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关大国加紧战略布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面对西方压力,俄罗斯加快实施"转向东方"战略,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意欲将地缘政治优势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扩展。其中东盟成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加强与东盟的政治和安全合作是俄罗斯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构建欧亚新秩序、抗衡美国战略遏制的重要切入点。当前,俄罗斯对与东盟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在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下推动欧亚经济联盟与东盟国家自贸区建设有强烈需求。对东盟国家而言,与俄罗斯发展合作关系有利于其大国平衡,维持其在东南亚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尽管如此,与双方政治和安全合作的不断升温相比,经济相互依存度低和合作基础薄弱仍然是制约俄罗斯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东盟利益的全球化和俄罗斯实力的增长,影响双方合作的诸多因素实际上超出了双边关系范畴,大国博弈和南海局势等为双方合作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始于特朗普政府,它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心持续调整的产物。"印太战略"的推进主要包括三大层面,即军事层面的力量建设、政治层面的盟友与伙伴关系发展以及制度层面的地区网络化结构的形成。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全领域、全政府、全方位的方式来推动"印太战略"的实施,但其前景受到美国政治经济状况、"印太战略"内在矛盾的协调、美国"印太战略"与域内国家地区战略的融合度、中国发展状况以及其他地区安全形势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格局与亚太地区秩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美国不断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曾经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众多中小国家或将面临选边站队。对于中美而言,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区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其中只有印度尚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印度根据自身利益,在"印太战略"中更注重印度洋与东南亚地区,更强调战略自主和大国平衡。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中印关系将成为缓和"印太战略"压力的关键。虽然中印双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印关系将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重心。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则推出"印太战略",既与"亚太再平衡"战略一脉相承,又在战略设计、战略执行和战略影响方面存在微妙而重要的差别。美国将亚太或印太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重心的态势没有改变,但其地区战略始终具有一个深刻的内在矛盾,即美国区域战略与美国对华战略之间的矛盾,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则是决定美国区域战略成效的主要变量。中国对此要保持战略自信,认清美国落实区域战略的有限性,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分歧,尽可能降低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东盟关系。疫情下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安全合作加强,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但东盟国家民间对华认知明显分化,美国因素不容忽视。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景广阔。区域治理水平将不断提升,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非传统安全合作地位提高,卫生合作带动多领域合作;在产业链、价值链优化重塑中,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捆绑加深;双方公共外交、民间交流成果不断扩大。同时,双方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必将更好地推进同东盟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6.
张哲馨 《国际展望》2014,(3):35-50,155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东亚地缘局势的变化,东盟的地区安全观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现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方法等方面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东盟对华战略疑虑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提升军备并寻求区外大国的帮助和保护,这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互契合,形成东盟与美国合作共同抗衡中国的战略态势。由此而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对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须调整和补充新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及时"升级"。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东盟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逐步超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困境,使双方关系重回全面包容性合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王健 《国际展望》2022,14(1):23-37
2017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安全上,美国以推动"印太"战略、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借议题拉拢东盟等手段将战略布局深度集中到中国的周边地区;法国、英国、德国、欧盟也紧随其后,开始深度介入"印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安全事务和互联互通进程。在经济上,全球化已进入"慢速"阶段且越来越以区域化的方式展开;而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运用将继续推动区域化进程,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双方来说都更为重要。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都在迅速上升。中国应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在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要总结历史和当代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经验;争取处理好中美日、中美韩、中日韩、中俄印等一些大三角关系;将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节点和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示范地区;积极提供地区公共产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从美国走上全球争霸道路以来的地缘政治实践来看,努力维持欧亚大陆势力均衡,争夺和控制地缘战略枢纽,以及防止地缘战略枢纽被竞争对手控制,一直是其核心目标。美国的全球战略枢纽建设经历了从"点"的建设到"线"的连接,再"结网"建立地区和全球秩序的过程,其主要是通过与具有战略价值的国家建立约束性关系和流动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但美国也从未放弃过战争手段。美国建设全球战略枢纽的目的是维持和延续其霸权地位,本质上是冷战思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历史的地理枢纽"及"枢纽国家"也随之发生转移。当前,美国正加紧重构其全球战略枢纽,建设重点也已明确转向亚太。美国全球战略枢纽及其网络建设将加剧地缘政治对抗,并刺激一些枢纽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投机心理,对地区和全球安全与稳定构成挑战,阻碍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促使一些地区大国和国家集团提出自己的"印太"构想或愿景。美国全球战略枢纽建设对中国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地缘政治对抗,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相似文献   

9.
