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均势的理论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炜 《国际观察》2006,(1):55-60
均势和均势思想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均势理论则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长盛不衰的理论之一.均势思想来源于古老欧洲的政治经验和外交实践,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休谟和卢梭等著名学者堪称是均势思想史上的坐标,他们完成了"均势"从历史经验到国际体系构想的思想演进过程.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均势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摩根索、怀特、基辛格和沃尔兹等学者在均势概念、生成机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学术论争使均势理论日臻成熟,奠定了均势理论作为现实主义学派基本逻辑的学理地位.  相似文献   

2.
国际威望政策是现实主义学派摩根索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摩根索从权力和利益出发,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追求威望的手段、目标及威望政策运用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均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国际威望是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一种政治影响,是国家的软权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中作为负责任国家的形象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其国际威望也正在获得极大提高,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辛格是国际外交舞台上拨弄风云的高手,又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派中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头号外交家,他推崇的“均势”外交给他带来了赫赫声名,并左右着那个时代美国的外交走向。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成分。主要表现为:否定道义外交,强调利益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强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平衡;强调用力量均衡来维护美国安全,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但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政治观是不“纯”的,它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成分。其理想主义政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4.
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践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也有一定影响。冷战结束后,均势演变愈来愈依赖于多极化而存在,均势的作用也由于冷战后历史条件的变迁,有的延续至今,有的正处于新的演变过程中。“三角”关系作为均势的典型被当作大国的战略加以运用。面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均势问题,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潘峰 《亚非纵横》2015,(1):114-120,124,128
汉斯·摩根索在其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中使"权力"、"利益"等概念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基础要素,并就道德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对摩根索在书中所呈现的道德观进行了理论与例证结合的系统梳理,总结了摩根索道德关切的两条主线,即讨论为什么不应也不能将抽象的道德原则放在政治行动的考量之上,以及辩证地承认道德在国家利益的实现、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文章还分析了摩根索在道德问题上的两难心理及其原因,并指出了摩根索道德关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均势的生成机理、功能效用及其与霸权的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均势的生成既源于人性本恶,各国有意而为之,也离不开国际体系对国家行为的制约,各国不得已而为之。其次,均势是实施国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其他国家亦并非是消极的被制衡对象,主要成员国可发挥均衡作用;在特定情况下,均势可维护小国的独立与安全。第三,冷战后均势与霸权更加紧密结合,不再截然对立,霸权国运用霸权均势,以均势手段来为霸权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形势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而变化,新的力量平衡正在形成。美国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企图在新的地区均势中充当平衡国。然而,美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力量相互对比的变化,该地区现存力量结构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新的均势体系与传统的均势体系之间的差别,都对美国的这一企图构成了障碍  相似文献   

8.
冷战的终结,打破了东北亚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两极均势格局,东北亚进入了关、俄、中、日合作与竞争的新时代。美、俄、中、日以地缘政治为视角,采取均势制衡理论,以确保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关、俄、中、目的均势战略博弈加剧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东北亚地区脆弱的和平。  相似文献   

9.
肯尼思.沃尔兹在对摩根索的权力政治理论进行修正的同时,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出发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归结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本质,首先提出了界定政治结构的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和权力分配。由于系统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体系的分布结构同体系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沃尔兹权力理论具有物质性和适度性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石斌 《国际安全研究》2013,(1):19-40,154,155
国际安全的实质是共同安全,有赖于国际社会在安全观念和安全战略上的基本共识。由于20世纪以来全球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文化多样性,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尤其是民族主义与大众政治的兴盛、超级强权的出现及其意识形态对立,此种共识或价值基础已相当"稀薄"。在战略文化上,存在着对抗型与合作型的差别;在安全观念上,存在着对国家安全、国际安全或全球安全的不同价值偏重;在安全策略上,存在着霸权、均势与制度等模式的竞争。而避免重大战争、维护国际体系稳定与各国独立生存仍然是国际安全的首要目标;促进经济正义以避免国际经济秩序失衡所衍生的国际国内冲突、应对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正成为新的难题。在安全相互依赖的时代,国际社会必须重建共识,奉行以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为价值导向的、真正的"国际安全战略",否则将难以摆脱纯粹自助与竞争型"国家安全战略"所造成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11.
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它是在英、奥两个主导大国的推动 下,通过协调大国矛盾,在寻求各国共识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均势体系。维也纳体系存在时间虽然 不长,但是它却给国际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维也纳体系框架下,通过大国协调达成的主 权国家之间具体划界原则、多边国际会议制度以及对欧洲集体安全机制的探索、对研究国际合作等 问题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权国家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海湾各国都面临着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的严峻挑战。海湾地区无政府主义状态为霸权主义提供了扩展势力的条件,无论是地区霸权或世界霸权都是地区不稳定的重大因素,它们都对地区秩序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务实主义理论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一理论的运用丰富了海湾地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均衡是在国家利益关系和力量关系交相作用下的一种状态,各种势力之间互相牵制、彼此抵消,形成稳定状态,均势外交成为限制实力和寻求稳定与均衡的重要手段。海湾地区均势特点为“均衡→失衡→无序→再均衡”反复循环;现有的均衡极不稳定;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安全角度谈对“非传统安全”的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安全问题,集中于以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领域,界定的安全角色主体是国家,因此,取得国家安全需以消除外部军事威胁或者维持力量均势作保障。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和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变化,各国或地区面临的直接外部威胁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从战略文化视角看印度的大国地位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基于其权势基值,特别是从考底利耶现实主义传统和"婆罗门"等级世界观出发,把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印度在南亚、亚洲和全球体系这三个层面推行均有明显二元特征的战略,即基于"地区核心国家"的身份定位,在南亚反对印巴间的均势政治;基于多中心国际体系构想,在亚洲推行对华均势政策;在全球体系上,对美国而言,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的崛起中大国,则有意无意地扮演"有限的挑战者"角色.  相似文献   

