现扁平化调度;依托视频监控,创新主动型勤务;突出联勤联动,落实常态化反恐;深化乘务改革,打造集约型警队;坚持情报主导,完善一体化格局;注重实际实效,推行实战化培训;实施精细管理,凝聚队伍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警务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与机遇,也对公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专业化、国际化、实战化的核心定位,针对自身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在信息化建设、国际教育合作、提升师资能力等方面开展融合创新,以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警务人才。  相似文献   

11.
社区警务工作主要通过动员社区的多项资源与力量,激发社区的防卫意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构筑整体的社会安全体系。社区警务的基本理念是:解决社区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社区本身;加强警民互动,强调公众参与;主动出击,着眼犯罪预防;社区警务是警务理念的转变。社区警务合理运行的策略要素分别是咨询(consultation)、调适(adaptation)、动员(mobilization)和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公安院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院校学生管理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警务人才。从以人为本视角出发,分析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与学生主体个性发挥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创新学生管理理念,以求学生管理新成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不断增强,一些旧的社会问题尚且存在,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又逐步显现出来,公安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现代警务制度的框架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公安机关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重要条件。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应基于公共管理视野下的人本思想,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为核心,重点通过现代立体防控、社会面控制、警务信息化、和谐警民关系、应急机制、警务合作、媒体应对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铁路公安机关为解决工作任务繁重和警力紧张之间的突出矛盾,对岗位设置、勤务模式和警务机制作了多方面改进。当前,应根据铁路发展加快、治安形势严峻的新特点,进一步完善现代警务机制。要以指挥室建设为龙头,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以情报信息为导向,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机制;以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为抓手,建立完善警务合作机制;以提升履职能力为目标,建立符合铁路公安工作特点的队伍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区警务战略实施10年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近几年实践工作中,社区警务工作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制约着社区警务的发展.根据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我国社区警务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对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刍议电子警务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警务是一种新的公安工作模式 ,它的产生和发展 ,体现了科技强警和信息化时代对公安工作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电子警务概念 ,电子警务的特征 ,电子警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电子警务的建设途径的研究 ,论述了对电子警务前景的展望 ,旨在对电子警务的有关问题提出有益的见解 ,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子警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湖州"民意导向"警务改革主要内容是通过采取"警务广场"、"电子政务"和警务信息公开等措施,打造一个筑牢公安基层基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新途径。"警务广场"不仅涵盖了传统公安"警民恳谈"、"大走访"、"平安和谐大家谈"等社区警务建设中的好经验,而且蕴藏着警务理念与警务运行方式的变革。"警务e广场"是电子政务在公安领域的现实应用,它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实现警务公开,使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参与治安治理和对警务进行监督。警务信息公开是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绿色发展要求的持续推进,区域水域社会治安治理要求与水域治安治理现状存在较大偏差。对此,应明晰水域警务的历史嬗变与规律特点,厘定水域警务的困顿与发展制约因素,准确把握新时代水域警务的治安特点与安全要求,积极构建与区域水域特点相适应的现代水上警务机制、强化水域治安的共享共建共治、制定出台全国性水域治安管理规范和水警装备配备标准、发展水域警务学历教育等是新时代水域治安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公安高校教材的创新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警务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公安高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教材创新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与相互关系,积极探索教材创新的途径与方法,有序开展教材内容与体系的创新实践,是实现教材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和资源环境支持的有限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或这一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们要对自身不合理的行为进行自律,二是人们要进行积极的创新.这样,从实践观的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其实包含着两个关键的内容:自律观和创新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