储召锋 《国际展望》2012,(1):14-25,114,115
由于东盟地区在地缘、政治、反恐、经济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奥巴马履新以来,主动接近并大力发展与东盟国家间关系,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态势渐趋明朗。然而较长时期内,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仍将主要让位于中国、东北亚、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关键国家和地域,这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与东盟关系深入发展的限度。东盟唯有自身行动机能和决断能力的实质性增强,才能赢得美国持久根本的战略关注高度。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日印关系持续升温,政治、安全、经济等方面均取得了迅速发展。"印太"概念是在中国与亚洲双重崛起和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大潮中,日印双方战略协调与融合的产物,也是这两个亚洲大国对变动的国际权势格局重估的结果。"印太"战略代表了未来一段时期日印两国的外交倾向和政策选择,但日印在国际政治中的立场差异、"印太"战略自身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因素将对日印关系进一步发展构成制约。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回顾战后日本-东盟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描述了两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时较为密切的全方位关系,到冷战结束以来平衡性与互动性更为突出的关系样式,分析了日本-东盟关系式样形成的内外原因,并对日本和东盟相互战略认知进行了探究。文章认为,在东亚国际格局变动的新时期里,日本-东盟关系将在前者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石”以及后者以“大国平衡战略”为标杆的基础上,日本将继续寻求美国与亚洲之间的政策平衡点,而东盟则在继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依然会将中、美、日为核心的世界大国和国际组织纳入并塑造为该地区的基本平衡力量。从东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并奉行灵活进取的地区多边主义,中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本与东盟国家颇为紧密的传统关系、尤其经济关系方面相应会面临三大效应的影响,将朝着平衡性、互动性、竞争性相对更为显著的发展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2.
在欧亚空间各国力量分化组合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中俄印三边合作关系的发展既迎来更多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形势变迁和亚太安全架构建设的需要赋予中俄印三边关系更突出的时代意义,但相对滞后的合作机制还无法满足亚洲安全体系的现实需要。对中俄印三边合作来说,国际体系和地区结构等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宏观有利要素,但国内政治、社会认知和政策操作等微观层面仍面临多重不利因素的干扰。只有充分重视中俄印三边合作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加强在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战略设计,并充分吸收其他多边合作的成功经验,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三边合作关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泰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依托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发展规划,中泰合作对接"一带一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泰发展战略对接有助于深化中泰双边、中日泰三边、澜湄次区域以及中国—东盟区域合作进程。然而,泰国大选后的政局调适以及美国"印太战略"的负面影响,有可能对中泰合作对接"一带一路"形成挑战。为此,有必要采取提升高层交往、加强政党外交、拓展外宣渠道等举措,努力夯实中泰合作对接"一带一路"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相继提出"印太"构想后,印度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达了积极迎合的态度。莫迪上任后,为加速扩展其地缘政治,制定并实施了"大周边"战略,以拓展印度在"印太"地区的地缘利益和战略空间,这将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印度的"大周边"战略,在陆上和海上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运行形成一定干扰和阻碍,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乃至"印太"地区放缓。随着印度"大周边"战略的推进,尤其是美印日澳在"印太"地区战略组合的潜在形成,中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来自印度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使"一带一路"建设保持健康稳定的长期发展,真正造福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  相似文献   