15.
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推动国际秩序变迁的核心要素之一。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四次科技革命均是以科学理论进步为先导、技术突破为表征的整体性革命。在人类科技革命发展的进程中,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之间交织互动,推动国际秩序经历了欧洲百年均势、东西方冷战以及"一超多强"等数次变迁。为深入探究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理,本文从科学家、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维度对四次科技革命逐一展开了分析,认为科技革命是导致国际秩序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国际秩序反过来也会影响科技革命的模式。例如:在第一、二次科技革命中,首先是科学革命引发了技术革命,然后推动了增强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大,进而导致欧洲百年均势秩序的生成与崩溃,这是科技革命(A)直接推动国际秩序变迁(B)的模式,即A—B模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类当前正经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无论是冷战时期的两极均势,还是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自由霸权秩序,都是国际秩序(B)直接推动科技革命(A)的发展模式,即B—A模式。总的看,科学家的身份认同、国家能力和国际规则与规范在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交织互动过程中,是导致国际秩序变迁模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这一意义上讲,当前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无疑会为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的发展趋势提供新的动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自国际关系理论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以来 ,现实主义理论就以其朴素中透出深刻与说服力的风格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美国学术界 ,就曾涌现出汉斯·摩根索与肯尼斯·沃尔兹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学者。摩根索作为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代鼻祖 ,其强调国际关系中权力或力量 (power)①这一概念的传统一直被继承下来 ;到了沃尔兹 ,则在强调权力本身的同时 ,还注重力量的对比和结构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作用 ,这便是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美国WW诺顿公司 2 0 0 1年出版了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著作《大国政治的悲…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流派之一。它区别于汉斯·摩根索的权力政治现实主义理论,更注重经济现实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用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性来解释当今世界的竞争现实与趋势,强调冲突与合作。是当今西方新现实主义的主要理论。本文对这一流派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18.
“ 国际安全”的概念是从“安全”扩展而来。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价值内涵都是 由国家赋予的。国际安全在价值内涵上可以说是安全、国家安全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实践价值和认 知价值。国际安全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国家追求的国际安全是国家之间在客观上没有安全威胁,且 必须借助物质条件和手段。国际安全的认知价值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等主流人士 尤其是决策层对于国家、国际关系的认识和情感规定着国际安全的价值、政策与实践。要实现国际 安全目标,需要宏观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保障性的安全政策。其关键是,认清安全的本质,超越传统 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权利观,以发展求安全、促安全,并将自利与利他结合起来;处理好内部发展 问题,协调好外部关系,在应对安全问题时综合治理,并以对话求协调、促合作,增进人类和谐。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建国初期为了求得国家生存,在国父本-古里安"外围联盟"思想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种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外交安全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国家生存为核心目标,通过"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构筑一条"均势安全"的战略屏障,从而平抑和抗衡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力量。其两大核心政策支柱为以土战略联合关系和以伊(朗)战略联盟关系。以色列的战略实践路径可以认为是:通过借助与巴勒斯坦问题非利害关系的域内大国—土耳其与伊朗—的战略力量为以色列国家生存空间开辟新的地缘政治资源,打破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被阿拉伯世界封锁和被孤立的地缘政治"困境",为提升以色列综合国力和战略影响力注入新的战略"能量"。以土战略联合关系和以伊(朗)战略联盟关系的合作范围广泛,基本涵盖了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与安全等诸多国家安全领域。在阿以冲突背景下,以色列中东地区均势战略的两大战略支柱始终受到来自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影响与制约,表现出鲜明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单极世界的变数--对单极稳定论的一种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单极稳定论进行分析与批评.文章认为,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来看,单极没有改变国际体系的根本结构,仍未打破国际无政府状态的逻辑,因此,它无法阻止安全竞争与均势政治的发生,有些国家选择追随只是为了生存;从事实上看,冷战之后,世界各主要力量都对美国进行制衡,竞争的焦点在经济,单极世界并不太平;单极格局虽然不可能很快转换成多极,但仍有较大的变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