15.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逐渐将前任政府的"亚太战略"升级为"印太战略"。美国印太海洋联盟具有向网状结构转化、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目标、以海上安全合作为战略重心的特点。美国印太海洋联盟可能对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海上安全环境和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影响,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通过采取一国一策分化联盟、推动中美海上安全合作、加强中俄海上安全合作、发挥其他多边机制的对冲作用等方式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其大国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印太战略"推进上,莫迪政府同美国及其盟友打造海上战略"准同盟"的意图日益凸显;在对外经济布局上,大幅推进同中国"经济脱钩",并希冀重塑印度同全球产业链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价值观念上,刻意突出中印意识形态差异和对立,以所谓民主国家自居,拉近与美国的距离。印度的这些战略调整,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给印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则由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印度认为其战略投机空间加大。印度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与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莫迪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及疫情管控上的成效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在五角大楼讲话时把中国列为美军首要作战目标。这是美国国防战略的重要转折,对美国"印太战略"及海上安全政策产生直接影响。在此背景下,美军在印太地区的行动呈现一系列新动向: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制订无不以中国为目标,海军舰队建设重视高精尖科技装备、出现了美军可能介入南海局部地区武装冲突的迹象等。这些新动向中,美军特别关注中国海军走出马六甲海峡的行动走向、中国海军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和军民融合行动,重视拉拢濒海地区的中小国家,企图以武力威慑和武装干预手段介入海上冲突。美军"印太"海上安全战略转型给中国带来挑战,包括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推动建设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架构遭遇挑战,中国的海洋权益遭受侵蚀等。面对挑战,中国应采取措施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建设强大的海军,保卫岛屿主权和管辖海域不受侵犯。此外,中国还须加强军事前沿科技研究,特别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争取尽快改变国际军事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主权国家对"地区"的认知及其地区战略与内外环境的变迁密切关联,不同的国家基于不同的国家特性而对"地区"有不同的反应。本文在概括新加坡与东盟关系之历史演进的基础上,试图从小国特性的理论视角探讨作为小国的新加坡其地区战略变化的内在根源及其表现形式。以脆弱性为基本特征的国家特性决定了新加坡对地区化进程的基本战略取向,进而影响着其与地区的关系式样。新加坡的地区战略实践是一个小国成功的地区合作模式:地区发展与国家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态势。其战略理念值得其他国家,尤其是小国借鉴。  相似文献   

19.
沈鹏  花馨 《当代世界》2016,(11):22-25
正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中高度依赖同盟,把同盟当作其维护美国利益的重要途径。在自身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美国需要同盟的配合。其中同处于东北亚地区的美日、美韩两同盟都同步得到了强化。通过对日韩施展"巧实力"外交,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盟国战略重心的调整,缓解了美国在东北亚地区资源紧张的情况。美日、美韩在地区安全环境中的互动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任之初,曾提升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使日本担心美国是否会冷落自身。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亚洲时把首  相似文献   

20.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中国与欧洲最终分别以"最强大对手"与"最重要盟友"的身份出现于美国的战略图谱,形成了美国"联欧制华"战略的现实和心理基础。"联欧制华"的战略逻辑是:要完成"迅速遏制中国崛起势头"的战略目标,则需要"强大且顺从"的欧洲的援助,因此需要对欧洲进行改造,以便将其纳入美国的对华战略轨道。然而,美国的欧洲改造计划陷入了逻辑困境,即"顺从的欧洲无法强大",而"强大的欧洲不会顺从"。其根源在于欧洲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意愿强度不同,美国以"印太战略"为遏制中国的抓手削弱了欧洲参与其对华战略的意愿,美国本身的吸引力和领导力正在下降。但在某些条件下,美国的"联欧制华"战略也有可能按照美国的战略逻辑发展,比如,欧洲一体化受阻,俄罗斯对欧洲威胁上升,中国成为欧洲民粹主义的针对对象,美国"印太战略"失利转而调整美欧关系等。为应对美国的"联欧制华"战略,中国应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努力经营周边外交,尤其是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贡献新的战略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